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4-28 16:09:25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書是《深度溝通》它是歐美125所名校教年輕人的說話指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深度溝通)1

有效溝通的四大原則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書是《深度溝通》。它是歐美125所名校教年輕人的說話指南。

本書作者約瑟夫·A·德維托是美國知名傳播學者,是一位大學教授,也是美國傳播學會的成員。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選為高校教材,比如《人際傳播教程》《最有效的溝通》,這本書也是。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溝通是一門學科,它不是看不見、摸不着的玄學,也不是少數人天生擁有的神秘能力,而是具有規律性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掌握這個技能。

一、深度認識人際溝通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部分:人際溝通的基礎。

一開篇,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溝通的定義是什麼。溝通是兩人或多人之間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傳遞和接收。這裡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溝通是互動的,不是自說自話。

我有一個四十多歲的朋友,前段時間告訴我:“天哪,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會表達、口才很好,一個話題,我可以滔滔不絕說上一千字、一萬字,但這不是會溝通。”

對,會表達,不一定會溝通。

第二,溝通有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什麼意思?你說了對方能懂嗎?對方理解的意思和你要表達的是一回事嗎?有傳遞,有接收,就會出現傳遞和接收之間信息理解的錯誤。

我很喜歡看《王牌對王牌》這個綜藝節目。其中有一個遊戲叫“傳聲筒”,就是第一個人聽到一句話傳給第二個人,然後這樣依次傳給第三個人,第四個人,傳到最後一個人時,他說出來的話,往往和第一個人傳遞的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信息的變形。

1.溝通的七個原則

了解了溝通的定義之後,作者告訴我們溝通有七個原則,我們快速地看一下。

第一,溝通具有目的性。我們和任何人說話,和他溝通,不管說什麼,我們都有一個目标。比如,我今天要達成的目的,是想讓他幫我做什麼事,或者讓他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第二,溝通是有選擇性的。選擇性就是哪怕說的内容相似,要達到的目的一樣,但面對不同的對象,表達方式要根據對象的不同而有所選擇,也得不一樣。

第三,溝通具有模糊性。你說的話對方不一定理解,你們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會讓溝通産生歧義。

第四,溝通有内容和關系的維度。這就是說,兩個人對彼此關系的理解不一樣、對内容的理解不一樣,溝通的目的就可能達不到。

第五,溝通有力量的維度。不同力量的人,即不同的影響力,表達效果是不一樣的。

第六,溝通具有間斷性。什麼叫溝通的間斷性?一般情況下,我們去溝通一件事、一個問題,不能一氣呵成,而是由幾個層次的内容構成的。

第七,溝通是不可逆和必然性的。溝通的語言、目的一旦被對方領會,哪怕是錯誤的,溝通就不可逆了。用一句俗話講,就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此外,溝通還受文化的影響,也就是你和不同的人溝通,效果可能會不同。比如,一個人是A國的,另一個人是B國的,或者一個人是A省的,另一個人是B省的,他們對彼此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樣。

2.如何調整錯誤的自我認知

既然溝通發生在兩個人或多人之間,那麼我們就要對溝通的雙方,即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認知。

先說認知自己。作者推薦我們使用“約哈裡之窗”,它也被稱為“喬哈裡之窗”。喬哈裡之窗告訴我們,每個人有四個自我。

第一,開放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你,就是你和他人都了解的你。

第二,隐秘區: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你,就是你了解,但他人不了解的你。

第三,盲點區: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的你,就是你不清楚,但是他人知道你是什麼樣子的。

第四,未知區:你和他人都不知道的你。

喬哈裡之窗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有一些地方我們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這個區域裡,有我們珍貴、值得别人知道的地方,所以要盡可能地展現出來。同時,每個人還有一個未知區,即我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地方,這是我們未來可以探索開拓的。

為了更好地溝通,展現更好的自我,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讓我們更正确地認知自我。

第一個方法,警惕冒充者現象。什麼是冒充者現象?就是你明明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你擔心周圍人對你的認可是因為沒有認識真正的你。你害怕他們了解了真正的你以後,發現你是個冒充者。究其根本,你覺得自己不配。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這種認知傾向,減少這種不正确的認知。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散文集,是文學大師葉兆言寫的。他在文章中檢讨了自己的冒充者現象。他說,當許多人告訴他“我很喜歡讀你的文章”時,他會說“不不不”。說得多了,他就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這麼說,是真的謙虛,還是覺得自己不配?慢慢地,他就修正了自己的這種行為。

