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詩歌鑒賞20首

高考詩歌鑒賞20首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1 07:12:24

高考詩歌鑒賞20首?題材一 詠史懷古詩——曆覽古今通得失,觀景知人論興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高考詩歌鑒賞20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考詩歌鑒賞20首(高考詩歌的八大題材)1

高考詩歌鑒賞20首

題材一 詠史懷古詩——曆覽古今通得失,觀景知人論興衰

詠史懷古類詩歌在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中占有一定考查比重,往往是詠史和抒懷相結合,詠史是手段,抒懷是目的,将史實和社會現實、個人遭遇聯系在一起。具體内容有緬懷前賢,表達敬仰;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哀歎國運衰微,寄托傷感;總結經驗,以古谏今,以及評判曆史等。詠史懷古類詩歌側重考查考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事實和曆史人物的把握,對一些重要的典故和用典方式的分析,以及與主旨相關的煉字、煉句及表現手法的鑒賞等,其中,借用典故、借古諷今等手法是考查重點。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以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曆史陳迹等為題材,借詠歎史實、描寫古迹來抒發詩人的興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諷今。

内容

針對具體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有所感慨,借懷古歎今,歎個人命運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對比手法,描寫眼前衰敗、荒涼景象,與曆史上的繁華興盛形成鮮明的對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傷或對國事的諷喻。

(4)襯托,詩人往往臨古迹而抒懷,以悲景襯悲情。

(5)虛實結合。

(6)借古諷今。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轼)、《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越中覽古》(李白)、《赤壁》(杜牧)、《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蜀相》(杜甫)、《題烏江亭》(杜牧)、《石頭城》(劉禹錫)

标志

①标題中有古迹、古人名。

②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詠”字。

③在古迹、古人名後加“懷古”“登某古迹有懷”“詠懷”。

情感

①針對曆史人物或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②緬懷前賢,表達敬仰或惋惜;類比古人,寄托傷感或哀思。

③借古諷今,借論古之得失,托古諷今,憂國憂民。昔盛今衰,表達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擔憂。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1.(2020·惠來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隋堤懷古①

張祜

隋季窮兵複浚川,自為猛虎可周旋。

錦帆②東去不歸日,汴水西來無盡年。

本欲山河傳百二,誰知鐘鼎已三千。

那堪重問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綠樹煙。

[注] ①本詩寫于唐朝後期,當時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無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聲色犬馬等現實享樂之中。②錦帆:陸楫《炀帝開河記》有“舳舻相繼,接連千裡,自大梁至淮口,連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裡”句。③江都事:指炀帝南遊江都,日夜縱酒荒淫,最後被缢死江都宮中。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詩題的“懷古”點明了題材,“隋堤”則是懷古對象,讓人聯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首聯後句寫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為”則寫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見一斑。

C.頸聯運用數字形成對比,形象地寫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卻又難以實現的悲劇。

D.尾聯點明隋炀帝的下場,往事不堪回首,詩人以無奈的歎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詩。

解析 D項,“想象之景”錯誤,“綠樹煙”是實景,是眼前之景。

答案 D

(2)詩人面對“隋堤”,思緒萬千,試分析詩中流露出來的情緒。

答:

解析 題幹要求“分析詩中流露出來的情緒”,因此要在整體把握詩歌内容的基礎上,結合每一聯分析。如首聯追叙隋炀帝用盡兵力開鑿運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表達了對隋炀帝窮奢極欲、荒淫無度而造成國破家亡的痛斥。

答案 ①對隋炀帝窮奢極欲、荒淫無度而造成國破家亡的痛斥。詩中首聯寫隋炀帝勞民傷财,疏浚河流;颔聯用“錦帆東去”寫其極盡奢侈。②對隋炀帝的嘲諷。從詩的頸聯和尾聯看,“本欲山河傳百二”一句寫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誰知鐘鼎已三千”則寫出其霸業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宮中,給後人留下笑柄。③對當時統治者的規勸。晚唐統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詩人以慘痛的曆史教訓規勸當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後塵。④對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詩人在寄寓興亡之感的同時,也流露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和關懷,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題材二 詠物言志詩——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花一木皆關情

寫景詠物類詩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也是曆年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選材的一個熱點。從考查題型上看,分析評價思想情感,鑒賞意象意境,鑒賞表達技巧,鑒賞關鍵字詞等題型經常涉及。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借助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常見意象:梅、蘭、竹、菊、山泉、鳳凰、瀑布、馬、荷花、歸雁、梧桐、松柏

