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有句諺語,叫做“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這句話說的是萬物相生相克,哪怕再不起眼的東西,都能發揮作用,克制其他東西。想要做成豆腐,光有豆漿還不行,還要配合鹵水才行。
然而……問題來了,是誰第一個開創“鹵水點豆腐”的工藝,制作出豆腐這一美食的呢?
對于豆腐行的祖師,在民間有多個說法,一說是淮南王劉安。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一心癡迷修丹成仙,在煉丹的過程,一不小心把鹵水點入豆漿之中,陰差陽錯發現了豆腐的做法,并将這種制作工藝記載在書中,流傳到了民間。
相比這種說法,還有一種更加離奇的說法,說發明豆腐的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膑,和他的冤家對頭龐涓。因為兩人在師父鬼谷子身邊學藝比本事,無意中做出了豆腐。
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咱們就說說有關孫膑龐涓做豆腐的民間故事。
話說當年,孫膑和龐涓兩個人是同門師兄弟,拜天下奇才鬼谷子為師,每天練武習文,研究兵法,一心想出人頭地,建功立業。
雖是同門師兄弟,兩個人性格迥異,孫膑為人厚道,每天任勞任怨,不管鬼谷子安排他幹什麼粗活累活,都任勞任怨,也不問為什麼,一心一意隻想着把活幹好。
龐涓心眼多,隻想學會本事将來加官進爵,根本不想幹活。遇到苦事累事就躲躲閃閃,不是裝病,就是怠工。變着花樣偷奸耍滑。
鬼谷子是聖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自然更加親近孫膑,把天書裡的玄機傾囊相授。而對待龐涓則心存警惕之心,不敢把絕學教給他,就怕他将來為虎作伥,倒行逆施。
龐涓心裡明白,既恨老師偏心眼,更對孫膑恨之入骨,挖空心思想陷害孫膑,奪走老師的天書。
鬼谷子歲數大了,難免有個頭疼腦熱,一不小心感染了風寒,躺在床上發起了高燒,茶飯不思,這可急壞了孫膑。
孫膑是個好學生,按照醫書說的方法,從懸崖峭壁采集來各種草藥,給老師熬湯治病,三天三夜沒合眼,終于控制了老師的病情。
鬼谷子雖然退了燒,但身體虛弱沒胃口,吃什麼都沒滋味。
孫膑又變身廚子,搬出五谷雜糧,用盡各種辦法幫老師調養身體。
這一天,孫膑把黃豆磨成豆漿,煮了一大鍋熱氣騰騰的豆漿,擱置在一邊,手裡捧着一本書讀,心想着等豆漿再涼一些,再給師父飲用。
多日的疲勞,孫膑捧着書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覺睡着了,恰好這一幕讓早就懷恨在心的龐涓看見了。
這段時間,孫膑照顧師父無微不至,鬼谷子不停地誇獎,躺在床上指點孫膑,把天書裡最難懂的東西全部交給了他。
龐涓躲在窗外偷聽,心裡怒火翻騰,好你個老頭,不把真本事教給我這個聰明人,卻背着我把天書都教給了那個書呆子。實在太可惡了。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義。
趁着孫膑熬豆漿的工夫,龐涓偷走了鬼谷子的天書。準備下山的時候恰好看到孫膑打瞌睡,于是眼睛溜溜一轉,想出一條毒計,把有毒的鹽鹵水偷偷倒入豆漿中,來個栽贓嫁禍,把毒死師父的罪名扣在孫膑的頭上。
龐涓把鹵水剛倒入豆漿裡,孫膑突然翻了個身,頓時把他吓了一大跳,也顧不得豆漿,扔下鹵水就慌慌張張就下了山。
再說孫膑醒來,發現豆漿結成了塊兒,變成了白乎乎的膏狀物。頓時驚訝得合不攏嘴巴,這是咋回事兒呀?豆漿還冒着熱氣,怎麼就凍上了?
孫膑左右張望,這才發現身邊還有一個碗,裡面裝着一些鹵水。面頰立刻變了顔色,連連跺腳,暗叫僥幸,幸虧鹵水點入豆腐中發生了變化,不然讓師父吃進肚子裡,那就是大事呀!
想到這裡,孫膑暗暗責備自己糊塗,可無意中鼻子抽了幾下,發現這種白膏散發着清香,讓人食指大動,流下了口水。
孫膑想了一想,挖了一勺白膏,喂給了一隻狗。
狗吃了白膏,不但沒有事,還高興地搖尾巴,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孫膑試着吃了幾口,發現這東西甘甜可口,入口即化,而且口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于是孫膑連忙把東西端給師父,請鬼谷子品嘗。
鬼谷子聽完孫膑的介紹,半信半疑吃了一口,當即贊不絕口,一連吃了三碗,這才撫須長歎,“徒兒,這東西堪稱人間美味,可有名字?”
孫膑随口答道:“師父,這東西本是豆漿,又在洞府制作,不如叫豆腐肉吧!”
鬼谷子想了想:“這種東西雖是豆漿,但沒有鹵水也不會有這種神奇變化。能從水變成物,兩字合一字,我看不如叫做豆腐吧。”
從此之後,孫膑每天都會煮一鍋豆漿,點上鹵水做成豆腐,再配合烹饪之法做成各種美食獻給師父。
鬼谷子吃了豆腐,很快養好了身體。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恢複健康,孫膑把豆腐的制作方法傳到了民間,從此就有做豆腐的行業。
故事講完了,大家關注“酒歌說文”,傳播民間文化,不妨關注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