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是指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的這段時間内,活躍在北方的多個政權。五胡指的是五個民族,分别是:匈奴、鮮卑、羌族、羯族和氐族。十六國指的是: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在多代皇帝的寬容接納政策下,胡人逐漸增多,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
到了西晉末期,終于天下開始大亂,沒有強大的勢力,其它小勢力紛紛搶奪地盤,建立屬于自己的民族政權。北方的少數民族也乘機建立自己的政權,這其中,就以“五胡”的勢力最為強大。這五個民族和漢族一起,前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這些國家相互攻擊,幾乎沒有和平的時候。
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胡亂華”時期,當然,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動亂的時期,這期間,漢族人口更是瞬間減少了一半。
這是所說到的“五胡”,都是曾經稱霸天下的雄主,他們的光芒均蓋過其他的國家。隻是沒過多久,除了羌族還能保留下來之外,其它四個民族都消失無蹤了。
那麼,他們是怎麼消失的呢?這中間又都經曆了什麼?
首先,就是他們的國家演變及遷徙。
這裡,我們先談談匈奴。東漢末年,北方蒙古大草原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由于長期缺水,草木都枯萎了。因此,匈奴分裂了,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東漢王朝,而北匈奴遷徙至東歐。
之後,匈奴的後人劉淵統一了南匈奴的五個部落,且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自立為王,将國号定為“漢”。沒過多久,劉淵就被他的侄子劉曜給取代了,還将國号改成了“趙”,這就是前趙的由來。可以說,這個國家的統治也是匈奴一族的鼎盛時期之一。
公元329年,前趙滅亡,石勒取而代之。因此,匈奴一族退出了中原地區的地域争奪。雖然,後期匈奴還建立過一個大夏國,但是,它的影響力可以忽略不計的。
接着,我們講一下氐族。這個民族先後建立過幾個國家,包括成漢、前秦、後涼等,其中,隻有前秦算有點勢力。公元351年,苻健自立為王,建立了前秦國。前秦在繼位者苻堅的手裡逐漸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狀态。
到了公元383年,前秦終于積蓄了足夠的力量,苻堅帶着百萬兵馬親政東晉。東晉方面,他們任命了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帶兵迎敵。兩軍在淝水兩岸對峙着。這場戰争是苻堅一意孤行的結果,苻堅自認國家已經兵多将廣,完全有能力征讨東晉,可是,他忘了原來的部下王猛對他的勸誡。
王猛臨死前曾告誡過苻堅,不要輕易進攻東晉,可惜他很快就忘記了。苻堅來到淝水,見到對岸的東晉軍隊整齊待發,心中都有些膽怯了,甚至,還覺得遠處草木的搖曳都是晉軍所為。大戰開始前,晉軍要求苻堅的軍隊能夠後退一些距離以方便晉軍的登岸,對此,苻堅竟然同意了。
就在苻堅的軍隊開始後退的時候,晉軍立即大喊:“秦軍失敗了!”苻堅軍隊的後方聽到這句話,看到軍隊确實在向後退,于是,也信以為真,就趕緊逃跑了,苻堅的軍隊因此大敗。經此一戰後,前秦一蹶不振,慢慢衰落下來,後來,前秦被後秦給取代了。
接着,我們說一下羌族。公元386年,羌族在姚苌的帶領下,以長安為首都建立了後秦。後秦統治的地區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河南等地方。其實,後秦這個國家在曆史上沒有什麼成就,三十年後這個國家就被東晉的劉裕給打敗了,羌族隻能退出中原。隻是,這個民族并沒有消失,他們的後人還聚集在今天的四川阿壩州、綿竹、平武等地。
可以說,北方的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實力并不強,往往隻是虛張聲勢。史學家呂思勉說過:“東晉的五胡十六國,實在并不成其為一個國家,所以,其根基并不穩固。看似聲勢雄張,隻是沒有遇到強敵,一戰而敗,遂可以至于覆亡。”這些少數民族對政權的依賴性很大,如果,政權滅亡了,他們就隻能遷徙;有的遠走他鄉,有的被漢族同化,成為了大家庭的一份子。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這些民族的滅族過程。