内容

①單純詠物、②托物言志(寓意)、③托物喻理、④托物諷世、⑤托物抒懷。

典型風格有:生動形象,含蓄蘊藉,意在言外。

(1)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寫(繪形繪色)與側面烘托。

(2)從修辭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況)、象征、拟人和對比。

(3)從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詠柳》(賀知章)、《蔔算子·詠梅》(陸遊)、《石灰吟》(于謙)、《望嶽》(杜甫)、《竹石》(鄭闆橋)

标志

①從對象上來看,詠物詩的對象是單純的某個物。着重對所詠之物的特征、功能進行刻畫,或者着重對所詠之物的某一内韻、精神進行吟詠。

②從題目上來看,或以所詠之物為詩名或以“詠某物”“題某物”“某物吟”等為題目。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負,或實現個人理想,或報效國家。

②寄寓高尚的節操,或表達懷才不遇與命途多舛的傷感,或抒發年華易逝與理想破滅的哀愁。

③托物諷世,或憂國憂民,或感時傷世,或憤世嫉俗,或針砭時弊,或冷嘲熱諷。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2.(2020·全國卷Ⅲ)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苦 筍

陸遊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骈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别,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妩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别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妩媚。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解析 “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錯誤,詩人認為苦筍長成後就具備了如魏征一樣的美好品質,應該靜待其成長,告誡孩子們不要在苦筍嬌嫩時就過多拔出來。

答案 C

(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

解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題幹要求找出苦筍和魏征的相似之處,即要求對其形象進行具體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顔直谏”著稱,放在藜藿盤中的苦筍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難以接受的言行猶如苦筍并不适口的滋味。從“極知耿介種性别,苦節乃與生俱生”來看,苦筍具有“耿介”“苦節”的特點,這與魏征剛直方正的品格相似,應該得到衆人的認可。

答案 ①曆史上的魏征以“犯顔直谏”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題材三 山水田園詩——山光水色養性靈,登山觀海總溢情

鑒賞山水田園詩的寫景方法時,要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視角變化。且要分析和把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等。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山水田園詩是以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歌詠閑适恬淡的田園生活為題材的詩歌。

内容

山水田園詩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與田園風物。

典型風格:清新明麗或純樸恬淡。

(1)修辭手法:比喻、拟人、誇張、對比等。

(2)寫景的表現手法有:①白描與工筆。②觀察角度高、低、俯、仰的變化與遠近高低的順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運用。④虛實結合(眼前之景與想象之景)。⑤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樂景寫哀情(反襯);③直接抒情。

《飲酒》(陶淵明)、《過故人莊》(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維)、《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題破山寺後禅院》(常建)

标志

①山水田園詩分為山水詩與田園詩。山水詩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田園詩指主要以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的詩。

②常見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門、桑麻、南畝、五柳、明月、漁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贊美山河,熱愛自然。

②借凄風苦雨,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及厭倦官場的超脫之情。

③憎惡黑暗,寄托恬淡靜雅的隐逸之樂。

④以恬淡之心抒寫山水清幽,表達閑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對現實不滿和懷才不遇的苦悶。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3.(2020·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紀村事

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牆一徑微。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晖。數聲牛上笛,何處饷田[注]歸。

[注] 饷田:到田間送飯。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首聯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牆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現,顯得生機勃勃。

B.颔聯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甯靜氛圍。

C.全詩視聽結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美,富有意趣。

D.本詩撷取若幹鄉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出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

解析 B項,“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甯靜氛圍”錯誤,并非“農閑”“慵懶”,應該是農忙季節。從關于結尾句的注釋 “饷田:到田間送飯”和頸聯“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晖”中的“釀酒”“砧”聲中均可見是忙碌而充實的田園氛圍,表現了農忙時節農家人的辛勤勞作。

答案 B

(2)“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晖”描寫了什麼樣的鄉村場景?