第二個方法,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正能量的人會影響你也聚集起正能量的氣場,你會變得活潑開朗、充滿鬥志。

第三個方法,多做能成功的項目。為什麼有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就覺得他特别喪?因為他總是做一些看起來就會失敗的事。如果我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多做那些能成功的事。

第四個方法,記住自己的成功。延續前一個方法,多做能成功的事,然後記住這些成功。如此,你就會有持續、正向的心理暗示:我很成功、很優秀。

第五個方法,多肯定自己。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我是我見過運氣最好的人》。其實,我也有很多坎坷、挫折,比如,研究生考了兩回、英語四級過了四次、換了好幾家工作單位,還打過一場官司等等,但是,我們要記住自己的成功,記住自己運氣最好的事。當這些事從點連成線時,慢慢地,你就會覺得自己運氣特别好,心态也會越好。

除了這幾個方法,作者還告訴我們,要學會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看字面意思,我們就能明白,是透露自己信息的一種溝通方式。你可以簡單地看一下自己:我與他人溝通時,是否會有意識地分享自己的秘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是自我表露。

舉個例子:我跟很長時間沒見的朋友寒暄說“我最近又變胖了,你看我是不是變胖了”,或者你會主動報告自己的信息,“我最近在忙什麼考試,沒有跟你聯系”。這些都屬于通過分享信息,拉近你與他人距離的自我表露。

書中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自我表露都是健康、得體的,所以,我們要管理自我表露,才能展現出更好的我。

什麼是得體的自我表露?就是那些能拉近距離、提高應對能力、适可而止的表露。而不得體的自我表露,就是自說自話,不給别人有插嘴的機會,或者過度分享,邊界感不強。這不但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讓人反感,覺得你邊界感弱。

那我們如何判斷自我表露是否得體呢?我有一個小小的經驗,比如,在超過三個人以上的會議或聚會時,我在表達一個觀點,說得正嗨,但是,所有人都開始看手機了,可還在點頭。這說明他們心不在焉,走神了。這時,我就會調整一下話題,會注意跟别人互動,或者我不說了,等别人說。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出于禮貌聽我說,可明顯對我說的話題不感興趣了。這大緻可以說明,我的自我表露不得體,太多了。

另外,正如我們想自我表露一樣,你想獲得他人對你的好印象,也要促使對方自我表露。

怎麼促使他人自我表露,做一個好的觀察者、傾聽者?可以仔細聽對方說話,事前了解對方關心什麼、喜歡什麼、語言中的關鍵詞是什麼。我們可以把話題往上面引,還可以觀察對方的細節。

舉個例子:你跟一個中年女性見面,聊什麼能促使對方自我表露?如果你聽她提到過孩子,或者你看她的朋友圈、頭像是她抱着孩子,或者其他信息說明她在婚姻狀态且有孩子,那麼,你和她談孩子的教育就沒問題。

但是,如果你跟她交往了一段時間發現,她的任何信息中,都沒有提過她在婚姻狀态,或者她在婚姻狀态,但沒提過孩子。也許她是“丁克”,那就不要談這個話題,因為這可能會引起尴尬。

促使他人自我表露,會讓對方覺得你對他有興趣。誰不喜歡對自己有興趣的人呢?好的溝通就這麼開始了。

3.影響印象形成的四個因素

剛才我們說的是如何認知自我、展現自我。接下來,我們簡要地過一下,我們對他人的印象是怎麼形成的。

影響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四個:

第一,自我驗證預言。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說的故事、展現出來的那個你,都會影響别人對你的印象。

第二,成見。你代表的群體、代表某個地方的人、曾經做過什麼事,也會影響别人對你的印象。

第三,首因-近因效應。你最初或最近給他人的印象,哪個讓他印象最深,就會更多地影響他對你的印象。

第四個,控制歸因。什麼是歸因?比如,你做錯了一件事,如果原因是不可控的因素引起的,那麼,别人對你的印象就不會不好,但如果這個因素是可控的,而你卻做錯了,那别人對你的印象就容易不好。

以上就是影響印象形成的幾個因素,但其實,印象是可以管理的。印象怎麼管理?我先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我認識一個影視公司的老闆,他要拍一部根據一個遊戲改的劇。于是,他就要招編劇。

