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星新聞網】
當交響音詩《千裡江山》最後一個音符止息,如潮水般的掌聲湧來……
這掌聲不僅是獻給作曲家趙麟、台上的演奏家們、參與委約的成都交響樂團,更是獻給第28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
11月18日晚,第28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交響音詩《千裡江山》成都交響樂團專場由中國民生銀行成都分行特别呈獻。音樂廳上空懸挂着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18歲所作《千裡江山圖》絹本設色畫局部複制品,成都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林木森執棒,用音符帶領現場觀衆在崇山峻嶺、煙波浩渺間遨遊。
這部作品由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主席、指揮家餘隆倡導,聯盟23家交響樂團聯合委約,成都交響樂團為發起團之一。經作曲家趙麟一年精心打磨後,《千裡江山》終于來到成都。笙的疏狂、琵琶的清冷、二胡的熾熱、竹笛的回旋與交響樂一并構建了音樂奇景,令人歎為觀止。
“交響音詩《千裡江山》雖與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有着緊密的聯系,但并非單純用音樂诠釋畫面。這部作品是我抒發情懷的一種創作,是一種内心的感受,它其實并不是在寫景,而更多的是寫人身處自然時的内心活動,以及自然對人的影響。”趙麟說。
他還表示,“作品以管弦樂隊與笙、琵琶、二胡、鋼琴、竹笛、女高音等不同器樂協奏的方式,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的熱愛,到從古至今仁人志士赤子之情的禮贊,展現開放包容天下一家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世界。”
趙麟是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的兒子,他的祖父趙望雲是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
“受到家傳影響,我從小就對繪畫特别感興趣,特别是中國傳統繪畫,我看了不少,也學過、嘗試過去創作。其實在中國人的繪畫美學裡,我覺得更加強調的是意境與心态的關系,這種描寫方式從宋畫開始就有大量表現:我如何表現我心中的山水、天地?其實我們在音樂創作中也是這樣,怎麼用音樂來描繪心中的山水,并通過對我心中山水的描繪,來讓大家讀懂我的心理,我對社會、對自然、對人文等等一切的感受。這樣的作品更多是一種禮贊,是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禮贊,隻不過采用了交響樂與民樂相結合的表現方式來創作。”
交響音詩《千裡江山》分為六段樂章,對應着《千裡江山圖》的六個部分。“每個樂章都采用了類似《詩經》的‘比興’手法,先寫物,再由物及人。”趙麟說。每個樂章标題都來自古詩詞名句,展現了中國曆代文人面對大好山河時的内心情愫。
除了管弦樂隊,交響音詩《千裡江山》中還出現了笙、琵琶、二胡、竹笛、箫等民族樂器,分别由民樂演奏家晏景晟、傅西旭、王一婧、石磊擔任獨奏。此外,女高音歌唱家李佳蔚也在第六樂章亮聲,唱詞來自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廬山》。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編輯:段琪琳責任編輯:馬蘭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