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有人說: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
這又何嘗不是母親對孩子的愛呢。
孩子剛出生時,母親覺得孩子健康就好。随着孩子越長越大,要求也越來越多。
母親的臉上也由天使的微笑變得面目可憎;溫柔的話語也被尖酸諷刺所替代。
母親的溫柔漸行漸遠,而我們也漸漸地将這種“為我們好”的話語習以為常。
就像蕞近熱播的電視劇《星漢燦爛》一樣,女主嫋嫋缺失了母親15年的成長與陪伴。
可是當母親回家時,女主本以為母親會溺愛、疼惜她。
但是女主想錯了。她母親雖然很愛她,也想對女主好,可她母親每次見到女主那不成器的樣子,總是以愛的名義,不是在批評她,就是在批評她的路上。
可是女主哪裡知道那是帶刺的母愛呢?
你是否有和女主嫋嫋一樣的帶刺的母女關系呢?你是不是希望能夠和母親和解,好好說話呢?
我蕞近讀的這本書《母愛的羁絆》中,作者用樸實的文字,平淡的生活事例來分析母女之間複雜而又微妙的關系。
作者是美國作家卡倫.安德森,她還是人生教練,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并結合訪客者的經曆,通過開發課程和開辦工作坊。
以她富有的共情心理方式,在通過一些實用的工具,讓女性朋友們在不焦慮、不内疚。
也不用讓母親改變方式的情況下,讓很多女性和她們的母親或者女兒的關系向好的方面發展,而且她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加的喜歡和尊重自己。
這本書到底什麼魅力,能讓我們關鍵共情心理方式,和自己的母親和解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聊一聊你和你母親之間的關系吧
書中提到,在母親和女兒之間,有一個特别常見的現象。
很多的女性朋友們在談到這個問題,比如,她們隻有在痛苦地掙紮中時,她們的母親才會對她們表示關心和愛護。
相反,如果她們表現得熠熠生輝,引以為傲時,她們的母親則會當頭一棒,用一些諷刺的、傲慢的語言來挫敗她們的主動性。
讓很多女性很自責,不管她們怎麼表現,都不能令母親滿意。
其實你大可不必為了這些負面情緒而責備自己。你可以去體悟這些負面情緒,但是不要為此自責。
你完全可以換個角度去想,以感同身受的共情心理,想象到你母親可能以前也是被她母親這樣對待吧。
所以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去改變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母親和解,理解她的行為。
二:關閉你的情緒觸發器按鈕,拔掉刺痛你的刺
作者說,有一次她母親發郵件給她,讓她在郵件上告知一下外祖母住進養老院的費用能否解決的問題。
作者看到後雖然沒有及時回複,卻在咨詢律師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作者的母親卻等不及來催她,教她如何做。
作者很生氣,明明是母親搞不清楚怎麼辦,卻在那指手畫腳。
這個畫面,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出現?
此時的你是不是本來想那樣做,可是母親這麼一說,你卻不想去那樣做了,又或者你那樣做了,但是你卻是帶着憤怒的情緒去做的。
可是事情過後,你可能就會帶着負罪感,因為你覺得你沒能夠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緒,沒能好好地去和母親說話。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比較擅長習慣性地自動化思考。
當我們試圖改變這種情緒或者這種想法時,不如去關注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當我們關注這個想法本身時,我們反倒會覺得輕松,不再焦慮、内疚了。
三:母親沒有界限感怎麼辦
你是不是經常覺得無助,自己的事情母親總是指手畫腳,蕞後變成了都按照母親的想法去做。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想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吧。
而母親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因為她們被教導過,她們個人的需求不重要,又或者被人教育過,自己不值得擁有願望。
但其實這可能隻是表層現象。你可能也有過這種經曆,母親拍一張和你的合照,然後發在朋友圈裡炫耀一番,以此來顯示母女的關系很好。
她這樣做,也是想得到大家的認可,讓她自己有自己的歸屬感。
隻是母親的方式讓人反感,我們要看到她的行為背後與自我需求之間的内在邏輯關系。
确認好母親的需求,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很好地理解這些需求,而又不會失去自我的界限,也不再會感覺到内疚和痛苦了。
總結:願每一位深受母女關系困擾的女性朋友們,通過這本書的學習,能夠自我療愈那些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刺痛。
在不斷地成長和磨砺下,和母親和解,過上我們想要的平靜、幸福的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