在這五個少數民族中,羯族的滅亡是最壯烈的。公元319年,羯族的大将軍石勒自立為王,自稱趙王。經過十年的征讨,石勒消滅了前趙,并順利稱帝,建立了後趙。這個國家也曾盛極一時,擁有山東、陝西、江蘇、安徽、遼甯、湖北、甘肅等地。
趙王石勒的人生經曆非常神奇,年幼的時候因為貧窮被家族販賣為奴,過着低人一等的生活。長大後,他聚集了十八個人,約定要做出一番事業,于是就揭竿起義了。石勒本人有勇有謀,在兵荒馬亂的時代異軍突起,成為了佼佼者。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屬于家族的政權,他也算是人中之龍了。
在這十六個國家裡,石勒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在政治的治理上非常清明,而在民族政策上則采用了“胡漢分治”的方式,将漢人和胡人分開對待。國家規定:“胡人的需求優先滿足,即便是需要侵犯漢人的利益,也是被允許的。”比如說,胡人搶奪漢人的财物,這種行為在國家層面上是被允許的,而且,漢人還不可以反抗。國家還規定:漢族人不可以稱呼遊牧民族為“胡人”,必須稱呼為“國人”。
石勒之所以制定這樣的政策,也是有針對性的。原先漢人建立的政權,常常欺壓少數民族,将他們當做奴隸進行售賣,導緻少數民族心中普遍有反抗心理。現在,少數民族掌權了,他們也要針對性得報複漢族,讓他們也嘗嘗受到歧視的滋味。此前匈奴人建立的前趙也采用了“胡漢分治”的治理方法。石勒過世後,他的侄子搶奪了大位,實施了更加殘暴的民族政策。
石虎曾經征召四十萬漢人給他修建洛陽和長安的宮殿,在工地現場,條件十分惡劣,且胡人對漢人民工非打即罵,導緻很多漢人民工無辜喪命,當時的工地現場屍橫遍野。石虎還搶奪了很多漢人女子充實他的後宮,對這些女子随意殺戮及蹂虐,導緻很多人都死了。
可以說,也正是在石虎統治時期,北方的漢人銳減至六百萬人。有壓迫自然會有反抗,漢人大将冉闵崛起了。冉闵擊敗了石虎,還斬殺了石虎的所有親人,将被胡人掠奪的漢人女子給解放了,這一次解放的女子就有二十萬之多。之後,冉闵更是采用了更加極端的方式來報複胡人。
他曾經發過一道命令:“與官同心者往,不同心者各任所之。”他想看看到底誰會現在自己這邊,而誰又是背叛自己的人。結果,漢人都湧進城來,而羯族和匈奴人逃出城去。兩股人流在城門口相遇,将城門口都堵死了。于是,冉闵下令,将羯族和匈奴人都給誅殺了。
并且,城内隻要有深色眼睛、黃色毛須的人都是胡人,都應該誅殺。當時,僅僅邺城就誅殺了二十萬胡人。經過此次浩劫,胡人再也無法作惡了,因為,他們幾乎被滅絕了。
還有五胡中的羌、氐,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幹布統一建立了吐蕃王國,消失在曆史中;另外南遷的一部分在雲貴高原形成六诏,最終,統一為南诏,南诏滅亡後又分裂為各個民族;其餘的繼續南遷,與緬甸當時的各族共同書寫了緬甸曆史。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民族的融合之路。
鮮卑族的消失,主要是他們選擇主動漢化,同漢人融合在一起。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一些複姓,例如:慕容氏、宇文氏、拓跋氏等,這些都是鮮卑族人。這個少數民族建立過很多國家,例如:前燕、後燕、西燕、南涼、南燕、北魏等國家,幾乎延續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曆史。
公元439年,拓跋焘結束了北方紛亂的局面,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繼位親政。這位新皇帝較承認漢人文化,他采取了不同于五胡帝王的民族政策,選擇主動與漢人接壤,力求民族大融合。拓跋宏将都城遷到了漢族文化中心洛陽,還按照漢人的習慣将胡人的姓氏改成漢人的姓氏。
例如:“拓跋”改成了“元”姓;他還要求全國境内不得說原來的民族語言,必須改成漢人的語言;而且,胡人必須娶漢人或嫁給漢人,不得出現同民族之間的婚姻。這個拓跋宏還挺有遠見的,知道以後都是漢人的天下,現在就積極主動得向漢人學習。
可以說,他制定的這個政策,其實,也是大勢所趨。胡人和漢人都争鬥了幾百年了,每次都是兩敗俱傷。他覺得到他這一代,應該做出改變了。相互争鬥不如相互包容,這樣才能友好相處,對于這一點,拓跋宏還是挺有見識的。
不但如此,在胡人被漢化的過程中,漢人也漸漸被“胡化”。其實,後來的隋唐王朝就是漢人“胡化”的結果,這兩個王朝雖然都是漢人主導,但是,他們崇尚武功,這些都是以前的漢人所沒有的,這明顯是民族融合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史學家都說:李淵家族确實有着胡人血統!
曆史的規律告訴我們,民族融合有其必然性,這是曆史的大趨勢,誰都阻止不了。所以,現在的我們已經不能說我們自己是最原始、最純粹的漢族血統了。
參考資料:
【《五胡亂華及其曆史作用》、《中國文化史第六講:血沃大地 文化融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