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至,落葉滿目。
如果要你用一句詩來形容秋天景色,你會用哪一句呢?
小七最鐘愛這一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一棵樹上,都染上了秋天的顔色,每一座山上都披着落日的餘光。
真美呀。
少有人知的是,這句詩出自一首唐詩,也是唐代的第一首五言律詩——《野望》。
野望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詩的作者叫王績。
這一年他隐居在家,某一個秋天,傍晚時分,登山遠望。
看着滿山的秋色,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東臯(gāo):地名,在今山西河津。晚年時,王績隐居的地方。
這是一個傍晚,太陽快落山了,王績站在東臯,望向遠方。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時,總會勾起人的感傷。
王績也是如此,望着遠景,他徘徊不定,不知該去向何方。
哪裡才是我的依傍之所呢?
也許,每一個登高遠望之人,都會有所感傷吧!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心情也許不好,但眼前的景,是真不錯。
擡頭望去,山嶺上所有的樹,都染上了秋色。
什麼是秋色呢?是黃色的落葉吧!
每一座山,都蒙上了落日的餘晖。
整個大地仿佛被秋色和餘晖環繞,詩人卻是無着落的。
美麗的景緻後,藏着寂寞的心靈。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畫面動了起來,稀稀疏疏的牛羊走了過來,身旁的牧人驅趕着他們。
牧人回來了,獵人也回來了,身上背着獵回的鳥兒。
看來,今天收獲很多。
這是許多人向往的生活吧!
在田園裡,和牛羊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時間了,還能登上山上,看看美麗的自然風景。
生活簡單而快樂。
王績此時是羨慕的嗎?不盡然。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來來往往的人,沒有一個認識的。
王績有些失落,他長嘯高歌,說真想隐居在山間呀。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
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後來,人們用“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登山遠望之後,王績決定還是回歸到隐居生活。
王績是非常有才華的。
11歲時遊曆長安,拜見權傾朝堂的大臣楊素,一見王績,楊素非常看好他,稱他“神仙童子”。
年紀輕輕,得到權臣背書,前途那是一片光明。
王績也很有進取心。
他生活在隋末唐初的時代。
自古亂世機會多,一旦抓住,改變命運是分分鐘的事情。
可王績卻不按套路出牌。
隋大業年間,被授予秘書省正字,後主動要求擔任六合縣縣丞,卻因為喝酒誤事,被彈劾丢了官。
初唐時,武德年間,成為門下省待诏。
按慣例,每一位官員每天都會發放三升酒的福利。
而别人問王績在門下省待诏最開心的是什麼?
他說:最讓人留戀的就是那三升酒。
後來,王績病了,罷官。
貞觀年間,王績又一次被征召為官。
他主動請職擔任太樂丞,隻是因為太樂署裡有一位最會釀酒的人,叫焦革。
吏部不同意,他還非要去,無奈朝廷也隻能同意。
一年後,焦革去世,後來,焦革妻子也去世了,無人再給他送酒。
于是,王績就辭官而去了,他回到家鄉歸隐。
真是随心而為。
三次進入仕途,又三次選擇辭官。
後來,王績隐居在了東臯。
他人回來了,心卻還沒有回來。他并沒有完全抛棄對官場的留戀,他還有一腔熱血抱負,想要有所作為。
可是,如今,他已身在田園,再談官場,已然是不可能了。
可是,田園的人都不認識,更何論知音呢?所以,他又感到非常寂寞。
人真是一個矛盾體,當官時,想回田園。在田園,又放不下官場。
可是,當你已然做了選擇時,不如堅持到底。
成年人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野望》中孤寂的王績,也許剛歸于田園,人也不熟,所以寂寞,所以孤獨。
當他完全适應了田園的生活,一定會樂在其中。
事實也确實如此。
隐居家鄉後,王績研究釀酒之術,編為酒譜,還被人贊頌為“酒家南董“。
人總是矛盾的,患得患失,但是,一旦做了決定,就堅持走到底吧。
畢竟,成年人,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