答:

解析 頸聯前一句寫農人為準備社日的祭祀活動而忙于釀造美酒。社,人們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豐收。這句呈現出一派熱鬧、忙碌的景象。後一句寫遠處傳來的搗衣砧聲送走了落日餘晖,顯現出傍晚農村祥和的氛圍。

答案 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而祥和的農村生活場景。

(3)“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

答:

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結合詩句,對比探究“數聲”和“一聲”哪一個更好及營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數聲”直言笛聲多,牧童的笛聲,伴着晚歸的農人,多而熱鬧,和頸聯中的“釀酒迎新社”的熱鬧、喜悅形成呼應,也和首聯綠植映照門扉、牆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現的甯靜優美環境形成動靜結合的效果。“一聲”極言笛聲少,傍晚牧童歸來,一聲笛聲打破了鄉村的寂靜,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清幽,更有利于營造甯靜和諧的鄉村氛圍。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數聲”好。“數聲”動靜結合,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閑快樂,營造出鄉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

(示例二)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村甯靜和諧的氛圍。

題材四 羁旅思鄉詩——他鄉村樹似吾鄉,愁煞天涯斷腸人

羁旅思鄉詩,近年高考中多次涉及,從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思念親人、文人失意、漂泊哀傷、生活颠沛流離。從考查表現手法看,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是常考點。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詩人因長期客居在外,滞留他鄉,或漂泊異地等,對所見所聞有所感,借此抒發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和人生感歎、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歎,表達思親懷鄉之情。主題有潦倒失意,漂泊哀傷,思念親人等。

典型風格:

抒情風格上或豪放曠達或凄婉含蓄。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樂景襯哀情(樂景寫哀)。

(3)側面落筆。詩人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不是直接抒發思念之情,而是從對方着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

(4)因夢寄情,虛實結合。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灣)、《秋思》(馬緻遠)、《楓橋夜泊》(張繼)、《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春夜洛城聞笛》(李白)、《旅夜書懷》(杜甫)、《蘇幕遮·懷舊》(範仲淹)、《商山早行》(溫庭筠)

标志

(1)詩題及詩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憶”“孤”“寄”“行”“宿”“思”等能夠體現漂泊客居之意的詞語,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古代節日名。

(2)常見意象有:月亮(見月懷人,望月思鄉);秋風、秋霜、衰草(引發行人孤獨、凄涼、惆怅之情);杜鵑(叫聲“不如歸去”,常與哀怨、思歸有關);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鷗(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鴻雁(鴻雁傳書而思鄉懷親);浮雲(漂泊之意);梧桐葉落(飄零、孤苦凄涼);西樓、高樓、小樓、危樓、危欄(借人在樓中倚欄或登樓遠眺表現思念之情)等。還有如寒山、青煙、暝色、宿鳥、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漸起、日暮時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會蓦然而生。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寫客居他鄉的艱難,抒發漂泊無定的孤苦。

②望盡天涯懷人愁。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鄉的幽怨之情。或表達人生感歎,流露年華易逝的苦悶;或抒發獨居他鄉,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重九賞心亭登高

範成大①

憶随書劍此徘徊,投老雙旌②重把杯。

綠鬓風前無幾在,黃花雨後不多開。

豐年江隴青黃遍,落日淮山紫翠來。

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

[注] ①範成大,南宋詩人,此詩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鎮帥時所作。②雙旌,鎮帥的代稱。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首句寫登高追憶,“書劍”意象豪邁,表現了詩人當年滿懷理想抱負,意氣風發。

B.颔聯寫秋風中黑發無幾,表達詩人對青春逝去的慨歎;黃花經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頸聯寫登臨之景,莊稼即将成熟,田野豐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絢爛美好。

D.本詩在寫景追憶中抒發對家國和個人境遇的慨歎,與杜甫的《登高》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析 D項,本詩有對個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沒有對家國的慨歎。

答案 D

(2)詩歌尾聯“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廣受後世稱道,請從煉字與修辭角度加以賞析。

答:

解析 本題是賞析題,題幹已經給出了賞析角度,一是煉字,一是修辭手法。“飲罷此身猶是客,鄉心卻附晚潮回”中的兩個虛詞“猶”“卻”對情感起到了強化作用,是詩句的精妙之處。答題時要具體分析兩個字的效果,“猶”是“還”的意思,飲酒依舊不能消除愁苦,可見思鄉之愁的濃重;“卻”表示轉折,強調思念的力量,也表現出隻能“心回”的無奈。從修辭上看,主要是比拟,将無形的思鄉之情化成有形的東西,形象生動。

答案 ①用字巧妙。“猶”字寫出了酒醉之後仍不能排遣思鄉之愁,足見思鄉之濃重;“卻”字寫鄉心似乎與身體不同,随潮水回歸,實際上飽含作者的無奈。②比拟。化抽象為具體,将鄉心當作有形的事物來寫,說它依附于潮水,回歸家鄉,将思鄉之情表現得形象生動。

