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二年級數學上冊全本教案?全冊教案:二年級數學上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部編版二年級數學上冊全本教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全冊教案:二年級數學上冊
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減法的筆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内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内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适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确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曆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緻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曆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内的加、減法筆算,表内乘法。
教學難點:100以内的加、減筆算,以及數學實踐、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全冊課時安排:(約60課時)
(一)、長度單位(4課時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減法(二)(13課時左右)
1、兩位數加一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一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左右
我長高了…………………………………………………………1課時左右
(三)、角的初步認識(2課時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課時左右)
1、乘法的初步認識……………………………………3課時左右
2、2——6的乘法口訣
5的乘法口訣………………………………………………2課時左右
2、3、4的乘法口訣……………………………………4課時左右
6的乘法口訣………………………………………………3課時左右
複習和整理…………………………………1課時左右
(五)、觀察物體(4課時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課時左右)
7的乘法口訣…………………………………5課時左右
8的乘法口訣……………………………3課時左右
9的乘法口訣……………………………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左右
看一看 擺一擺………………………………………1課時左右
(七)、統計(3課時左右)
(八)、數學廣角(2課時左右)
(九)、總複習(4課時左右)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内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 ,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曆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單元教學要求:
1、 學生初步經曆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 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 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單元教學重、難點: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内容:
課本P1、2,例1
教學目标:
1、 學生初步經曆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 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曆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曆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準量同一長度。
1、 明确活動的方法。
(1)、作為标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别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全班交流彙報。
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标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 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标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準量不同的長度。
1、 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别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别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标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 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 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裡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确。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内容:
課本P3,例2,練習一1、2、3。
教學目标:
1、 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确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2、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尺子、圖釘、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1、 上一節課我們都知道要統一長度單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進行了測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來量物體的長度是很不方便的。為了準确、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二、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一)、認識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顔色标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
2、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3、 教師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着幾。
4、 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學生活動,同桌交流。
5、 鞏固1厘米的表象。
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
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
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别指導。
3、 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确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曆學習數學知識。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後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别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課堂總結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減法(二)、實踐活動:我長高了
單元教才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這部分内容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包括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内容。實踐活動:我長高了,這部分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内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量身高、步長、臂展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同時,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教材還設計了統計的内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
單元教學要求:
1. 使學生會計算100以内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學生能夠用所學的100以内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單元教學重、難點:注重學生對兩位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筆算的計算過程及方法的理解。
單元課時安排:
1、兩位數加一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一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 1課時左右
我長高了………………………………………… 1課時左右
第一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
(不進位加法)
教學内容:
課本P8---P10例1、例2
教學目标:
1、 在具體情境下,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時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初步掌握筆算加法的法則,能熟練的計算。
3、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工整的習慣。
教學重點:
1、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筆算的計算法則,能熟練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景導入,激發興趣
投影出示P8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準備去參觀博物館。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字信息?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全班彙報發現。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學生小組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組織教學例1。學生說想法及理由。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計算方法。先嘗試寫豎式,再讨論總結列豎式應注意的問題。
2、完成P9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後說說計算方法。
3、教學例2。學生嘗試計算,交流算法。嘗試用多種算法計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三、練習,實踐應用
1、 練習二第1題說說圖意,交流算法并彙報。
2、 練習二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并闆演筆算過程,同時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計算,熟練掌握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教師引導梳理。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
(進位加法)
教學内容:
課本P11---P12例3
教學目标: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内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3、能運用數學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生的交流,發現100以内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多種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2、能選擇合理的算法,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進位的方法。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第8頁主題圖。問: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輛車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學例3。
獨立思考,小組讨論交流。
2、 彙報各自的計算方法。
3、 3、小結。今天學的内容有什麼特點?你能給這種算式取個名字嗎?闆書課題:進位加法。
4、 完成練習二第3題學生看圖,了解題意,或是擺小棒幫助理解。再列豎式計算。學生彙報,并說明計算方法。
5、總結算法。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指名彙報,引導學生總結: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也可以從十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理解算理。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學生彙報并說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觀察到的信息。學生彙報。
3、完成P13第4題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訂正,指兩道題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練習學生能更為熟練地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獲?教師引導梳理。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兩位數加兩位數練習課
教學内容:
課本P14---P15練習二
教學目标:
1、鞏固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加深加法意義的理解,為退位減法的學習做準備。 2、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和創造的氣氛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3、引導學生在辨識的練習中體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挑戰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重點:
1、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提高學生的運算技能。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練習,使學生比較熟練而準确的進行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學習了關于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運算。你們有哪些收獲呢?指名彙報。
2、總結得真不錯。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會有更大的收獲。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鞏固知識。
1、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5題。教師巡視、指導。做完以後請小朋友在小組内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2、名彙報、并說明計算方法。 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6題。這些計算對嗎?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把錯誤的改正過來。指名彙報,并說出錯誤應該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9題。教師巡視。 指名彙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5、完成第14頁練習二第7題。仔細讀題,理解題意後完成填表。指名彙報,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觀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指名彙報 。學生彙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6、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8題。有四隻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現在它們正在為誰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鬧,你能幫幫它們嗎?
