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和朱自清先生故居同處一個城市,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造訪過那個寂靜的院落,直到因着文友的一次聚會,我才和朋友一起,在一條曲折狹窄的胡同裡,踏響了那一方覆地的青磚。
深秋的古城,天空剛剛飄過雨絲,從喧嚣的大街走進這座已有百餘年曆史的院落,有一種突然沉靜下來的感覺。院子裡的空氣有些潮濕,似乎氤氲着一代大家的氣息。寥寥無幾的遊客,讓這個小小的院落,顯得有些清寂。隻有一尊乳白色的花崗岩先生塑像注視着我們,安詳、親和,還有些執著。
最初接觸先生的文章是在學生時代,一篇《荷塘月色》讓我對這位獨步荷塘,帶着淡淡的愁緒的散文大家心生景仰。再後來讀他的《春》、《背影》,更被他的充滿靈性,清隽沉郁的細膩筆觸所折服。在他的每一篇文字裡,都閃爍着永恒的人性之光,。他打開生活的每一扇門,讓清風明月荷香碧水透進自己的小舍,轉而浸入大衆的心扉。自那時起,散文對于我來說,便有了文字以外的融合着自然與生命的和諧的種種感悟與啟迪。而朱自清留給曆史的,除了作為文學大師的那飄逸華美的背影外,更有着甯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愛國者的铮铮硬骨,高風亮節。
作家往往都有濃濃的故土情結,朱自清也不例外。尋根求源,朱自清的出生地并非揚州,而是東海。但因為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他在這裡讀書、初戀、新婚,度過了難忘的歲月,所以他也理直氣壯地稱自己是“揚州人”。他對揚州的情感,融進了他那脍炙人口的《說揚州》、《我是揚州人》、 《揚州的夏日》等等名篇佳作之中。朱自清承認自己是揚州人,但在回憶揚州的作品中,似乎又少有“我的家鄉”之類的語句。特殊的背景,使朱自清對古老的揚州有了一種特别的情懷,有了更清醒而獨特的觀照,其中也包含了他對揚州更為深沉的鐘愛。
漫步在先生的故居,我努力地去感覺着朱自清先生在這裡留下的點點印記。在這個既無芳草,也無奇樹的院落裡,書房書桌上筆架、墨盒、煙鬥,還有先生為學生批改的作業,讓我睹物思賢,仿佛看見先生伏案筆耕的“背影”。而天井、門堂、廂房,紅木清漆打造的窗欄、案幾、條桌、櫥櫃、大床和房間裡的陳設,讓我依稀看到到當年朱家人平凡的生活場景。我想象着先生一家圍爐而坐,想象着先生和他的閏兒遊玩嬉戲,那氤氲的溫情,伴着濃濃的書香,溫暖着先生在揚州的無數個日子,也溫暖着我們仰視着的無數的目光。
深思之間,遊客漸漸多了起來,幾位年輕的朋友的到來,讓小小的院落似乎平添了許多的活力和生氣,無意中,我又看見了那尊先生的塑像,看見了他那安詳、親和的眼神裡,似乎充盈着一絲淡淡的笑意。我知道,那笑意是因着年輕而來,是因着希望而來。
走出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天空依然有些陰霾,但我的心中卻清朗明亮起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