題材五 送别懷人詩——多情自古傷離别,一種分别多樣情

送别貶谪類詩歌内容豐富,主要涉及離愁别緒、抒發人生感慨,傾訴内心的悲傷和憤慨,表達内心的苦悶、壯志難酬的憂傷以及歸隐田園的思想,表現手法多樣,主要考查烘托、反襯、情景交融。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與家人、情人或親朋好友離别,送别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别,折柳相送,吟詩贈别,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詩涉及的範圍極廣,有君臣官場贈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親人情人送别。

典型風格:或灑脫達觀、或哀婉纏綿、或依依深情、或坦陳心志。

(1)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别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人的傷離之深。

(3)以樂景襯哀情(也叫樂景寫哀或反襯)。

(4)想象(也叫虛拟或虛實結合)。送别詩常借助想象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雨霖鈴》(柳永)

标志

(1)标題中往往有“送”“别”“贈”“酬”。

(2)常用柳、酒、月、水四大意象。①柳(柳枝、柳條、柳絲、柳葉、柳絮等):以“柳”寓“留”,以柳葉之“青”托“情”,以軟條拟柔情,以細葉狀愁眉,以飛絮零落喻人生飄零。②酒:把酒壯行,借酒澆愁,以酒勸慰。③月:一方面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離人們異地同心的見證。所以送别詩中的月總有一種寒冷孤寂的色彩。④水:以水之纖柔象征離情的纏綿,以水之深淼象征離情的悠長,以水之清寂象征離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離情無邊。另外,還有草(離情之漫長)、(孤飛之)雁、清淚、骊歌(離别之歌)、灞橋、南浦、蘭舟、長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與傷感;

②離别後的思念與牽挂;

③對友人的安慰與勉勵;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發對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詩表達的情感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情感交雜在一起的集合體,它豐富複雜卻不雜亂無章。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5.(2020·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秋江送别

[唐] 王勃

歸舟歸騎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禦

[唐]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專題訓練

(1)這兩首送别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禦》突出________,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解析 本題考查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本題要求分析兩首詩突出表現的情感,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其中的關鍵意象和詞句分析概括。《秋江送别》前兩句寫“歸舟歸騎”仿佛列成隊,江水南北兩岸思念的人遙遙相望;後兩句寫誰能說波濤洶湧的大江僅是一條水流,早覺得兩岸已是兩鄉。從“歸舟”“歸騎”“互相望”“誰謂”“是兩鄉”可讀出其中充滿感傷情緒。《送柴侍禦》前兩句點出兩地相近,“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之感;後兩句寫兩地雲雨相同、明月共睹,兩地竟成“一鄉”,從中可讀出詩人達觀的情懷。且第二處提示“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聯系其中表達的曠達樂觀情懷,不難得出答案。

答案 感傷 達觀

(2)前人評《送柴侍禦》“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别》與《送柴侍禦》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妙處。

答:

解析 本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題目要求比較兩首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翻新脫妙”這一寫法的妙處。先看《秋江送别》的後兩句,意象并不明确,是隐藏在句子中的。而由于離别,詩人認為江水也不再是一個小區域,成了故鄉和異鄉的分界線,這是化近為遠,突出離别之後心理距離會随着分離而趨于遙遠。在抒情方式上,通過議論直接表達自己對于離别的感傷之情。再看《送柴侍禦》後兩句,将“青山”“明月”兩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置于最前面,青山象征思念,明月則暗示友情。在空間上,風雨相同,兩地竟成“一鄉”,是化遠為近,表達了離别也無法讓彼此的心理距離更遙遠,相比于傳統寫法,這是一種更為新穎的表達。且兩句一肯定一反诘,反複緻意,更有餘韻。綜合上述分析,可從意象、抒情方式和空間三個方面,分條比較作答。

答案 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齡詩将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别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诘收尾,餘韻悠長。

題材六 邊塞征戰詩——金戈鐵馬征戰事,大漠秋風慷慨情

邊塞詩在高考中涉及較少,主要描寫塞外風光;展現戍邊生活的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而表達詩人愁怨、或諷刺将軍貪功無為或宣洩對統治者的不滿。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邊塞征戰詩是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内容

邊塞詩多表現從軍出塞,保家衛國,民族交往,塞上風情;或抒報國壯志,或發反戰呼聲,或記現實戰事。

風格: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悲壯雄壯的境界。

(1)修辭方面:主要有誇張、對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側面烘托、動作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