7、怎樣做才能解決它們的問題?指名彙報。
8、完成第15頁練習二第10題。請在小組内讨論、交流完成。教師巡視。指名彙報。
[設計意圖]: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獲?
學生從知識、方法上進行總結。
四、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四課時兩位數減兩位數
(不退位減法)
教學内容:
課本P16、17例1,練習三1---3題。
教學目标: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分小組交流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3、彙報: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麼解決聰聰的問題。闆書算式:56-22,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算法。指名彙報。
2、小結: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二、 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第19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選擇一道題與同桌交流算法。彙報結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頁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是怎麼想的
3、完成練習三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彙報、訂正觀察兩道題的區别與聯系,在小組内交流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掌握計算方法。
三、 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四、 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五課時兩位數減兩位數
(退位減法)
教學内容:
課本P18---P19例2、例3
教學目标: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2、通過情景的創設,增強學生的愛國這情。
教學重點:
掌握用筆算方法計算兩位數退位減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學難點:
能運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退位減法。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主題圖。聰聰還有一個問題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學例2。
A.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思考計算方法。
B.分小組交流想法:個位上6減8不夠減怎麼辦。
C.彙報各自的計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豎式計算。
E.用擺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思考并彙報。
2、教學例3。
出示50-24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然後在小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
3、小結。先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分小組交流想法。并彙報: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減起;如果個位不夠減,就從十位退1。
[設計意圖]:通過猜想、練習、交流總結,使學生掌握退位減法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第19頁做一做第2題。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2、完成第20頁練習三第5 題。先用小棒擺一擺,再計算。指名彙報
3、完成練習三第6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彙報并說明錯誤的原因,及怎樣改正。
[設計意圖]: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六課時兩位數減兩位數
(練習課)
教學内容:
課本P20---P21練習三
教學目标:
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位數與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較正确、熟練地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檢查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度和準确度。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的計算和檢查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圖片和題卡
教學過程:
一、總結引入
小朋友們,學習了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你們有哪些收獲呢?把你的收獲在小組内交流一下。指名彙報。總結得非常好。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 。
[設計意圖]:課前使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鞏固練習
1、完成第20頁練習三第4題。請仔細觀察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同桌的同學聽一聽。怎樣求還剩多少個?指名回答。闆書算式:32-11。這道題該如何計算呢?
2、完成第20頁練習三第3題。教師巡視。 指名彙報,選一道題說說計算方法。
3、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9題。教師巡視。指名彙報。
4、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7題。同桌兩 個同學與相說一說下面各題差的十位上是幾?你是怎樣想的?