有一天,來了兩個編劇面試。他們在北京的茶館進行面試。A編劇一看就是“老北京”。雖然年紀輕輕二十多歲,但他穿着對襟唐裝、手上戴着串、腳上穿着布鞋。他一坐下來,還沒談劇,這位老闆就覺得,他不太适合。

這種不适合的感覺,在B編劇來了之後,老闆就更确認了。為什麼?B編劇跟A編劇年紀差不多。他專門穿了一件有遊戲人物的T恤衫,比如他是來應聘《王者榮耀》遊戲改的劇,他的身上就穿了一件印有《王者榮耀》中英雄的T恤衫。同時,B編劇在加老闆微信時,老闆發現他的頭像,也是遊戲中的一個人物。再看他的朋友圈,也有他打這個遊戲的記錄。

面試結束以後,老闆回去了,他發現B編劇發了一條朋友圈:沒想到,今天竟然應聘了我最喜歡的遊戲要改劇的編劇,希望我能和我最喜歡的遊戲發生一次真正的親密接觸。

這個影視公司的老闆,後來和我說:“也許A編劇和B編劇的水平一樣,但是,我覺得B編劇更好。首先,他的頭像、衣服、朋友圈的遊戲視頻,都證明了他很喜歡這個遊戲,他有先天優勢。哪怕是他故意做出來的,也說明他想給我留下好印象,他珍惜這份工作。”

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就想到這本書裡說的,印象怎麼形成,印象如何管理。

4.印象管理的目标和策略

在這裡,作者介紹了幾個印象管理目标的對應策略。

如果想獲得他人的喜愛,可以用親和策略和禮貌策略,也就是可以表現得親切和禮貌,讓别人知道你想獲得對方的喜愛。

如果想獲得他人的信任,可以運用可信度策略,使人們相信你的能力、性格和魅力。比如,列出做成的事的一些證據,或者可以請一個保薦人,說明自己做成過什麼事,獲得别人的信賴。

如果想獲得幫助怎麼辦?用自我貶低策略。其實,這是一種示弱,說明自己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需要對方的幫助。

最後,想确認自我形象,就是想展現出自己某一方面的形象,可以用形象确認策略。比如,前面那位B編劇想得到遊戲改劇的編劇機會,就通過自己的頭像、朋友圈、打過的遊戲視頻,提前做好準備再跟對方談業務:我喜歡什麼樣的英雄、會用什麼樣的策略、如果我來改編這個劇會怎麼做。這就是确認自我形象中的形象确認策略。

說到這兒,我相信書友心裡已經起疑了——如果印象可以管理,比如那個B編劇也許根本不熱愛這個遊戲,隻是為了得到這份工作,然後通過惡補展現朋友圈、打的遊戲和自己的形象,那這是不是顯得不道德?

對,所以,作者說,為了更好地溝通,印象可以管理,我們可以塑造更好的自我,但是,要記住,印象的管理會反噬,也就是如果你把形象營造得過于完美,可能會造成崩塌。

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專門提到,如果一個人的“前台”和“後台”差距太大,總有一天,會演砸,即表演崩潰。

在這裡,我提醒各位,我們可以暴露真實的一面,不過,我們不是每一面都可愛,都适合每個溝通場景,所以,印象可以管理,但是,一定不要去扮演一個完全假的你。做印象管理的前提,是真誠、真實。

二、三大技巧,提升溝通效果

以上講的是人際溝通的基本概念,現在,我們來看看人際溝通的一般技巧有哪些。

首先是傾聽。好的溝通一定和傾聽相關。前面我們說過,大多人都喜歡關注自己、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傾聽就是表達關注的重要方式。

1.傾聽的四種障礙

可是,有時候,為什麼我們明明在聽,對方卻覺得我們心不在焉,根本沒聽呢?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傾聽障礙。

一是,生理與心理的幹擾。什麼意思?有時候,我們聽力受損,聽不見;有時候,環境太嘈雜了;有時候,我們心裡在想一些事情,這時的心和腦都不在這兒,所以,我們聽不到。這就是心理與生理的幹擾。

二是,偏見與成見。對方說之前,我已經覺得,他說的都不對了。對方說的時候,我心裡已經有一個預設,認為他都是錯的、壞的,其他人都是好的。這就是偏見與成見。無論說什麼,他的話不重要,我們沒有聽進去。

