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學了,看着他每天在家空洞的眼神,整個家庭都陷入了迷茫、焦灼以及慌亂無措中...
其實從孩子有了休學的前兆開始,再到休學後的那段時間裡,沒有哪個孩子的心情是輕松的,也沒有哪位父母的心情是舒暢的。
我們很難理解作為一個學生他為何要休學,在某一刻,甚至特别想嘶吼,想要力挽狂瀾,如果要是扇孩子個耳光、痛打一頓就能阻止這一切,那該有多好。
可是一切都是徒勞的。看着深夜裡孩子的門縫中依然漏出的光線,我們也變得難以入眠,但當第二天的鬧鐘響起,狀态再混沌疲憊也要強撐着去面對。
雖然曾經有老師說過,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可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現在别人的孩子不也是頂着壓力在競跑嗎?為什麼偏偏我的孩子就要休學?
“我覺得就是手機玩太多了!”但又有人說:“孩子玩的不是手機,是孤獨。”
這樣的說法似乎有情可原,但又難以接受;說教理念一套一套,落實起來卻無從下手。
到底怎麼面對這些矛盾,面對孩子休學的問題?過程中又要如何避免互相傷害,避免用冷暴力去回應對方,回應這個世界?
01 休學了,越教育越煩心
孩子不願意去學校,生活作息日漸紊亂,投入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長,脫離人群社交,撕掉書本知識…軟硬兼施還是不能勸服孩子重新開始回歸正常的生活。很多家長在束手無策之下會焦慮、會有情緒,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愛得越深,焦慮情緒才更容易被放大。這是我們本能,它沒有錯,但是它(情緒)不一定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好心不一定能辦成事,越是着急越是胡思亂想,反而越有可能會做錯事。
面對孩子休學在家,如下三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請家長們務必注意:
一、“我對孩子是不是不夠嚴厲?都是以往太過放縱他了,現在才這麼不聽話!”
給孩子立了很多嚴苛的規矩,手機電腦沒收,實在看不下去把電腦砸了,直接破壞或隔離孩子現在最為依賴或是最喜歡的事物,再不行就狠狠打一頓。
二、“孩子就是太矯情了,碰到一點點困難就逃避,不能再這麼玻璃心下去!”
恨鐵不成鋼,每天最少用十次激将法,通過吐槽打擊孩子的不行來激發他的鬥志;為了鍛煉孩子堅強的心志,開始強硬要求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三、“孩子這麼做,就是裝出來的,就是為了威脅家長,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
不相信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認為這一切都是他裝出來的,天天在耍小心機,家長一步步退讓,以後還得了。不相信孩子說的話,自然也不會答應他們的任何要求。
倘若我們真的這麼做了,我們是否已經發現孩子變得更加沉默不語,整日關在房間不再出來?是否察覺到孩子超強的怨氣,與壓抑的情緒,做事也越發被動拖拉?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正在漸行漸遠...
當孩子休學在家的時間越長,我們越急于求成,越容易适得其反,愛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也。
比起着急迫切想要解決問題的心情,“如何才能有效解決”才是關鍵。
02 孩子休學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休學隻是我們看到的症狀,好比看到孩子流鼻涕,流鼻涕也是症狀,而我們為了消除這個症狀,隻想拿紙巾把鼻孔堵住,讓孩子光用嘴呼吸,這種方式是很奇葩的。而如果帶着孩子到醫院去,醫生看到後,還會測體溫看發燒了沒,頭暈不暈,舌頭伸出來看看……
醫生觀察症狀的維度不是單一的,還會問一下是怎麼引起的,那才是病因。保暖是不讓病情惡化的先前條件,至于根治,就得一邊吃藥一邊調養。
要想解決孩子不想回學校上學,休學在家的問題,答案的思路和醫生看病是一個道理。
孩子不願意去學校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是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省察:
孩子在學校是否有存在感?
存在感對人的重要性,猶如生存對于動物的重要性。假如孩子在學校真的一點存在感都找不到,那确實是個硬傷,而這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
1.學習成績不好
假如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價值體現是以每次考試分數為判斷标準,那麼聽課理解費勁、作業練習困難的學生心裡自然是不好受的。尤其每次分數排名靠後,還要經曆老師的打壓、同學的嘲笑,這無疑是另一種暴擊傷害。
2.人際交往不良
有的孩子雖然分數沒優勢,但與同學相處得好,能夠快速融入到校園環境中,自然不受分數影響。而有的孩子成績優異,但人際關系破裂,或者一直很孤獨,老師沒有察覺,同學也不關心,這是一種無形的傷痛。甚至還有一類孩子,成績不好的同時人際關系破裂,他承受的則是雙重暴擊。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些我都知道,我平時就經常跟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你要多跟同學交流”,可孩子不聽我們的話,他如果能聽進去一句,就不會這樣。
是啊!如果孩子跟家長的交流是順暢的,結果不一定會這樣。而交流不順暢,正是我們要去省思的第二個維度。
孩子在家裡是否有情感連接?