5、第22頁練習三第10題。 仔細觀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彙報。怎樣求雨傘多少錢一把?獨立完成後和同桌交流一下計算方法。指名彙報,并說明算法。
5、 第22頁練習三第11題。先自己獨立完成,完成後從加法和減法中各選一道題在小組内說說計算的方法。指名彙報、訂正。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
三、強化練習
1、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8題。有3隻母雞帶着自己的孩子出來找吃的東西。可三家的小雞混到了一起。你能幫助雞媽媽找到自己的孩子嗎?教師巡視。指名彙報、訂正、評比。
2、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2題。 教師巡視。指名彙報,并說明填法。
3、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3題。看了表以後,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指名彙報。選擇兩個你喜歡的問題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并說說計算的方法。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練習的熟練性。
四、總結: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麼收獲。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七課時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
教學内容:
課本P23 例4
教學目标:
1. 引導學生學習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問題。
2. 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内的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3.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生學會用減法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指名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學例4 1、出示題目,仔細觀察、思考。分組讨論。2、學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學生回憶、遷移思考,或是擺學具幫助理解。學生彙報,并說明解題思路。3、學生在小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學生彙報。(二)、完成第23頁做一做。觀察圖,在小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說明解題思路。思考、提問,在小組内交流問題。選擇一個提問進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說出解答思路。(三)、小結: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知識和以前學習的有什麼區别和聯系?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在操作中掌握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四第3題,選擇二題說說計算方法。2、完成練習四第1、2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彙報并說明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解答方法,體驗解答的過程。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總結。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八課時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
(練習課)
教學内容:
課本P24---P25,練習四
教學目标:
1、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100以内的加減法知識解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簡單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提高學生100以内的加減法知識的計算技能。
教學難點: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學,這學期又轉來5位同學,二(1)班現在有多少位同學?這道題該怎樣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組内說一說。學生彙報解題思路。學生自由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練習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完成第24頁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并回答。
2、 完成練習四第8題。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選題說計算方法。計算兩位數與兩位的加、減法時要注意什麼問題?指名彙報、歸納。
3、完成練習四第5題。觀察統計表學生分小組交流從統計表中了解的信息。學生彙報發現。思考、提問,和同桌交流問題。選擇兩個問題列式算一算。學生彙報提出的問題及解答思路。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100以内的加減法運算,提高計算的正确率,同時提高學生的統計意識。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練習四第6題。觀察圖,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并彙報:怎樣做可以知道第二隻啄木鳥吃了多少隻蟲?在練習本上解答出來。學生彙報解題思路。2、完成練習四第7題。從圖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樣做可以知道小玉攢了多少錢?把你的方法在小組内說一說。指名彙報解答方法。做了這道題,你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九課時連加、連減
教學内容:
課本P26---P27例1、例2
教學目标:
1、通過同學間的交流,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确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計算習慣。
3、鞏固100以内的加、減法。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确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計算習慣。
教學難點:
靈活使用口算或加減法豎式等方法計算連加連減的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口答。
7 6 5 8 9-13 24-10-7 20 30 10 17-3 4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将繼續研究三個的加減法。
[設計意圖]:複習引入,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學例1。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圖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學生根據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問題。在小組内交流你想到的問題,并解答出來。
(3)、怎樣求一共摘了多少個西瓜?學生回答,教師闆書算式28 34 23這道題怎樣計算呢?學生試算并在小組内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彙報,展示算法。比較各種豎式的區别與聯系及優劣。
2、教學例2。
出示主題圖仔細觀察主題圖,了解信息。分小組交流從圖中發現的信息。思考解題方法。在練習本上寫出連寫的豎式。學生,彙報,闆演解答過程。
3、完成練習26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彙報、闆演,并說明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掌握用豎式連寫的方法,會正确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27頁做一做。
2、完成29頁練習五第1、2題。
3、引導完成29頁練習五第3題。算好後學生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100以内的加減法。
四、課堂總結:
學生在知識、方法上做一個回顧。學生自由說說。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十課時加、減混合
教學内容:
課本P28例3
教學目标:
1、使學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數的加減混合的方法。
2、發展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100以内數的加減混合的順序以及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确的使用豎式計算加減混合運算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乘坐公共汽車過程中發現了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說給同學聽一聽。
[設計意圖]: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學例3。
(1)出示主題圖。了解信息,小組交流。
(2)出示應用題:車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來人28人,現在有多少人?理解題意、獨立解答、小組交流、彙報闆演。在練習本上寫連寫豎式。
2、練習。完成P28做一做。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名說說計算過程。3、小結。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怎樣進行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1、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掌握方法。
2、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題,第8題分小組比賽完成。指名說說計算方法。2、完成練習五第5、8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3、完成練習五第6題。觀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發現。獨立思考并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100以内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生了什麼知識?你又學會了什麼?計算加減混合運算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教師引導梳理。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十一課時加、減法估算
教學内容:
課本P34例4
教學目标:
1、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2、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培養數感,體會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重點:
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教學難點:
探究加減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小朋友去過超市嗎?我們在買東西時有時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隻需要算出一個大概的數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4。想一想,在小組内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況不需要進行精确計算,隻要計算出大緻的結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題圖。媽媽帶了100元錢夠不夠,需要精确計算嗎?
