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在魏國變法成功後的百年之中,韓燕趙楚齊等大國也都陸續開始變法。這裡面有變法成功的,比如鄒忌在齊國的改革,也有不太成功的,比如吳起和屈原相繼在楚國的變法。
吳起是戰國時衛國人,先後在魯國、魏國和楚國做官。他在魏國擔任大将時,率軍南征北讨,為“魏國”擴張疆域竟達千裡,與各諸侯大戰了76次,無一敗績。他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媲美,合稱《孫吳兵法》。
政治上,他被當時的楚悼王任命為令尹(相當于宰相),在楚國進行變法,國家勢力迅速增長,一度打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迅即被受到變法打擊的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但他變法的思想和理念,卻間接影響了秦國的商鞅變法。
其後屈原在楚懷王時期擔任楚國宰相的助手時,也着手改革,但楚懷王聽信舊官僚的讒言,流放屈原在外多年,他也是在這個時期寫下了著名的《離騷》《天問》等經典詩篇。
最後楚懷王内讒外欺,客死秦國。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來端午節就成為紀念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重要傳統節日。
其實,屈原姓芈,氏屈,與楚國國君同姓同宗,這可能是一些芈月傳的愛好者不大知曉的吧。
但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卻取得了成功。商鞅,戰國時期衛國人,名鞅,姓公孫,因被秦孝公封商於,号“商君”,遂稱“商鞅”。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為以後秦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變法也得罪了當時的王公貴族,在秦孝公死後,被迫謀反後被殺害,其屍身被車裂。
商君雖然死了,但是反映其思想的變法和法律并沒有改變,秦國也依次繼續走向大國之路,直到滅六國而統一。商鞅的法治和變法思想在他的《商君書》、《秦律》裡一直延續,其中還隐含着許多有關審計的思想,成為現在研究審計史的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文獻。
秦律包括很多,如《效律》《倉律》等,其中《效律》是核驗物資财産和審查會計賬目的律法,可以說是一部專門的财經法紀處罰律法。它要求對度量衡、庫存、糧食和其他财産以及簿籍賬目均要進行審核,以防範各官吏營私舞弊,并保障會計核算和審計監督的準确性。
比如,其中規定,物資财産如有多超或短缺情況,均應估價,按其中價值最高的論罪。如果财産物資、會計賬目出了問題,官府負責管理财物和會計的官吏都應上繳多超的财物,共同賠償不足之數。這些律法的頒布施行為開展上計創造了有利條件。
商鞅的很多審計思想還隐含在他為主要作者的《商君書》中。比如,他在書中寫道,“權而索利”生“虱害”——追逐名利富貴,是人之本性。在行使國家權力的官吏中,勢必産生“虱害”,因此要加強對官吏的監督考察。
又比如,書中認為,“别其勢,難其道”——治國要設立輔佐人員和監察人員,目的是禁止人們追求私利。但是輔佐人員和監察人員也有私利。因此必須劃分官吏的權力,使其相互制約。在《商君書 去強篇》中,商鞅還要求“強國知十三數:比如,境内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衆,國欲弱至削”。
這些思想和頒布的律法都進一步完善了秦國的上計制度,也使得其郡守縣令等官員上計的範圍和内容更為廣泛。而上計中對錢糧收支、墾田、人口的審查和實物的核驗,都屬于現代審計監督的範圍。
實際上在各國變法的過程中,上計制度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完善并相互借鑒。通過加強對各級官吏的全面考核監督強化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郡縣的控制,為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作出了貢獻,并在秦統一六國後的秦漢王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好了,這期就到這,下集更精彩喲。
文字:楊明月
拍攝/剪輯:歐立坤
播講:劉文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