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去理發店,穿白大褂的理發師手起刀落,不到10分鐘就理好了。那時不會讓辦會員卡,也不會推銷洗發水,不像現在的一些理發店充盈着市場化的味道。
最近幾年,随着省外Barber(隻服務男士的理發師)式理發店興起,昆明也跟着潮起來。10月初,因為對Barber以及理容文化帶來的自我認同感與歸屬,3名小夥伴一拍即合,在環城南路環城巷内,開起了一家Feel in barbershop(“感覺在男士理發店”)。複古的不僅僅是店面風格,連Tony老師也不帶任何推銷了。
從硬件到理發師都複古
這家男士理發店不到30平方米,理發修面椅底座是大落地圓幅的,金屬支架、黑皮面,款式和幾十年前的類似;剃須刀、刮胡膏的外觀也有仿古味道。最重要的是理發師和顧客之間沒有過度社交,穿白大褂的Tony老師不會讓你辦會員卡,也不會向你推銷洗發水。門前明碼标價,顧客認同即入店。從理發到修面、修眉、剃須……理發師會為每個前來理發的顧客花費近1小時進行打理。
“放眼市場,服務劃分更加明确,男士理發店與沙龍的區别在于,大家的定位屬性不同。”Feel in barbershop主理人吳玮淩介紹,barber這個詞起源于國外,意思就是隻服務男士的理發師,他們更注重自身形象,認為幹淨發型和衣着是禮貌,紳士文化就是這麼來的。
做到極緻體現社會價值
中國男士的發型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開始了多元化發展。“和國外一樣,我們國家同樣也有穿白大褂為别人理發、修面的。理發還做成了非遺項目。還有90歲的老理發師依然還在為顧客理發。”吳玮淩對國内的理發曆史極為推崇。
他表示,他們理發店裡的3個人都是從學徒走過來的,體會過做手藝人的艱辛。“大家共同生活在這個城市裡,一個發型就是美好一天的開始。我們理發師本身就是在傳遞一種正能量。當你把喜歡的東西做到極緻的時候,它就是社會價值。現在,大家尊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離不開任何一個領域,其中也包括理發。我們3個小夥伴想把barber文化讓更多人知道,讓大家知道原來男士理發也可以這樣。”吳玮淩說。
朝着賦能社交場所目标邁進
從公開資料看,中國美發業在Barbershop之前,是不太被大衆認可的,甚至有不少負面新聞報道。例如天價的單次消費、過度推銷辦卡、染燙緻傷等,特别對男士的服務,沒有一個整體的流程和審美規劃,專門服務于男士的理發店稀缺。如今男性在不斷地提升生活品味,提升自己的形象,因此Barbershop式理發店一經推出便迅速赢得潮男們的喜愛也在情理之中。
從2017年以來,barbershop的發展速度驚人,據美業新緯度統計,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有超過300家Barbershop。記者進行了小調查,昆明專門為男士理發的理發店已超過20家,有的店家線上訂單超過4000單。而且這些店鋪也在像歐美成熟的barbershop一樣,朝着賦能社交場所的目标邁進,很多都已标配威士忌和茶飲。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張勇 攝影報道
責編 顧慶華
校對 朱詠梅 徐紅
編審 張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