三是,關注點不當。别人在說甲,你聽到的是乙。别人在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他說的一個是蒼蠅,一個是蛋,而你的關注點是,你買了一個蛋,你是那個蒼蠅。這就叫關注點不當。

四是,過早下結論。聽别人的話,需要等别人說完再下結論。但是,有時,他已經說了十分鐘,可能十二分鐘就說完了,可你偏偏在十分鐘零一秒打斷他,下了結論。别人的意思沒有表達完,即便表達完了,他也覺得,你沒有好好聽他說。

因此,是以上四個傾聽障礙影響了我們有效地傾聽。

2.傾聽的五大技巧

那怎樣才能讓别人覺得,我們在好好傾聽呢?作者提出了五大傾聽技巧。

第一個技巧,移情傾聽與客觀傾聽。移情傾聽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聽他說,客觀傾聽就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去看待對方的表述。比如,一個人在抱怨情敵、仇人,或者與職場上某位對手的恩恩怨怨,如果我也認識他的情敵、仇人,彼此也是朋友,那我應該是客觀傾聽;如果我不認識這些人,而且他們确實錯了,更多的,我就要站在朋友的立場做移情傾聽。

第二個技巧,公正傾聽與批判傾聽。有時,我們要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上傾聽對方;有時,要進行批判傾聽,分析信息形成觀點;有時,需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其實,公正傾聽、批判傾聽和移情傾聽、客觀傾聽,從某種程度上是有交集的。

第三個技巧,傾聽表意與傾聽深意。傾聽表意就是隻聽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傾聽深意就是除了表面意思,還要理解對方的話更深層的意思是什麼。

我想起一個關于傾聽表意和傾聽深意的例子,很有趣。有一天在朋友圈裡,我看到一個女作家在抱怨丈夫。

她說:“男人說話、男人聽話和女人說話、女人聽話是兩件事。我今天特别累,就跟丈夫說去把碗洗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我非常憤怒,他真的把碗洗了,但是筷子和盤子還堆在水槽裡。”

她非常憤怒,就罵她的丈夫。她丈夫說:“我确實是按你說的去做了。”這就是标準的沒有做到傾聽深意。他隻聽到了她的字面意思,但不知道她真正要幹什麼。在女性的表達中,“把碗洗了”的意思,就是把整個廚房收拾幹淨。

第四個技巧,有禮傾聽與無禮傾聽。有禮傾聽就是等對方說完,你和他的情緒波動是相呼應的,無禮傾聽就是沒有禮貌地傾聽,比如,過早下結論、老是打斷别人。

第五個技巧,積極傾聽與消極傾聽。積極傾聽就是你要有情緒的呼應,還有意見的表述。消極傾聽就是長着一對耳朵,人在這裡,但該玩手機玩手機,該打電話打電話,該看電視看電視。這是最沒意思的傾聽。

3.提高語言有效性的六個原則

我們剛才說到的是聽,那好的溝通除了聽,更重要的是會表達。表達分為兩個層次,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

如何有效傳達語言信息?作者在這一章說,語言信息就是說話,高情商說話有六個原則,我帶大家過一遍:

① 避免内向定位

② 避免以偏概全

③ 避免混淆事實和推論

④ 避免無差異對待

⑤ 避免極端化

⑥ 避免靜态評價

六個原則中的以偏概全、混淆事實和推論、無差異對待、極端化都比較好理解,我解釋一下避免内向定位和靜态評價。

避免内向定位是不要根據他人的評論和标簽看待人、事、物,要根據事實看待對方;而外向定位就是按人、事、物的實際情況去看待對方。

簡而言之,我們與他人溝通,對他人的看法,要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不要有成見,而應該以事實為基礎,這就是避免内向定位。

此外,什麼是靜态評價?我們在和他人溝通時,一定要知道,人和事都是不斷發展的,不能根據他過去的成績和經曆做判斷,要看他此時此刻什麼樣。

我們經常會遇到家長跟孩子談話,家長跟孩子兩歲、二十歲、四十歲時說的話是不一樣的,談話的狀态也不一樣。管理者對員工也是,跟一個實習生說話,和三年以後再跟他說話也不同。因為三年之後,這位實習生已經是一個有一定經驗的職場人了,因此,溝通的方式和内容都不一樣。

