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道德經》的修行道路突然分為二條,前面宣說的是一條微妙玄通,凝神抱一的出世路,此章宣說的是一條修身、修家、修鄉、修邦、修天下的入世道路。這條入世道路如此清晰,顯然是老子偉大教理中早就安排好的。
道家的價值包含了出世和入世二條道路,這是需要認識清楚的。但入世與出世都是同一個修行基礎,是一枚硬币的兩面,“其德乃真”就是這個基礎。不能實修實證“真”,出世沒有成就,入世更是随波逐流。“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證悟者可以如濁世,使濁世“靜之徐清”。此章老子宣說新的教法,即出世入世不二,出世修行與入世修行的妙法是相通的。
六祖告訴韋刺史在家修行的秘要:“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心平行直,孝養父母,上下相憐,濁世就是清靜地。老子和六祖深信人間和睦的法則就與禅定的修法是一緻的。因此,如何認識老子道家的完整思想,必須重視此章的教理。
華人的最大心願是什麼?就是祭祀不辍。祭祀不辍就是家族血脈無窮無盡的心靈解讀,隻要華人還保持祭祀不辍的文化,則華人一定能屹立于世。一旦祭祀的文化斷滅了,則華人的命運就變得不确定了。文化對于一個族群、一種文明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此章經文的重要性在于《道德經》的用世。儒家的《大學》、《中庸》講修身和用世,與此章有密切的關系。
《道德經》一直是隐居深山的修道士的修道意識,是修道士的内證體驗。這種體驗是世人難以獲得的,也是世人最為羨慕的。世人為什麼羨慕修道士的内證體驗呢?根本有二條。一是修道士對人間欲望的淡漠,二是在臨終時表現出的超越和平靜。世人雖然耽于欲望,以欲望為樂,但内心同樣有極其強烈的擺脫欲望控制的渴望。
這是世人贊歎修道士的原因。修道士臨終時表現出的超越和甯靜是建立在對生命無限的實修實證基礎上的,是書寫在心靈底闆上的,已經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條件反射。世人無法做到的是對欲望的淡漠,對生命的超越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老子突然宣說“子孫以祭祀不辍”,這是典型的入世文化。可見老子是以出世的證悟來觀照入世的心靈,出世與入世不相違,這就是《道德經》的基本精神。解讀《道德經》不能忽視此章經文,不然對老子道家思想的領會是不完整的,并且會導緻對儒道關系和華人文明整體理解的缺失。
第五十四章
第一段: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辍(chuò)。
第二段: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chang);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段: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第四段: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莊子說:“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至樂)天
下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天下有可以讓生命體驗無限延伸的密法嗎?
至樂的含義是很清楚的,“活身”不是指長生不老的仙方,而是讓生
命體驗無限延伸。莊子已經實證生命的本質就是生命體驗,修道士的
生命體驗是世人希望獲得,但又無法獲得的。
莊子又說:“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也,果不樂邪?”世人追求的快樂?我不知道是真的快樂還是根本不是快樂?看着世人一群群的追求同樣的快樂,大家都說是快樂,我感到那隻是被綁架的快樂,隻是世人迫不得已都說快樂而已。我一點都沒有感到快樂。
莊子說:“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我所感到的快樂就是“無為”,但世俗之人認為“無為”是最大的苦。“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最大的快樂是沒有快樂,最大的美譽是沒有沒有美譽。因為快樂和美譽的體性是空性的,世人越是耽着快樂和美譽,越是痛苦不堪。品茶勝過品酒,品泉勝過品茶,恬淡為至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的宗旨。此章與儒家的大學之道有類似之處,是道家的《大學》綱目。建功立業是世人追求的目标,無為是聖人追求的目标。老子一直對弟子宣說無為的妙理,但弟子們境界不同,對無為的教理領會有深淺。
老子對世人建功立業,家族興旺,血脈代代相傳十分嘉許,修道并與世功可以互相促進。甚至從最高的意義上說,道的大旗正是世間最為缺乏的,世間的公平正義依賴道的大旗的建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正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
善是善法,善法就是妙法。《道德經》的“善”特别值得體會,水之七善(8章),救人五善(27章),為戰四善(64章),此章是興族二善。這些善都是善法,是無上妙法,遠遠超越世人的思議。華人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祭祀不辍,儒家重視祭祀,老子為代表的原始道家同樣重視祭祀(這與後世丹道派不同),這是儒道同源的八大特征之一。
華人就是以家族祭祀不辍為第一教義的族群,這一文化已經傳承了五千年,還将延續到久遠。現在雖然祭祀不辍的文化有所衰落,但必将在新的形式下延續下去。隻有重視祭祀的家族才有未來。
河上公注:“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河上公把修道作為立身、立家、立國的關鍵,這樣才可以使家族國家屹立不倒。王弼注:“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王弼認為這是老子表達“崇本抑末”、“知子守母”思想的另一種方式。
樹要牢固,隻有鞏固樹根,樹根才是“崇本”的本,樹枝隻是“末”。修身才能立身,立身以修道為本,立家立國也是以修道為本。不修道不能立身,不修道也不能立家,更不能完成祭祀不辍的大願。修道才能立國,道理相同。修道是萬事的根本。