(2)、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算,并在小組内交流。學生彙報估算方法。觀察、比較這些估算方法,在小組内交流發現。學生彙報,歸納。
(3)、精确計算一下這三樣東西一共要花多少錢,還剩多少錢,來檢驗一下自己的估算結果是否合理。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檢驗以後學生彙報想法。
2、完成P31頁做一做。仔細看圖,理解題意,然後在小組内交流估算方法。
[設計意圖]:1、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識和能力,增加數感,體會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三、鞏固練習,檢驗效果
1、完成P32練習六第1題學生分小組讨論完成。學生彙報,并說明是怎樣進行判斷。
2、完成練習六第2 題看圖理解題意,思考解題方法。學生彙報,并說明估算方法。
3、完成練習六第3題教師指導學生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加減法估算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麼?學生彙報,教師引導梳理。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十二課時整理與複習
教學内容:
課本P33
教學目标:
1、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100以内數的加減法,提高計算的正确率。
2、通過練習,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複習和總結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練習,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進一步鞏固100以内數的加減法,提高計算的正确率。
2、能靈活運用筆算加減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口算。P35練習七第8題學生獨立完成,校對答案并說說計算方法
。 2、完成P34練習七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内交流算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個别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口算與筆算的練習,引出課題,使學生明确學習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歸納整理
1、整理。學生在小組内交流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歸納:筆算加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也可從十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筆算減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一。學生獨自思考筆算加減法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小組内交流想法。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彙報。
2、完成P34練習七第3題學生完成後說說計算方法。
3、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後問: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想好以後在小組内交流。并選擇兩個問題解答說說解題思路。學生彙報。
4、完成P35練習七第6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說說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鞏固練習,鞏固舊知
1、完成P34練習七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并說明計算方法。
2、完成第4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并彙報判結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題讀題理解題意。要知道大約需要多少錢?你是怎讀想的?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課堂總結:
根據闆書,學生自己進行回顧總結。
五、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十三課時 我長高了
教學内容:
課本P36、37
教學目标:
1、進一步鞏固對長度單位的實際感知,鞏固測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
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并通過統計表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動手測量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難點:
在教學活動中有效組織和調控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測量身高的體重秤,學生記錄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活動
問:你們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兩手身開有多長?你的步長是多少?教室的門寬是多少?窗戶寬是多少嗎?怎樣做就可以知道這些答案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為活動的進行做好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實踐活動
1、測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們怎樣做就可以知道?我們班誰最高?誰最矮?哪個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思考後回答:可以使用統計表讓我們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學們的身高情況。認識統計表。用測量工具測量身高。一邊測量一邊計錄。測量完後進行讨論交流。觀察統計表,在小組内交流從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測量活動。小組同學商量一下,你們想測量什麼?學生進行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引導學生使用正确的測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學生彙報測量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統計表獲得有用的信息。鞏固測量方法,建立長度觀念。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實踐活動,你有什麼收獲?學生談收獲。
四、随堂練習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内容: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主要教學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内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2個特點:
1、 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與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曆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
2、 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角和直角。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缺乏感性經驗,隻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教材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等,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單元教學要求:
1、 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 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闆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和直角。
單元課時安排:約2課時
第一課時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内容:
課本P38、39、例1、例2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标:
1、 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 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
教學重點:
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教學準備:
情景圖,剪刀、吸管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小朋友請你 觀察這幅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
學生觀察圖,交流信息。
2、教師用線标出球場的角。再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全班交流。
3、這些都是角,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闆書: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對主題圖的觀察,讓學生感受到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引發學生認識的興趣。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認識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龍頭等物品。請小朋友找找這些物品上的角,說說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征?
學生觀察物品尋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彙報。教師畫出角。問:你能給角的各部分取個名稱嗎?
在學生給角取的名稱中歸納得出角的名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4)、你能從我們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這些角的頂點與邊。
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頂點與邊。
2、制作角。
(1)、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制作出一個角?
學生獨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組内展示,并說說你是怎樣做的。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小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過程。
(3)、全班交流。誰來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4)、教師演示将角的兩條邊叉開、收攏。問:你發現了什麼?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3、畫角。
(1)、我們已經認識了角也制作了角,現在我們來畫角。你認為角該怎麼畫?