我們跟人聊天時,要知道他此時此刻的處境和狀态,不能想當然地依照他過去的處境進行判斷,與他談話。

4.了解對方的非語言信息,提升溝通效果

上面說的是提高語言有效性的六個原則,而除了語言信息,我們要想促進溝通效果,還要運用一些非語言信息。

什麼是非語言信息?很簡單,你的肢體動作、和别人的距離、表情、語氣、聲音大小,所有這些不是語言,但是能烘托、影響溝通效果的東西,都是非語言信息。

有時,非語言信息能增強他人對你的判斷,有些事的溝通也會被非語言信息所影響。我有一個做企業運營的朋友,他也看過這本書,他說:“我對非語言信息有自己的判斷,比如,我和一個人談合作,剛剛見面,我會跟對方握手。一般來說,主動跟我握手的人會更有誠意。如果我主動跟他握手,對方也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起碼握到手掌的指根處,我會覺得,他是特别想跟我合作;如果我主動跟他握手,對方不情不願,指尖隻是輕輕地碰一下,那我認為,這個合作沒戲。因為他似乎有一點勉強。”你看,這就是非語言信息。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你有一個特别重要的社交對象,比如,一定要簽成一份合同,或者,你很喜歡一個人,希望他也喜歡自己,那麼,可以提前去打聽一下他的非語言信息,了解他有哪些禁忌。比如,他不喜歡别人跟他坐得太近、不喜歡跟别人有直接的肢體接觸,或者他不喜歡看你時,你眼神躲避。提前打聽和觀察清楚,對方在非語言信息方面的禁忌和愛好,有助于你實現溝通目的。

三、如何應對人際沖突

說完了人際溝通的一般技巧,現在,我們來看看人際關系與沖突的解決。

1.談話的六個原則

之前,我看過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它說,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一個多邊形的關系中。這就像跳棋的棋盤,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個棋子,但是,我們的人際關系延伸向四面八方。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為出發點,鈎織着一張多邊形的關系網。在這個人際關系網中,有六個談話原則。

第一,過程原則。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有一定的過程的。比如,先展開話題,接着進入正題,然後對方反饋你,最後結束談話。

過程原則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跟别人說事的時候,不能單刀直入,當然,有這種情況,但大多數談話都是有過程的。

第二,輪換原則。一開始,我們就說,溝通是兩個人或多個人之間的事,不能一個人說,你說完要讓别人說。如果有很多人在場,盡量做到每個人都說。

第三,對話原則。其實,對話跟輪換很像,一定是彼此都在說,否則,就不是溝通,而更像命令。

第四,即時性原則。人際關系的維護,在于别人跟你說話時,你盡量馬上回答。你要及時回應,才更能達成高質量的溝通。現在,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靠譜,經常說“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着落”。你看,“回應”在“着落”前面。

第五,靈活性原則。場合、對象不一樣,溝通的方式和内容也不一樣,不能用一套話術應對所有場景、所有人。

第六,禮貌原則。簡而言之,你要盡可能親和、禮貌地跟人溝通。

2.場景實操:如何閑聊和道歉

我們可以做兩個場景練習:人際溝通中的閑聊和道歉。

先說閑聊。有人會問:我為什麼要閑聊?我都忙死了。

不是的,閑聊是有用的。我們經常在進入一個小團體時,不知道怎麼跟别人盡快地熟起來。閑聊就是迅速拉近關系的一種溝通方式。

閑聊要注意什麼?态度要積極;别人跟你說話時,你要傾聽、有回應;要對告别的信息很敏感,就是聊天時,你積極、主動地跟對方聊,但是别人不想跟你聊時,你要知道停止。

我老家有一個詞叫“爛闆凳”。什麼意思?就是有些人到你家聊天,他不知道你不想聊、想送客了,還一直坐在那張闆凳上。所以,大家要注意别成為閑聊場景中的“爛闆凳”,看不懂别人想和你告别的信号。

除了積極主動、識别告别信息,閑聊中,我們還強調共同點,弱化不同點,不要吵起來,盡可能聊一些愉快的話題。另外,要避免一個人自說自話。

我看過最高明的閑聊,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綜藝中。其中有一位“浪姐”說自己不會談戀愛,跟相親對象見面後,對方給她發信息,也不太會閑聊,隻會說很多工作。她不知道該怎麼回。

