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常常寄托情感于山水之間
寄情山水,時刻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立于天地之間,養浩然之正氣,
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吧。
今天就讓折顔君分享下山水間的樂趣吧
寄情山水 | 潺潺流水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大山不是很高,但有神仙也能被供為“神山”
湖畔不是很深,隻要裡面有龍這種神獸
也會被稱為“靈湖”。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古代人們是多麼敬仰神
仙,喜歡山水之間的風景。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
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
登山而上
僅有一條寬兩米左右的小小石徑,
緊貼山壁,
十步三轉,蜿蜒直上峰巅如一線通天。
小徑兩旁,綠草野花,古木參天。旁邊的小溪終年不息,不溢不竭,飲之如玉液瓊漿、沁人心脾。
站在山巅,回想起“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雄偉壯觀。
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就像一位帝王俯視衆臣。
向下一探,一汪江水,清澈見底。水面漾起淡淡的波瀾,映着陽光的顔色,發出耀眼的光芒。
河兩岸長滿了垂柳,在水中連成一片綠色,天映着水,水映着天,魚兒在雲中嬉戲。
寄情山水 | 智仁兼得
《論語》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用高尚的德行,
公正無私、包容一切、教化萬民、永不停
歇。
仁者的快樂就像山一樣,用堅韌的毅力,
厚德載物、堅守正道、巋然不動、保持氣度。
說水,水是清澈的,自由的,滋潤的,無形的,既能深入精微,又能波瀾壯闊。
所以,有智慧之人,懂得思維上的靈活與變通,如同水中魚兒,歡暢自在。
這裡的水,帶有疏通和輕快的意思在裡面。 這就是“智”。
說山,雖有雄偉身軀,卻靜靜伫立,給人一種沉穩和力量感,讓人頓起敬畏之心。
雖高遠,卻并非不可攀登,雖靜立,卻并非不強大。
所以山自帶崇高卻不失親和,如呆立卻并非無志。
山,帶有指引你方向的意思在裡面。這就是“仁”。
寄情山水 | 恬靜淡泊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新雨過後山谷裡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
氣特别涼爽怡人。
溫柔的月光映照着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時寫下的,
用山水襯托出自己内心的喜悅,對官場勾
心鬥角的厭惡,不願同流合污的感受。
喜歸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靜、淡泊的
田園生活。
寄情山水 | 怡然自得
《飲酒·其五》
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說到歸隐,自然要說說陶淵明,
陶淵明的詩詞風格隐逸淡遠,讀他的詩會
有一種莫名的平靜,但這種平靜,其實也
是從多舛的命運中演變而來的。
十幾年浮浮沉沉,早已讓陶淵明對這個社
會失望,晚年的陶淵明看淡人生仕途,他
将自己的理想抱負化作對田園生活的向
往,内心品格無不顯露于詩句之中。
東晉末年,陶淵明覺得隻要心中所想遠離
世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的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
南山映入眼簾。
陶淵明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隐,
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
陶淵明的隐居是真隐,他本人就是這樣的性格。
蘇轼說陶淵明是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
嫌,欲隐則隐,不以去之為高”
就是無論當官還是隐居,都表現得很坦蕩,就是不
讓這些外在的東西擾亂自己内心的甯靜。
寄情山水 | 借酒消愁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剛與百姓一起喝酒,
我可是單單為了喝酒,
而是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
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
領會在心裡,寄托在酒上罷了。
與民同樂,通過山水來排譴谪居生活的苦悶。
我撐着一葉扁舟
徜徉在如詩如畫的青山綠水之間.....
寄情于山水之間....
#情感點評大賞#
#山水如畫 #自然風景#
#天天古詩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