孩子喜歡爸爸媽媽嗎?孩子還信任爸爸媽媽嗎?當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惑,心情不好,會找父母傾訴嗎?孩子在小時候最信任的外援理所當然就是父母,什麼事都想跟父母說,天天粘着父母。但為什麼長大後反而變成不想聽父母說話了?
如果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真的斷層了,将意味他連向家裡求助的最後退路都沒有,這才會把自己封閉起來。
至于怎麼斷層的,以下三個方面供家長參考:
1.疏于有效陪伴孩子
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并沒有安排時間陪伴孩子玩耍、聊天,孩子長大後,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接變得很薄弱,可能隻有伸手要錢的時候才會想起來。
2.不重視溝通的方式
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會顧及孩子的感受與理解,強行灌輸自己認為正确的想法,以緻孩子無法跟父母交流,因為就算說出心聲也不會被理解。
3.隻會懶人教育方法
不聽就打,不行就罵。習慣于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困惑。例如孩子自己也想考好成績時,家長就說“那你就好好聽老師講課,認真學習啊”,卻不會給孩子具體克服難題的方法。這時候孩子就算想聽話,照樣不懂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在學校沒有存在感,壓抑煩惱,解不開的難題接踵而至,而又無法和父母溝通求助時,才容易走向極端與封閉。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孩子拼盡自己的力量仍不能适應學校的環境,回頭也沒有家長充分的關心和理解作為支持的後盾時,他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漸漸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牢固厚實的殼裡,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表現就是放棄學業,休學在家。
03重建有生命力的家庭秩序
孩子休學之後,經常窩在家裡不想學習,休閑娛樂的時間變多,作息時間不規律,甚至每天可能都有很大的不滿情緒。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才是對的,一邊擔心孩子的心理狀态,知道打不得、罵不得,一邊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态度,而感到惱火,控制不住情緒時就想罵孩子幾句。
如此循環反複,隻會使一個家庭長時間被暗沉、沒有生命力的氣氛籠罩。
家長難受,孩子無辜,結果大家都委屈……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接納休學的事實
孩子休學在家已然成為事實,但很多時候我們當家長的,心裡還是很難接受這個結果的。心裡不舒服,就會看不慣孩子的行為。說白了,還是不理解孩子之所以休學的原因。倘若想讓孩子回歸到正常生活與學習的節奏中,理解與接納就是第一步,别讓在泥潭中的孩子和我們,越掙紮陷得深。
重新建立情感連接
從前沒有好好陪孩子聊過的天,沒有陪孩子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是時候陪孩子一起耍了。家長不要壓抑自己,學會放松的同時,也請家長放下那些優秀的标準,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情,靜靜陪伴他們。
一起學會表達感受
當與孩子的情感愈合到一定程度時,孩子也願意跟父母說話了,或孩子會跟父母索要東西了,家長接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确地表達感受與情緒”,這是需要家長去用心學習,給孩子做個榜樣的。
建立新的家庭秩序
當能夠跟孩子好好溝通了,這時就可以開始一點點建立起家庭小規則。比如說為了孩子的健康與家庭氛圍的營造,每周定時開個溫馨家庭會議,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
孩子的歲數,就是家長當父母的時長。但孩子的歲數在增長,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也在同步成長?
04 給孩子尋找健康的學習交際圈
孩子休學在家,家長之所以焦慮和難以接受,也是因為孩子仍處于需要學習和成長的年齡段。如果孩子完全和社會脫節,沒有正常的人際交往,也沒有系統的教育知識來源,那以後怎麼進入社會工作?所以如何讓孩子重新回到學校上學,成為了考驗家長的一道難題。
我們在過去所接觸的教育案例中,也有不少休學的孩子曾表示:自己想試試重新回到學校上學。這也證明孩子的内心深處也是害怕被落下、想接觸人群的。隻是每次回學校不到兩天就又回到原點,由此不願再去了,這樣反複幾次,終不得行。
孩子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與外界接觸,不管是心态上還是行動上,都會有些怯懦和不自信。孩子重新回到原來的課堂上時,課業跟不上了,老師和同學們也變得陌生了。倘若此時學習環境格外緊張壓抑,同學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孩子的心裡鐵定很難受。
所以,家長要幫孩子尋找一個健康的學習交際圈。
理想的環境必須具備以下兩點:
有愛
要有一個關心、有愛、接納他的環境和夥伴,老師同學們不會因為成績不好而看輕、排斥他,能讓孩子輕松融入集體,得到環境的滋潤。尤其是缺愛的孩子,從小父母陪伴得比較少,溫暖的環境有助于人格上的養育。
真實
需要一個真實成長的學習環境。孩子需要重新回到社會裡,建立自信心是關鍵一步。孩子的信心建立不是誇出來、哄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親身體驗後掌控到的。需要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之後,能夠引導孩子,給孩子跨越困難的方法,然後帶領或指導他一步步去落實。
這一期的内容比較多,如果真的能夠去實踐,我想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我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了很多的孩子與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很善良,有顆赤子之心;他們并非想要跟老師和家長做對,他們隻是在遇到困難後,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才一步步被我們所誤會、誤解。
期待我們明天會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