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曲藝門裡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說唱藝術形式,也是老百姓喜歡聽的。
有個詞,相信大家會經常聽的到,就是“撂地(兒話音)”。現在相聲表演有各種劇場或晚會,但在早年,相聲表演是沒有固定演出場合的,都是在露天的空地上。
有句話說:刮風減半,下雨全完,完全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後來,有條件的,可以塔個遮陽棚子,還租桌椅,這都是條件很好的了。
上面提到的白沙撒字,也稱畫鍋。
兩個演員表演相聲,很多笑料,往往都來自逗哏對捧哏的開玩笑,有時捧哏的也會反擊幾句。這種形式,行内稱為砸挂。特别是現挂(現場即興發揮)是最能考驗演員功底的,反應慢的,吃不了這行飯。
逗哏,也稱使活的。捧哏,也稱量活的。如果逗哏的台詞較多,捧哏主要配合逗哏的,話較少的,稱為“一頭沉”。如果逗哏和捧哏的語言、包袱都差不多,有時甚至分不清誰逗誰哏。這樣的形式,稱為“子母哏”。最典型的,就是牛群和馮鞏的相聲,很難說誰逗誰捧。
相聲的語言基礎是北方話,如果相聲演員學說外地方言,并從中尋找笑料,這稱為怯口活兒,也叫切口或倒口。相聲是門幽默的語言藝術,并不是單純引人發笑。相聲的笑果,主是要是指“包袱”,也叫“抖包袱”。抖包袱的前面,往往會有一串技巧緊密的鋪墊,最後一句突然抖包袱,全盤皆活,這也叫“三番四抖”。最典型的抖包袱,就是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
相聲一般是兩人說,術語稱為“雙春”。如果是群口相聲,也分主要演員和“膩縫兒”,群口相聲,即使人數再多,術語也稱為“三人活”。比如逗哏和捧哏之間,往往會有一個“膩縫兒”角色,通過他,來串連逗哏和捧哏的話題。
大家還經常能聽到“柳活”這個詞。相聲四門功課,往大說是12門,往小說就四門,就是那著名的“說學逗唱”。相聲的唱,是專指太平歌詞,其他再唱什麼,都是“學”。這個學别的曲藝門的唱,就稱為柳活兒。柳活,主要是對戲曲的學唱,稱為“戲柳”。唱戲曲再加上唱現代歌的,稱“雜柳”。
傳統的相聲演員,應該會“貫口”,也就是一些能練嘴皮子的長段子。最有名的,如《報菜名》,大家都熟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
還有一種表演稱為“腿子活”,這是指演員在表演時,需要借助一定的化妝或道具。特别是學唱戲曲時,經常需要腿子活,比如演員頭上包個頭巾,手裡拿個扇子。
相聲演員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觀衆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如果說的好,表演完了要回後台,台下觀衆讓他們再演一個。演員會再出場表演一段,這叫“返場”。按門内規矩,返場最多隻能有三次。但大家看老郭的相聲,返場十幾次的也不少見。如果多個相聲組合表演的演出,一般是由腕最大的那對放在最後出場,行話稱“攢底”。
正如老郭說的,現場聽相聲,可以晚來,不要早走。這和其他行業也差不多,重量級人物往往在最後出場。
如果有的演員表演效果不太好,觀衆不滿,稱為“出盅”。有一些觀衆退場不聽了,稱“抽簽”;很多觀衆都走了,叫“開閘”。觀衆不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演員功底還有待提高,在背大段貫口的時候,念錯字,吐字不清,稱為“吃栗子”。不過,有的演員功底紮實,反應快。真要是在舞台“出盅”,可以現場補救。就是放棄之前定好的台詞,完全根據現場情況即興發揮,這稱為“鑽鍋”。
相聲界的行話非常多,這裡隻是舉一部分為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