(3)意境的營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虛實結合等手法。

《出塞》(王昌齡)、《燕歌行》(高适)、《涼州詞》(王翰)、《從軍行》(王昌齡)、《關山月》(李白)、《雁門太守行》(李賀)、《前出塞》(杜甫)、《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标志

(1)标題往往有“行”“軍”“征人”“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字。

(2)常見意象:①自然景物類(黃沙、秋月、大漠、孤城、邊關、雨雪、風沙等);②地理區域類(塞外、雁門、玉門關、黃河、陰山、樓蘭、薊北等);③戰事器具類(金鼓、旌旗、烽火、刁鬥、戈矛劍戟、戰馬等);④樂曲類(《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陽關三疊》《渭城曲》等);⑤人物類(戍卒、将帥、胡人、單于等);⑥樂器類(羌笛、胡琴、琵琶等)。

情感

①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

②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③雄奇瑰麗、奇異獨特的邊塞風光。

④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兩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凄厲沉痛的反戰思考。

⑥對和平安甯的邊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來的喜悅。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軍中樂

[南宋]劉克莊

行營面面設刁鬥,帳門深深萬人守。

将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

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

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樂。

誰知營中血戰人,無錢得合金瘡藥。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開頭兩句描寫軍營戒備森嚴的場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應,渲染了戰場緊張、肅殺的氛圍。

B.詩人筆下的将軍雖然身份高貴,但能與戰士們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棄騎馬,親自帶兵守衛在隘口。

C.全詩從帳門外寫到帳内,由将軍寫到士兵,由全景描繪而過渡到特寫鏡頭,構思精巧嚴謹,脈絡分明。

D.同是軍旅詩,陸遊《關山月》中“戍樓刁鬥催落月”側面烘托人物,而“更闌酒醒山月落”則直接寫人。

解析 “戰士同甘共苦”“親自帶兵守衛在隘口”錯。

答案 B

(2)本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詩人表達了對“将軍”不顧邊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貪圖享樂的醜惡行徑的強烈憤慨,同時對戍邊士卒的悲慘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②詩作開頭兩句交代軍營的環境,中間六句圍繞“樂”字展開,集中寫将軍縱酒作樂、賞賜無度,為下文作鋪墊。最後兩句筆鋒一轉,由将軍轉向士兵,由寫樂轉向寫悲。一面是士兵駐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軍玩忽職守、大意輕敵;一面是伴舞助興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賞賜,另一面是“血戰人”無錢買藥療傷。作者通過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自身強烈憤慨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對即可)

題材七 題畫寫意詩——畫意詩情相映趣,借題發揮言心志

題畫詩,是指畫家或鑒賞者根據繪畫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詩。題畫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畫與詩歌聯姻的産物,把無聲的畫和有聲的詩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使畫意與詩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達到“詩畫一體”的藝術境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因畫而流傳,畫因詩而永存。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題畫詩是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題畫詩是繪畫章法的一部分,它通過書法表現到繪畫中,使詩、書、畫三者之美極為巧妙地結合起來,相互輝映、豐富多姿,增強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構成了中國畫的藝術特色。

内容

詩的内容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歎畫面的意境。中國畫非常講究“意境”,往往畫中題詩,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

虛實結合、想象、動靜結合、借題發揮。

《惠崇春江晚景》(蘇轼)、《墨梅》(王冕)、《墨葡萄》(徐渭)、《畫竹》(鄭闆橋)

标志

(1)标題往往有“題……畫”或者是以畫作的名字當題目。

(2)關注注釋提示信息。

情感

不同的繪畫題材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豔高雅、竹之清雅高貴、蘭之堅貞高潔、菊之不畏風霜、山水之逸士優遊、漁家之閑适自在等等,因此讀題畫詩一定要體味詩人借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

(1)題畫詩或談論畫作的藝術造詣;

(2)詠歎畫面的意蘊,抒發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

(3)宣洩内心的不滿。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竹石牧牛①并引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②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态,戲詠。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禦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猶可,牛鬥殘我竹。

[注] ①此詩作于北宋後期黨争之時。②伯時:指李公麟。善繪人物與馬,兼工山水。③野次:野外。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這首題畫詩寫景抒情,不加藻飾,卻涉筆成趣,餘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蘇轼這幅畫的主要元素,個個意态如見。