從綜藝裡的表現看,伊能靜是一個特别會閑聊的人。伊能靜說:“不管對方跟你說什麼,工作也好,去哪裡玩了也好,你隻要回應他的情緒就行。你得在信息中識别他的情緒,比如這個人告訴你,今天又工作了一晚上,你隻要回他兩個字‘累嗎’。”

我分享一個經驗,就是如何與久未聯系的人恢複聯系,也是從閑聊開始。

舉個例子:我跟一個朋友已經一年沒說話了,但現在,我有事找他,我單刀直入嗎?不太合适。

根據過程原則,我要先展開談話。那怎麼展開呢?這個久未聯系的人,曾經和你一定有過聯結,你對他有一定的印象。我們可以從地域入手,比如上一次你和他在什麼地方見面,或者他是哪裡人。假設他是石家莊人,你去搜一下,今天當地最轟動的新聞是什麼,把這條新聞轉發給他,說:“我們久未聯系了,今天,我看到石家莊的新聞,突然想起你是那裡人。”你看,這樣對話就會輕松、自然地展開。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道歉。好的溝通包含有效道歉。

什麼是有效道歉?它是針對特定場景的。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關系、遇到的情況不同,道歉也不一樣。

好的道歉,第一,要承認錯誤。一定要認真地承認錯誤,不要找借口說“我是因為誰誰誰,因為什麼什麼”,要先說“對不起”,承認錯誤,承擔責任。

第二,要具體地談做的事,一聲“對不起”沒有用,說清哪裡做錯了,因為什麼做錯了。

第三,感同身受,就是移情。你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我給他造成什麼損失,然後去承擔責任和彌補損失,并且确保這樣的事不再發生。

比如,一個員工把數據傳給領導傳錯了。這時,光說抱歉沒用,你不應該說“哎呀,我昨晚工作太晚了,我還有其他工作,或者誰誰誰給我的就是這樣”,而應該直接說“對不起,數據給錯了,而且給晚了。我下次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我知道,這件事惹出了什麼樣的麻煩,要不我重做一遍,或者這次錯誤的損失由我承擔”。作者強調,重要的道歉是需要構思的。

3.人際關系的六個階段

關系的維持有方法可循,關系的發展也有共同的階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與人關系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聯系。這時,我們剛與一個人認識,從零到一。

第二階段,深入。關系慢慢深入。

第三階段,親密。不過,不是所有關系都會一直親密下去。

第四階段,惡化。有一些人的關系可能會惡化,也不是所有惡化的關系都會就此告别。

第五階段,修複。惡化的關系也許還會修複,但不是所有的修複都有效。

第六個階段,終止。有一些人會走到這個階段。

看這段内容時,我非常感慨。有時,我們為人際關系感到煩惱,但是,當我發現人際關系是有階段的,我意識到,原來關系有這麼多的階段。因此,面對被人拉黑,或者拉黑别人,面對吵架、面對曾經很好的人,今天可能都看不到朋友圈、一通電話都不打了,别感到傷心,因為關系就會走到這些階段,就會有不同的選擇。

4.應對人際沖突的七個策略

說到人際關系,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尖銳的問題,有人際關系,就有和平相處,也就會有沖突。

比如,小到度假怎麼安排,你想去三亞,他想去夏威夷。如果去了三亞,就去不了夏威夷。這是一種沖突。

再舉個例子:孩子升學的沖突。在我們家,如果孩子在上海上學,我們就留在上海,如果孩子在北京上學,我們就要從上海搬回北京。在孩子在哪兒上學這個問題上,我們家曾經産生過沖突,看起來隻是孩子的升學問題,更關鍵的是誰服從誰的安排:我服從丈夫,還是丈夫服從我?這就是人際沖突。

書中還提到,人際沖突是深受文化影響的。比如,有些印第安人直視你,并不是對你發生了興趣。在他們的文化中,直視你有兩種含義:一,看你是否和他有血緣關系;二,打量、評估自己是否能殺掉你。所以,在他們的文化中,不能随随便便直視人,不然可能會産生人際沖突。

那麼書中說,人際沖突不可避免,它可能會産生正面效果,也可能産生負面效果。我們在《如何正确吵架》這本書中提過,吵架不可避免,但不是所有的吵架都不好,有一些吵架能解決問題。借着吵架,我們把問題說開了,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經過一番博弈,協商,最後,我們解決了問題。

