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重視多重目标之間的相互影響,強調減貧對生命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該議程概述了貧困、饑餓、健康、氣候行動、清潔能源和負責任消費等領域的國際商定目标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解析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重視多重目标之間的相互影響,強調減貧對生命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該議程概述了貧困、饑餓、健康、氣候行動、清潔能源和負責任消費等領域的國際商定目标。
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後,17個目标備受關注,尤其是健康目标。博鳌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專家顧問王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是把“雙刃劍”。疫情令各國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體系,也将健康問題擺到重要的位置之上。
與此同時,王宇對記者強調,疫情的确對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産生影響。“到底對哪個目标影響更大尚不清楚,但是有影響是肯定的。”
6月1日,在“2021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國際政要、各國學者就如何推進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實現、中國應如何更融入國際社會等話題進行讨論。
自2020年以來,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球發展被迫按下“暫停鍵”。
聯合國發布的《 2021年可持續發展融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全球經濟經曆了90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最脆弱的社會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大。估計全球損失了1.14億個工作,約1.2億人陷入了極端貧困。
《報告》強調,隻有立即采取行動,才能防止許多國家失去十年的發展成果。
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Amina Mohammed表示 ,“這一大流行病毫無疑問地證明了我們無視全球相互依存關系的危險。災難不尊重國界。一個分化的世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這場危機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而且符合每個人的經濟利益。”
面對變化多端的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表示,“就像聯合國秘書長所說,我們一定要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标作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面對如新冠疫情這樣的挑戰,我們也需要攜手并肩進一步采取切實措施,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打造更加健康的平台和系統。”
常啟德指出,除了新冠疫情之外,全球還面對着很多的問題,如高死亡率、高傷亡率,肯尼亞的饑餓和健康挑戰的問題等。他補充稱,“我們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去應對比如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衆多挑戰,因為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挑戰,也是生命的挑戰,健康的挑戰,特别對于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标的挑戰,我們需要通過這樣的合作方式。”
歐洲和平與發展中心主席費德裡科·馬約爾指出,這是曆史上全球公民首次面臨着潛在的、不可逆的壓力。我們肩負着代際的責任,應該立刻共同實踐聯合國聯大的2030議程,以及聯合國可持續性發展目标。
馬約爾呼籲,“我們一定要放寬心境和眼界,不能隻是立足于自身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是真正将自己國家的發展和全球命運相連接,因為現在很多問題已經遠遠超過單一國家的能力範疇。”
王宇對記者表示,大國應聯合起來,加強全球的聯合治理和構建全球秩序,解決健康、新發傳染病等問題。“發揮大國力量和優勢,這是更為迫切的議題。”
2021年3月,中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有不少目标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相契合。在健康目标當中,“十四五”規劃提出進一步完善衛生健康體系,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到2025年預計達到78.5歲。在公共衛生方面,“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将“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提高到3.8人”,全國注冊護士數總數從2019年的444萬人上升至2025年的550萬人,增長24%。此外,“十四五”規劃涵蓋了擴大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傳染病的國際防治等目标。
常啟德評論稱,在如何切實執行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規劃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典範。“而且在不斷調整方針策略,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經驗和案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治理研究所主任高宇甯表示,将國家發展規劃與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和169個具體目标、國家發展總體規劃深入對接是未來實現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
高宇甯建議,除了國家規劃之外,地方的發展戰略也需融入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标,比如完善相關的改革、法治決策和政府責任,通過制度的保障,進一步通過提高公衆的責任意識和公共宣傳。此外,可以推動公共和私人部門的全方面合作。“這也是聯合國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标。如果業界加強創新資源的投入、進一步的國際合作,那麼這将進一步推動和加強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
除了本國的發展規劃之外,中國也在積極地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與合作。據常啟德介紹,在全球新冠疫情的情況下,中國仍在諸多活動中扮演着重要積極的角色,推動着全球發展和合作。比如,中國肯尼亞等非洲國家派出援助醫療隊,在一線推動當地的發展與工作。
常啟德指出,“中國切實為非洲等急需幫助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全方面的協助。特别是在疫情當中,這些地區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中國采取了積極行動,通過合作的方式積極應對全球的挑戰。”
5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宣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發生産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授權,納入全球“緊急使用清單”(EUL)。此舉将為該疫苗在全球的推廣與分發鋪平道路。
國藥疫苗被納入EUL為該疫苗在全球的推廣與分發鋪平道路,也意味着該款疫苗有資格被聯合國系統、國際組織、慈善機構等采購。
王宇表示,針對聯合國系統或者國際重要機構組織采購的醫藥用品,世界衛生組織需要進行一定的手續和認證。如果沒有得到全球權威機構的認證,那麼隻能通過雙邊國家協議進行采購。
此外,王宇指出,這将影響未來人們的出行。“如果沒有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疫苗護照就沒有得到通行的認可。如果出現新冠疫苗的國際護照,那麼獲得護照的前提可能是接種的疫苗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如果沒有得到認可,存在接種的疫苗無效的風險。”
據悉,目前科興、康希諾的疫苗仍處于被數據審核階段。此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Margaret Harris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關于科興和康希諾的疫苗,目前暫無明确的時間表或最後期間。當委員會認為疫苗符合所有标準時,就會決定将其納入EUL。”
王宇認為,科興尚未拿到EUL的“入場票”主要是源于資料不齊全。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催促疫苗研發的機構和廠家關注資料的完整性和覆蓋性,強調兩方面的資料需要充足提供:第一,在研發生産過程中的資料,要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評估的要求。第二,三期臨床研究的資料也應該符合要求。
王宇表示,“就因為缺這兩方面的資料,科興還在不斷補充這些資料。這也表明如果我們要開展全球醫藥品的采購,一定要通過權威機構的合格驗證,或者質量驗證的評估。”
王宇建議,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無論是研發人員、企業人員還是經營人員,都一定要有國際市場的發展意識。“在研發的時候,就要想好這個産品是要進行國際化的。其次,一定要詳細把握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對産品技術評審的文件要求、國際規則和慣例。”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