家族要興旺發達,必須從祭祀開始,這是傳自最古老的文化。儒家思想就是建立在祭祀文化之上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以孝子之心承擔奉養雙親的責任,讓雙親度過美好的晚年。在彌留之際,更要有子女陪伴,安慰往者的靈魂,祈願親人回到祖先的身邊。追遠就是祭祀不辍,在祭祀日以孝子身份虔誠的祭祀先人,憶想先人的恩德,并把這種文化傳給自己的子女。
先人最大的恩德就是賜予生命和養育生命。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賜予生命和養育生命更大的恩德呢?孝道就是子孫感恩先人的信仰表達,祭祀不辍是孝道的最高表現。孝道和祭祀是家族血脈延續不絕的妙法。老子把孝道視為“善建者”和“善抱者”。
蘇轍《老子解》說:“世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脫者乎?”中華曆史上有很多偉大建築,今天幾乎都找不到遺迹了。秦始皇所建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為灰燼,漢朝、唐朝的巍峨宮殿在哪裡?
唐朝詩人杜牧感慨的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因為這些都不是善建者,帝王的基業不會長久,寺廟作為文化要長久很多,但還是會毀于兵燹。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建築是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到現在有五千多年曆史,算是世人眼中的善建者,但老子顯然認為不是修道士眼中的善建者。
世人善建善抱者都不會超過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知道五千年隻是短暫的瞬間。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将來會有毀滅的一天,但華人祭祀不辍的文化不會毀滅。
河上公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引拔解脫。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無絕時。”以道立身立國,以道抱精神,這才是真正的善建者和善抱者。作為先祖的子孫能夠如此修道,則家族能夠長盛不衰,祭祀先祖宗廟,永不斷絕。
這裡包含二重意義,一是修道才是真正的善建者,能夠創立萬世基業。二是祭祀本身就是妙法,隻要奉持慎終追遠、祭祀不辍的妙法,家族血脈就綿綿無盡。
第二段經文: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餘;
修之于鄉,其德乃長;
修之于邦,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從修身開始入世。河上公注:“修道于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于來世子孫。修道于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小,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修道于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
修道于身必然獲得完美的精氣神,延年益壽,但修道者以修心為本,對于這個身體不會執着。修道于家,必然是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丈夫擔當家庭責任,值得全家信賴,妻子貞潔,保持血脈的純潔,操持家業,養兒育女,奉養雙親。
修身是文化人的根基,任何文化人都必須修身。這個身是身心合一的身,不是肉體之身。肉體之身被稱為形。古人講修身,不講修形。這個肉身總是速腐的,經雲:“是日已過,命亦随減”。儒家經典《大學》是講修身的經典,朱熹把《大學》作為儒家四書之一,就是因為修身極為重要。莊子和禅宗把修身直接稱為修心,這樣更為精确。
莊子說:“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讓王)道的真體是用來修身的,剩餘的末端才是用來治國的,再剩餘的土渣用于治理天下也是綽綽有餘,因此修身重于治國平天下。
人人都說治理天下是最難的,但老子莊子認為治理天下是最容易的,隻要恢複純樸的本性,天下無難事。恢複純樸的本性就是“修身”。所以經文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就是要修複本真,這是治理天下的第一要務。
儒家和道家在修身的價值觀完全上一緻,隻是修法有很大不同。《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入世的華人文化精英一輩子踐行的人生道路,這一思想确實培養了一批偉大的華夏文明的捍衛者,魯迅稱他們為“國家棟梁”和“求法者”。《大學》把修身更深入到“正心誠意”這樣的内證工夫上,顯然傳承了《道德經》的教理,這是《大學》的偉大之處。但仔細比較老子此章的“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鄉,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五個階位,還是看出儒家和道家修身的道路有很大不同。
《大學》的修身境界極高,但老子的修身更高。高在哪裡呢?高在一個“真”,隻有求真才能是真正的修身。老子知道,求真是最難最難的。世人用美妙的言語掩蓋自己的謊言,這些謊言可以說服他人,但最難說服的是自己。道就是自己做自己心靈的法官,德是世人做自己的法官,這是道與德的根本不同。
周公的德教為什麼衰落?就是德教依賴外界評價體系,道教要求心靈自己裁判。人最難過的是自己心靈這一關,能夠過自己心靈這一關就是“真”。道家把大成就者稱為“真人”,相比而言為名利奔波的世人隻是“假人”而已,莊子稱為“風波之民”,沒有立場,風吹兩邊倒。
真是什麼?莊子舉例說法:“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讓王)隋侯之珠價值連城,用來彈射高空中的小麻雀。小麻雀價值極低,彈中的幾率更低,世人一定會嘲笑這位彈雀者。天下與身體相比,身體的重要性比天下的重要性要更大,但君王卻拿天下的财富來糟蹋自己的身體。這是多麼可悲啊!
