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話題。
筆友,本來的意思大概是喜歡寫文章的人經常在一起交流文章,探讨一些人文的、哲學的、社會的、心理的等等内容的問題而成為朋友,也就是“以文會友”的意思。
但更多的時候,筆友其實就是未見過面而與之友好地繼續通信的人。講直接點就是非網絡時代的交友APP。
給筆友寫信成為那時最好的減壓方式
交筆友的往事,基本發生在上世紀80末90初的中學、大學校園裡。在那個還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沒有微信的年代,交筆友之風在校園每個角落裡或公開或隐秘地盛行開來。
菁菁校園
著名詞作者方文山寫過的一首歌詞寫出了筆友的真實狀态:
筆友【方文山】
千裡姻緣 一線牽
注定認識的朋友 要遠一點
距離産生 想象的空間
千變萬變 想象她的臉
彼此通信 交往兩三年
房間抽屜 塞滿了她的信箋
透過文字了解 有局限
如果方便 她想見一面
該不該 跟筆友見面
對方會不會 長得很抱歉
會不會 出現尴尬的場面
看到她的臉 噢~我的天
想不想 跟筆友見面
或是先要張照片 較保險
日思又夜念 期待着觸電
卻臉色大變 噢~我的天
交筆友是消耗朦胧而勃發的青春的荷爾的主要渠道。朦胧而勃發的青春荷爾蒙讓少男少女們總是掩藏不住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躁動和渴望。學校老師管得嚴、父母盯得緊,更重要的是羞澀,不敢早戀的少年們,通過交筆友消耗這些泛濫的荷爾蒙是最好的途徑。所以,那些交往時間長、信件往來頻繁的,絕大多數是異性筆友。至少開始交往時候是這樣,交往的時間久了,也有的慢慢變成“官方”意義上的筆友。但不多。
正因為這種青春荷爾蒙的刺激,交筆友的一般“套路”就像方文山在歌詞裡寫的,三五個來回之後,就開始向對方讨要相片。如果滿意,就繼續信來信往,進而互送小禮物,都是一些自己做的小手工、明信片之類的。如果不滿意,呵呵,基本上慢慢沒了聯系。至于見面,有,但很少,至少我知道的很少。
青春,怎麼擺都好看
交筆友最“正當”的借口是緩解學業壓力。少年不知愁滋味,但考試成績、老師的眼神、父母的責罵還是實實在在地形成一種壓力,讓他們迫切希望找到一個無障礙的交流對象。遠在天邊、陌生的筆友無疑是最無拘無束、最安全、最懂自己的交流對象。記得我的第一個筆友是初中時候,我的一篇小作文被編進了市教育局的優秀作文選集裡,沒多久竟然收到市裡另一個學校的女同學寄來的信。至今還記得,女同學在信裡傾訴了作文總寫不好,問我怎樣才能寫好作文。我也真心實意地回了信,講了我寫作文的一些心得。後來,就這麼你來我往地寫了好幾年,一直從初中寫到高中,直到高三時才慢慢沒了聯系。
圖片來自網絡
交筆友很多時候其實也是跟風而已。少年是很容易盲從的群體,很多時候,交筆友也是跟風的結果。當周圍的人都在交筆友,課餘時間都在眉飛色舞地談論着和筆友交流的事情,如果沒有筆友,感覺無法融入圈子。記得高中的時候,上午第二節課下課後的課間時間總是最讓人期待,因為這是傳達室分發信件的時間。每當這時候,老師一走出教室,立馬有同學“哧溜”竄到傳達室,捧回一沓信件,大家立刻一擁而上,找尋着自己的信件。如果有自己的,則喜滋滋如吮蜜糖,反之則黯黯然。
交筆友也有一些“荒唐”的往事。比如“轉讓”筆友。一些人通過雜志、報紙刊登交友信息後,來信的筆友比較多。記得有一個同學在一本當時發行量很大中學生報刊上刊登信息之後,最多時候每天能收到上百封信,他一個人回不了那麼多信,就從中篩選一些自己比較中意的人回信,剩下的就“轉讓”給周圍的同學、朋友回信,這就是是筆友轉讓。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被“轉讓”的筆友很多也正常和回信的人書信往來,畢竟大家圖的就是交友的愉悅,不在乎指定的哪個人。
圖文無關
歲月匆匆,彈指一揮間,筆友就成了曆史名詞。先是被各類網絡給淹沒了。先是網絡聊天室,接着是人人網、校内網,然後是qq,到微信出來後,平信已基本沒人使用了(廣告除外),以前的筆友要麼斷了聯系,要麼轉到微信,筆友正式被朋友圈所替代。
但是,那畢竟是一段歲月的痕迹,曾經的筆友們,你們都還好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