C.本詩前半寫畫,富有田園氣息;後半寫意,表達愛石愛竹之情。

D.後四句由看畫生發感想,采用遞進方式表情達意,情意殷切。

解析 本題綜合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項,“是蘇轼這幅畫的主要元素”錯誤。從本詩小序“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這幅畫是蘇轼和李公麟合作的;從詩歌正文後四句來看,這幅畫的四個元素中,最為主要的一個元素是“牛”,四個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選B。

答案 B

(2)引言中的“戲詠”,該如何理解?請結合全詩作簡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評價詩歌語言風格和作者觀點态度的能力。此類試題首先要抓住詩歌中的能體現詩歌語言風格的詞語體會詩歌語言風格,進而體會詩歌的情感态度,然後做出評價。本詩詩序中的“戲詠”是輕松玩笑地吟詩,即懷着一種輕松戲谑的态度寫詩,而非态度嚴肅地寫詩。這種情感态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詩歌的用詞,用“峥嵘”形容石頭的奇特,用“阿童”寫牧童的稚氣,用“幽篁”寫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寫牛的老态,語言輕松幽默,盡顯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二是諷喻寄托,從注釋“此詩作于北宋後期黨争之時”,結合詩歌後四句便可看出,本詩是含有諷喻寄托之意,以畫中“牛砺角”和“牛鬥”痛惜“殘竹”,寄寓自己對當時北宋後期黨争的觀感。綜合以上分析,歸納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本詩用輕松玩笑的語氣做詩抒情,語言幽默風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這裡拿來指稱石頭,寫怪石嶙峋特立的狀貌;牧童雖未加任何修飾語,而稱之為“阿童”,稚氣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詞代牛,寫老牛在鞭子催趕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樣子。②這首詩從畫中的竹石牧牛,聯想到生活裡的牛砺角和牛鬥,再以之寄寓自己對現實政治的觀感,而一切托之于“戲詠”,含譏刺時政之寓意,在構思上很有曲緻,也很有深度。(其他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題材八 即事(景)抒懷詩——家事國事天下事,亦喜亦悲亦嘯吟

即事(景)抒懷,指的是詩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發表自己的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詩,一般來說并無嚴格的界定,許多其他題材的作品,如懷親、送友、思鄉,抒發人生感慨、閑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籠統地稱之為“即事(景)抒懷詩”。

[知識儲備]——備考錦囊,厚積薄發

題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吟詠抒發詩人懷抱情志的詩,它主要表現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體悟。對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把握,對未來人生的設計與追求。

内容

内容包括表達人生感悟、抒寫閑情逸趣。分為三個類型:①悲世情懷;②超世情調;③遊世情趣。

典型風格:風格渾樸、灑脫或含蓄。

主要表現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興。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登嶽陽樓》(杜甫)、《詠懷》(阮籍)

标志

①标題中常帶有“詠懷”“感遇”。

②即事,緣事而發感慨。

情感

①慨歎時局險惡,民生多艱,同情人民的疾苦;②通過描寫景物,抒寫自己的憂愁哀思;③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④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⑤反映離亂的痛苦;⑥表現作者自己與衆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遠大抱負;⑦表達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傷感。

[随學即練]

實戰演練,練怎麼答

8.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鶴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潇湘。

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嶽麓,雁知春近别衡陽。

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

專題訓練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詩人和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記遊述懷的一首清逸之作。

B.颔聯緊承首聯,從買魚、飲酒等生活細節具體展現泛舟潇湘的樂趣。

C.作者在尾聯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詩,使得新作傳誦到都城長安。

D.全詩通篇寫景,卻将詩人内心情感表現得真切豐滿,極具藝術魅力。

解析 D項,“全詩通篇寫景”的說法有誤,首聯中的“好”為抒情,尾聯也不是“寫景”。

答案 D

(2)頸聯中的“猿”“雁”二字,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

答:

解析 頸聯,詠潇湘發人吟興的景物。夜深猿啼,春近雁飛,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此外,猿之哀鳴、雁之返飛,都是啟人愁思、惹人詩腸的景象。特色風物描寫中透露出詩人壯志難酬而不得不“熟谙時事樂于貧”的悲涼心情。

答案 (示例一)讀出愁。①詩人描摹江山風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賞識與任用;②夜深猿啼悲涼,春近鴻雁高飛,啟人愁思的景象下透露出詩人壯志難酬、無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讀出喜。①詩人泛舟潇湘,江山風物的美麗令人陶醉,詩句傳達出來的想象畫面激起人的壯志;②凄涼猿啼,因内心的愉悅而不再悲涼;大雁因春近而辭别衡陽,返回故地,更讓人欣喜。(具體理解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