所以修道士會重視身體,輕視天下。如何重視身體呢?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莊子說“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這才是重視自己的身體。滿足身體的欲望是危害自己的身體,滋補身體也隻是養生,這些都微不足道,隻有養“生主”才真正寶貴,見到生命的本真才是養生主。養“生”和養“生主”有天壤之别。養“生”是養形,養“生主”是養不生不滅的真體。
莊子進一步說“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同上)。養形者(就是養生者)知道為身體而忘利,養志者會忘記自己的肉身,因為肉體是外在的,内志(真我)才是根本的。但修道的最高境界是“忘心”,就是忘記自己的凡心,隻有忘記自己的凡心,才能顯現自己的聖心。
老子莊子二位大宗師把聖心稱為無心,王弼注釋為“天地之心”。“無心”、“聖心”、“天地之心”就是真。修身的本質就是修真,修真就是修無心,修無心就是修聖心,修聖心就是修天地之心。
真就是前文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就是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斷絕一切人間的名利,才能使自己的真心(如來藏)如明月般開顯出來。這顆真心就是玄照妙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見見之見”,照見自己的見(俗見)的那顆不生滅心。
《莊子·田子方》中記載,一日孔子向顔回開示“過去的你和過去的我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交一臂而失之)的妙理,顔回聽了眼睛一亮,但随之又産生了恐懼:“我分分秒秒都在消失,那我在哪裡呢?”孔子告訴顔回:“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雖然我和你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都在消失,但你不必擔憂。剛才的我雖然已經消失,但觀察剛才的我的那個觀察者是不生滅的。孔子對顔回的開示與《楞嚴經》的證悟相同。那個觀察生滅的絕對觀察者是不生滅的,這個絕對觀察者才是真。
第三段經文: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經文:以身觀身。河上公注:“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存孰亡也。”把修道者與不修道者對比,那個存那個亡?結果是修道者存不修道者亡。莊子說:“哀莫大于心死”,不修道者的心早已死了,隻有修道者的心是活的,因為修道者知道這個身體隻是顯形,不是恒久的,身體的背後有一個本真。不修道者心中隻有這個身體,人生就是老病死的不歸路。
觀不僅是觀察,而且是觀修。觀修到有證量了,不會再被假我所迷惑。以己身之真觀修,即知不修道者陷入幻覺,隻見肉身,不見真體。把己身的真體觀修到極高的證量,肉眼的身體隻是氣之顯現(氣本論)。按知子守母教理來說,肉身是子,真體是母。玄照此身,有子母之分。亡者是子,不亡者是母。眼觀肉身,玄照真體,孰存孰亡,即刻判别。
所以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真就是玄照不生不滅之真體。這個不生不滅的真體就是那個神秘的玄照者,即絕對觀察者。不修道者最大的人生困惑就是人生沒有歸宿,認為人生的歸宿是黑暗的,但修道者認為人生的歸宿是光明的,因為已經證悟了本真。本真能夠“用其光,複歸其明”(52章),本性之光顯耀出來,大智慧就開顯了。
有了這樣的證量,就能夠轉化世人,解除世人的最大痛苦。證悟了不生不滅的真體,就發現欲望不是真體所求,而是來自于假我的“命令”。一旦真體(真我)成為主宰,打敗了假我,則戰勝欲望就輕而易舉了。戰勝欲望是真正的強者,所以老子說“自勝者強”(33章),一旦玄照真體,真我就顯現出來,真我顯現出來,欲望的魔鬼就無處遁形。
世人總是認為人無法戰勝欲望,甚至說欲望是人的本質,一旦玄照真體,真我顯現,欲望就無立足之地,這樣欲望就被徹底戰勝了。欲望被徹底戰勝了,人與人之間就恢複了天然的祥和之氣,人間不再有争鬥。這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實證的。
經文:以家觀家。河上公注:“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什麼是修道之家呢?這是老子的密法。在家中修道最容易,家是修行最好的道場。為什麼?