那人際沖突如何處理呢?書中提到了七個應對策略。

第一,避免回避,要主動反擊。有問題要說出來,不要逃避。

第二,避免強壓,要對話。不要給對方施加壓力,而是要進行平等的對話。

第三,避免防禦,要支持。讓對話環境保持松馳開放,讓彼此少點防備心。

第四,避免“打臉”,要“長臉”。這裡我要解釋一下,什麼叫打臉和長臉。打臉就是别人提出一個事,我們馬上反駁他,用他做不到的證據,讓他丢臉。長臉就是他說什麼,我們去支持他。

第五,避免禁言,要開誠布公。什麼叫禁言?産生人際沖突時,不說話了。其實,這是一種消極回避,應該要開誠布公地把話說開。

第六,避免積累爆發,要關注當下。積累爆發用我們的老話說,就是“一吵架就翻舊賬”。

第七,避免語言性攻擊,要就事論事。承接上面的不積累爆發,關注現在,我們建議要就事論事。

其實,把這七個策略擺在這裡,我們就已經知道,要盡可能地主動、積極、開誠布公,以眼前的事作為解決沖突的内容,而不是去翻舊賬。

我在《柔軟對話》和《如何正确吵架》中提過,吵架、對話時,不要提的那些話,比如“你冷靜一點再說”、“你總是,你從不”。這些話為什麼不能說?因為一說就發生七個策略中要避免的事,你就是積累爆發、消極、“打臉”了。

四、如何通過團隊實現人生小目标

在人際關系這一部分,作者專門說了小團體溝通。

1.小團體的價值:助力目标實現

小團體分為很多種,比如,信息共享小團體,大家在這裡分享知識和看法;比如,學習小團體、教學小團體,再比如,現在經常會有跑步群、美食群等等。

此外,還有頭腦風暴小團體。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要不同部門、不同職能、不同學科的人臨時組成一個團體解決問題。

無論生活、工作,小團體都非常重要。為什麼?首先,我們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去達成目标和任務。

我有一個前輩,比我大十幾歲。他跟我說:“這個大時代、大環境,作為小人物、個體,我們能控制的因素很少。我們左右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分屬于不同的小環境。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我們隻要把所處的七八個人,或者十七八個人的幾個小團體關系捋順了,維護好了,那生活就會比較順暢。比如,在家裡,我們和配偶、父母、孩子相處好;在小區,和鄰居、物業、保安相處好;在單位,和客戶、上司、同事相處好,隻要這幾個重要小團體的關系捋順了,我們自然而然能達到階段性的目标,達到人生的目标。

2.如何組建小團體

那在小團體中,我們怎麼溝通,怎麼實現領導力,達成團隊目标?首先,進入一個小團體時,你先要明确它的任務、自己角色是什麼;其次,遵循不同小團體的規則去做事。

以頭腦風暴小團體為例。什麼叫頭腦風暴?頭腦風暴是大家聚在一起盡可能多地提供創意,對問題進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要知道,大家為什麼在一起開頭腦風暴會,它由誰發起、誰彙總、誰形成書面報告。

第二,在頭腦風暴小團體裡,要貢獻想法。開始時,要禁止評價。因為所有想法,都要呈現在組員面前。在這個小團體裡,我們要随心暢想、鼓勵所有人有想法。

第三,得定一個規則,比如想法的數量要達到多少。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标。

第四,鼓勵想法的合并和拓展。有些類似的想法可以合并,有些想法值得再延伸下去。

最後,可以通過投票最終确定幾個目标。

以上就是頭腦風暴小團體的規則。

此外,書中提到,臨時組建的小團體一般會經過一些階段。比如,開始時,小團體中的人互不認識,工作進程很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它會有一個快速成長期。一個人會不斷地在不同的小團體裡經曆組建、發展、成長、解散。慢慢地,我們會找對自己的位置,培養自己的組織力和領導力。

3.好領導的幾個特質

提到領導力,本書在小團體溝通中,也講到了領導力。在無數的小團體中,你會發現,有的人在一個小團體裡做小人物時,他還沒成長,但經曆了一些小團體之後,他就能慢慢地培養出自己的領導力。

所以,你看,通過小團體溝通,我們會發現,其實,我也可以成為領導者。書中說,好領導的特質包括以下幾點:

召集成員與開始互動

構建團隊凝聚力

維持有效互動

引導成員按商定好的議程行動

确保成員滿意度

管理沖突

促進持續的評估與改進

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團隊管理者,可以通過這些好領導的特質對号入座,比如,問自己:在我的團隊裡,成員起沖突時,我能管理好嗎?我是激化了他們的矛盾,還是解決了他們的矛盾?我是站在公正的立場,還是對他們有偏見……針對不足,我們可以做相應的提升。

五、十個步驟練就演講力

最後,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彩蛋。它就是公衆演講。你可能覺得奇怪,講溝通怎麼講到演講了?其實,演講是溝通的一種特殊形式。

演講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除了能增強人溝通時的對象感、場合感,更重要的是,一個會演講的人,在任何場合不怵,而且無論什麼時候,當他忘了說什麼時,也能自然地接上。

我可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演講經驗。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上台演講了。每次上台前,我要默認所有人都喜歡我,因為我要鼓勵自己走向二十人、兩百人,甚至兩千人的場合。而我在這本書的開頭說,塑造更好的自我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記住自己的成功,讓自己顯得更有能量。演講給我帶來了能量,希望它也會帶給你們這樣的影響。

那麼如何演講呢?書中像整理溝通的規律一樣,也整理出了十個步驟,我們來看一下。

步驟一,選擇話題、目的和論點。演講一定是發生在一個場景裡,一定要說某個話題。有時,題目是别人給的,有時,是我們自己拟的。我們要根據場景判斷該說什麼,别人給的話題,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己的角度,這就叫選擇話題。

步驟二,分析聽衆。知道了話題要說什麼,那誰來聽我說?對象感就是通過演講來培養的。有人問:台下有很多人,什麼年齡、層次都有,那這個對象怎麼選擇?你需要在心裡迅速地判斷,自己最重要的演講對象是誰、要打動的人是誰。這就是分析聽衆。

步驟三,話題調研。要知道聽衆關心話題的哪些部分。不同的人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溝通,不同的人對同一話題關注的點也不一樣。

步驟四,收集支撐素材。知道了聽衆、要說什麼,也進行了調研,知道他們關心什麼,基本上,就已經形成了一些觀點。這時,我們要收集支撐這些觀點的素材。

步驟五,拓展主要觀點。使用收集到的素材把話題變成清晰的觀點,把素材塞到觀點裡,讓它豐滿起來。

步驟六,組織演講材料。按觀點、素材的排列去組織演講材料。

步驟七,演講措辭。這些材料都在這兒,但是,我們要把它講好,就需要注意措辭。

步驟八,加上結尾、引言、過渡和大綱。從找到素材、組織材料、注意演講措辭,到構建結尾、引言、過渡和大綱,其實就是演講稿的寫作過程。

步驟九,排練。我的經驗是先寫出來。寫出來之前,你想象有一個理想的聽衆在你面前,你先說一遍。

我曾經參加過一檔電視台的演講節目。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吃開口飯的人,正式錄制之前,我仍然拿着計數器練習了三百多遍,因為那是現場直播。當然,一般情況下,我們平時不用排練這麼多遍。

對于演講,可以這麼說,所有的即興演講都不是即興。為什麼?其實,所有的即興演講,在他心裡已經過了無數遍,甚至在不同的場合說過無數遍,隻是根據場景、聽衆、話題進行了調整。

步驟十,正式演講。如果演講對你很重要,我建議你,像考試看考場一樣去看看場地。你要知道現場有沒有燈光、錄音設備、自己是站着的還是坐着。這樣能給你的心裡打個底,它也是排練的一部分。

以上是公衆演講的十個步驟。我想跟大家說,公衆演講最好的狀态,就是你心裡有一個理想的聽衆。在正式演講時,你把這一群人當作一個人。

好,彩蛋部分也說完了。《深度溝通》讓我大開眼界。在這本書中,首先,我們學到了如何有效地傳達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怎麼做印象管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多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沖突是什麼,要達成什麼溝通目的。

其次,我們了解了人際關系發展的六個階段,能學會開心地打招呼,也可以決絕地和人說再見。此外,我們還知道了,公衆演講能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

希望大家能把這本書給到的方法用起來。隻有通過刻意練習,方法才能活起來為我所用,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與他人的深度溝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