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珠區鳳陽街康樂村的羅氏祠堂,
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建築。
從南雄珠玑巷遷徙,
羅氏子孫開枝散葉,
足迹遍布珠江三角洲。
居住在康樂村的羅氏後人
也依舊保持着流傳數百年的傳統。
▲蔡曉素 攝 ※
在康樂村的羅氏祠堂進門靠右的一面牆上,挂着族裡一些活動的陳年舊照,其中不少是水仙花塔。
用水仙花頭雕造成水仙花塔,是羅氏後人一直延續下來的技藝,這種水仙花塔在康樂村堪稱一絕,廣州市内也是獨一無二的。
▲牆上的照片記錄了族裡的一些大事。蔡曉素 攝 ※
羅氏宗祠留存三百多年
每天早上,都有一群古稀老人坐在羅氏祠堂門前,閑聊着生活和羅氏的曆史。康樂村羅氏族長貴叔今年已經81歲高齡,對于羅氏祠堂的曆史,貴叔卻能如數家珍。
在他的記憶裡,羅氏祠堂至少有幾百年的曆史,曾經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維修過,而在幾十年前,他也見證了羅氏祠堂一次修整,最初的羅氏祠堂有三間,後來拆掉了一間,現在的羅氏祠堂,右邊是洪聖廟,左邊是維昌羅公祠。
▲羅氏宗祠内景。蔡曉素 攝 ※
羅氏成不少村落開村之祖
走進羅氏祠堂内院,内堂供奉的是開宗嶺南始祖羅貴,體現了羅氏子孫的尊主奉孝。祠堂内兩側代表的是羅氏各個支系後裔的和睦相處。
▲祠堂内兩邊廂房。蔡曉素 攝 ※
根據羅氏宗祠《嶺南羅貴世系總譜》中記載,羅貴在南宋時期(1311年),迫于社會動亂,便率領33姓97戶人家從南雄珠玑巷啟程,向珠江三角洲集體遷徙,成為了珠三角不少村落的開村之祖。
中華羅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羅河勝告訴e家君,羅氏的遷徙為珠江三角洲的農業開發帶來了主力軍,後來,羅氏逐漸散居在廣東、廣西等地,但是宗親後代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年的端午成為各地羅氏宗親相聚重要時刻。
▲宗祠内的享堂。蔡曉素攝
水仙花塔成羅氏族人一絕
提起水仙花塔,八十多歲的羅奶奶指着祠堂裡牆上的照片告訴e家君:“我年輕的時候也做過,但是已經有二十幾年沒做了。”
每年春節,康樂村羅氏後人都會在祠堂内搭起水仙花塔,而每一個水仙花頭都要雕造成蟹爪的形狀,這才是它最獨特的地方。
據羅奶奶介紹,蟹爪水仙采用的是福建水仙,個頭較大,花頭飽滿,一刀刀雕造出來,而傳承這項工藝,是清一色的羅氏族人。
▲雕好蟹型後,還要将水仙花球用竹簽圍成一個圓圈。
(網絡圖片)
崇尚水仙花或與拜“水神”習俗有關
造水仙花塔是羅氏宗祠流傳數百年的傳統,這種工藝到底與何種文化習俗有關呢?族裡的老人也不甚了解,他們推測,可能與羅氏族人崇拜水神有關。
康樂村羅氏祠堂前原本就有湧道,而據《海珠古祠堂》中記載,大禹在民間被奉為水仙聖王,也叫水仙王,潮汕地區也有水仙廟供奉水仙爺,即大禹。而羅氏祠堂左邊就是洪聖古廟,可以看做是祠堂的一部分,洪聖,也稱作南海之神,也就是水神。
▲在祠堂裡擺放水仙花塔是羅氏後人每年春節的風俗習慣。
(網絡圖片)
e家君手記
無論水仙花塔起源于何種文化信仰,在今天看來都是一種寶貴的工藝。但這項絕活卻面臨着成為“絕唱”的困境,如今願意學習這種工藝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圖文記者 蔡曉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Nancy】
來源:微社區e家通新鳳陽(xxsbejtf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