彜族古稱夷族,來源複雜,分布地域極廣。彜族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中原,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中,不斷有中原族群為了逃避戰争,或因戰敗,舉族遷入西南的深山裡生活。與西南土著雜居,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及生産技術。
按基因分析,西南彜族的O系(漢族)基因占比約60%,接近中原漢族,與漢族分離的時間約在4500年前,即五帝時期。
從語言學方面,彜語支屬于漢藏語系,也是漢語的親戚。由于發展較慢,今天的彜語裡仍然保留了很多的古漢語詞彙。今天介紹最常用的一個:
彜文“落”字
彜文典籍裡,成都叫能沽洛姆(落嫫)、宜賓叫尼茲洛姆(落嫫)、大理叫點蒼洛姆(落嫫)、晉甯叫德晉洛(落)。方框裡加一點就是彜文“落”字,代表“城裡”,或環壕以内。比漢字的“城”還要形象。發音還是“落”。
洛就是“落”,“村落”的意思。漢人叫“村”,夷人叫“落”。漢族古代的村鎮也是叫“落”的,比如聚落、村落。搞不懂古代那些翻譯的人,為什麼弄個“洛”字出來混淆視聽。因為“落”字的發音及意思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隻不過漢族的詞彙發生了變化,彜族發展慢,反而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
“落”字還有一種翻譯,就是“龍”,因為“龍”在彜語裡發音為“洛”,所以有的地方用“龍”來代表“落”(村)。比如雲南嵩明縣。
《嵩明縣地名志》中記載有嵩明十二龍:矣納龍、矣賞龍、阿古龍、木叢龍、七叢龍、太平龍、波化龍、烏雲龍、查白龍、老沙龍、阿達龍、奎化龍。旁邊地區還有易隆、達龍、匡郎等。
嵩明十二龍中有一個阿古龍。阿古是在彜語裡是“螺蛳”的意思,阿古龍就是螺蛳村。聽熟人說,阿古龍那裡有一座螺蛳山。也難怪叫這個名字。
阿古龍及烏雲龍
據《嵩明縣地名志》統計,嘉麗澤流域的小街、楊橋、楊林存在26個彜族地名,其中小街15個,楊橋8個,楊林3個。實際上,小新街的達龍、小街的匡郎、本納克、阿革勺、阿佐村、墩白、烏雲龍,匡郎旁邊的尋甸易隆也是彜文地名。見下表:
鎮/社區 |
彜族地名 |
備注 |
小街 |
鋪甸心村、矣得谷、小矣得谷、哈前、哈後、上馬機屯、下馬機屯、匡前、匡後、小月字本、來招上村、來招下村、阿古龍、查白龍、乃蔔村、匡郎、本納克、阿革勺、阿佐村、墩白、烏雲龍 |
這些村的居民90%以上是漢人。彜族的村名裝着漢族的人。 |
楊橋 |
七叢龍、矣則、波化村、老習扯、太平龍、上木叢龍、月家村、前木叢龍 | |
小新街 |
達龍、 | |
楊林 |
矣賞龍、矣納龍、矣先坡 | |
尋甸 |
易隆、柯渡 | |
注:易隆、雲龍、易籠、異龍都是“水城”(以落),在雲南,這個地名特别多。 |
根據雲南老彜文,上述彜族村名:阿古龍是螺蛳村,哈前可能是羊寨,乃蔔村是爛泥村,矣則是水庫或水壩的意思,矣納龍是黑水村的意思。矣納跟貴州夜郎是同一個彜文名詞。矣是水的意思,矣賞龍、矣納龍、矣先坡都跟水有關系。月字本分大月字本及小月字本,這個是記音字,準确發音是“椅子白”。這裡的矣、月、椅、以都是一個音,都是指水,“椅子”就是“水神、水官、龍王”的意思。嵩明與尋甸交界的易隆是“以落”,是水城的意思。易隆(以落)屬于塘子鎮,塘子就是水池。
四川雒城
發現三星堆的地方古代叫雒(洛)城,中原文明最早的地方叫洛陽。我個人認為,這2個古老的地方可能都是來源于“落”(村)字,因為洛陽是中原最早的聚落,雒城是四川盆地最早的聚落。隻不過曆史變遷,記錄者使用了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它。就像大西南,本來是“落”字,卻用了“洛、龍、隆”等字來代替,搞得大家都不認識了。
“落”既是“村”,也是“城”,區别于鄉野散居人家。中國的老百姓,一般去了縣城,就說“我去城裡了”,也就是“我去落了”。“落”就是一個地區的中心“城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