第一,生生不息為家,隻有家才能夠實現生生不息的大德。沒有家,生生不息的大德就無從實現。第二,家是得一,男人和女人都是“半”。從氣本論講,陰陽二氣化為男人和女人。從大成若缺論講,陰和陽都是缺,陰缺陽,陽缺陰。陰和陽都是“半”,不是得一。男人和女人是陰陽二氣的化身,都是缺,男人女人組成家才是得一,得一才能生生不息。
第三,家是男人和女人的玄同。玄同則超越彼此,愛是超越彼此的,因此愛是家的自然之果。第四,家是超越自我(假我)的道場,隻有在家中,男人和女人,還有他們的孩子都是“混而為一”,維護家的統一性(抱一)是家庭成員的責任。
第五,家是神聖結合,血脈是神聖結合的果,不是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因此說家是最佳的修行道場,所以老子說“修之于家,其德乃餘”,又說“以家觀家”。第二段經文是修行,第三段經文是修行的德行流行。“以家觀家”,已修之家可“觀”未修之家危機重重,未修之家可“觀”已修之家得一圓滿,祭祀不辍。
經文: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河上公注:“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以修道之國(即邦),觀不修道之國;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觀不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邦,觀不修道之天下,是假我這個魔鬼橫行之地,必須以道力恢複真性,鎮服假我,然後才能獲得不争之德。
第四段經文::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玄照人間,知道修道是天下獲得“安平泰”的理想國的唯一途徑。現實地的天下污穢不堪,不管如何标榜都不能洗去污穢,隻有修道的究竟地才是清淨地,是唯一的安身地,這是老子的斷然結論。此句再次重申修道是唯一正途。
“觀”是此章的法眼。釋德清說:“《老子》一書,向來解者例以虛無為宗,及其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出。故予于首篇,将觀無觀有一‘觀’字為入道之要,使學人易入。”(《老子道德經解》第6頁)“觀”是老子入道之要。
第1章老子說“常無欲也,以觀其妙;常有欲也,以觀其徼”。萬物一如,世人以眼觀隻見其徼,聖人以無心觀才證其妙。觀是修道士對待這個世界的獨特密法,世界之妙,全在觀的己身之真已夫。觀的工夫就是入道之要。
第16章說:“萬物并作,吾以觀複”,世人肉眼所見是萬物,但聖人子母雙照,以觀的無上妙慧玄照萬物之母,這就是“觀複”。此章老子開顯“五觀”,甚為稀有。儒家和諸子百家的文化精英都認為天下極為複雜,老子用“觀”的無上妙慧,了知“觀身之真”,即得家真、鄉真、邦真、天下之真,萬法歸于一真。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我現在宣說遠古證悟者的祭祀和修身教法。
世人啊,
你們都想建立萬世不倒的基業,
你們都想抱住心中的珍寶,
但你們統統都失敗了。
因為你們不是善建者,
你們也不是善抱者。
善建者基業可以達到八萬大劫
善抱者的如意寶經劫不失,
因為以修真的妙法建立基業,
以修真的妙法抱住心中的珍寶。
他們的子孫将會永遠祭祀他們。
修行者以修身為本,
他們不是像愚蠢的世人修這個肉身,
而是修煉自己的真我,
因此他們修得了如意寶一般的“真”。
他們以“真”繼續前行,
在家中修行,
整個家都沉浸在“真”的溫馨中,
父慈子孝,夫唱婦随,
壯有所用,老有所養,幼有所長。
家人都以直心相待,
歡聲笑語傳遍山坳。
他們以“真”繼續前行,
在鄉中修行,
整個鄉村都沉浸在“真”的溫馨中,
純樸的鄉風到處可見,
古老的習俗使鄉民流連忘返,
青年男女載歌載舞,
祭神的舞蹈響徹雲霄。
他們以“真”繼續前行,
在邦國修行,
整個邦國充滿祥和之氣,
人人相助相愛,
看不見濁世的争鬥。
他們以“真”繼續前行,
在天下繼續修行,
整個天下都其樂融融,
不辜負道父德母的慈愛之心。
我以“真”觀己身,再觀他人之身,
我以“真”觀己家,再觀他人之家,
我以“真”觀己鄉,再觀他人之鄉,
我以“真”觀己邦,再觀他人之邦,
我以“真”觀己所處之天下,
再觀他人所處的天下,
所以我對普天之下都了然徹悟。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