(2)、教師示範畫角,并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2畫兩條線,就畫成了一個角。
(3)、學生練習畫角。
請小朋友在練習本上畫角,畫好後與同桌說說你是怎麼畫的,畫角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總結畫角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數學中所要研究的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制作角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程度有關系,而與角的邊的長短無關。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 完成P40頁的1、2、題。
2、 創作畫。教師出示用角創作的畫,問:這些圖畫美嗎?美在哪兒?你們能用角創作出這樣美麗的圖案嗎?試試看。
3、 學生創作畫。
[設計意圖]:練習融趣味性、創造性于一體。學生在練習、創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大膽的想象,在活動中體會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四、回顧全課,總結提高
今天的這堂課你知道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以後我們要仔細觀察,生活中有許多的數學知識。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直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内容:
課本P40、41,例3、例4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标:
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闆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重點:
學生初步認識并會判斷直角。
教學難點:
會用三角闆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活動角)這是什麼圖形?
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系?
教師演示轉動成直角,問:你們見過這樣的角嗎?
這種角就是直角。
[設計意圖]:通過舊知的複習引發學生認識直角的興趣。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 教學例3。
(1)、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角?把你發現的這種角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小組交流發現。
彙報發現。
(2)、教師闆書畫一個直角。學生觀察教師畫的角。
(3)、你能制作一個直角嗎?想一想你準備怎樣制作,做好後在小組内交流認識你制作的直角。
學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組内交流認識直角。
(4)、教師指名彙報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據學生的彙報決定是否介紹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先将這張紙上下對折,再沿着折痕對折就可以得到一個直角。
2、 教學例4
(1)、你有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小組讨論交流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學生彙報,并驗證方法:在我們的三角闆上有一個是直角。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闆上的直角比一比。現在請你指出三角闆上的直角。
學生觀察三角闆并指出三角闆上的直角。
(3)、請你用三角闆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學生分别用三角闆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圍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彙報。
3、 畫直角
(1)、你還能用三角闆上的直角幹什麼?
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是如何畫角的,然後請你用三角闆上的直角畫一個直角。畫好後給小組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回憶畫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畫法再畫出直角,交流畫直角的方法。
(2)、指名闆演畫直角并說說畫法。
畫直角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直角的畫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觀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直角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直角的理解。讓學生判斷直角、畫直角等小組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直角,會正确判斷直角。并通過複習角的畫法引發學生思考直角的畫法及得出畫法、正确畫直角。
三、學習效果測評
1、 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1題。
你能找出我們身邊的直角嗎?找到并驗證後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學生分小組尋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2題。
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彙報并要求說出是怎樣畫的。
學生獨立畫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畫的。并彙報說明畫法。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知識。
你有什麼收獲?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内容:
課本P42、43頁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标:
緊密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學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加深對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學難點: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方格紙、正方體和長方體盒子、直尺、三角闆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完成第42頁練習八的第2題。
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
觀察這兩個圖形,你發現了什麼?指名彙報。
學生觀察圖形并思考。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認識角和直角。
[設計意圖]:情境學習,進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 完成第42頁練習八第3。
要求觀察區分出題中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麼?說說理由。
學生觀察題中的圖形然後判斷,彙報說明理由。
如第2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說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2、 完成第42練習八第3題。
教師讓學生用三角闆上的角比一比,或把這兩個角做成投影片,把他們重疊起來驗證。
學生用三角闆上的角比一比,從而驗證角的大小。
指名彙報并說明你發現了什麼?
3、 完成第42練習八第4題。
教師先讓學生直觀判斷,再用三角闆來檢查題裡的角是不是直角。
學生先獨立直觀判斷,再用三角闆檢驗。
指名彙報,并說明理由。
4、 完成第42練習八第5題。
教師用釘子闆或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照樣子畫出兩個圖形,然後用三角闆上的直角去檢驗一下是否是直角。
學生活動。
5、 完成第43練習八第6題。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觀察這兩個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兩個三角形,觀察圖形、思考、彙報。
指名彙報。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了解到: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無關;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學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習效果測評
1、 完成第43練習八第7題。
左圖中有3個角,中圖中有7個角,右圖中有8個角。做題時教師要先讓學生找,教師作必要的指點。
2、完成第43練習八第8題。
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個角。教師指導學生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角。
學生活動。
指名彙報并演示數法。
[設計意圖]:變式練習加強學生對角和直角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