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國慶和中秋雙節合一。
國慶是舉國歡慶、祝福祖國的重要時刻,
中秋是阖家團圓、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日。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重合
隻是一個美妙的巧合,
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
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
今日國慶節,也是中秋佳節,
家國同慶,我們一起重溫20句經典古語,
感悟獨屬于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禮記·大學》
《大學》為“四書”之一。這句話論述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古時想要彰顯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也是其核心思想。
在儒家所倡導的人格階梯中,進退有序、長幼有序的“齊家”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曆的過程。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融合為一,是古代志士仁人的宏願。
2、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孟子》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在這裡,孟子解釋了天下、國、家、人的關系: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國與家相輔相成,國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仁德風氣,個人的仁德修養,都關系着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3、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名将。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霍去病率軍抗擊匈奴,屢立奇功,勇冠三軍。他得勝歸來後,漢武帝為他建造了“豪宅”以表彰他的戰功,霍去病堅辭不受,并留下了千古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以保境安民為己任,甯願在大漠風沙中率将士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也不願在豪華府邸中安享榮華。擲地有聲的問句,問出的是愛國之情、英雄之氣。
4、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
《抱樸子》是晉代道教大師葛洪所作。他提倡儒家的忠孝仁義傳統,并明确提出“愛國如家”的思想。這裡烈士是指有氣節、有壯志的人。這樣的人熱愛祖國,猶如熱愛自己的家,在國家有難時,他們願意為國盡忠,體現大義。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詩人除了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更由家書的不易得感到對國家深深的憂慮。
6、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于謙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這首詩是其于邊地前線所寫。詩人一顆赤心渴望着報效國家,而身在他鄉,思念親人又不禁使他雙眼淚流成行。佳節引起了詩人的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堅守崗位、羁留在邊地,把對家的情意深凝在對國家的擔當上,表達了詩人思國又思家,百感交集的心情。
7、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這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時留下的一副對聯。上聯将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以此勸學生要好好讀書,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更進一步,說明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勸勉讀書人要心有國家,體現了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
8、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劉蓉《習慣說》
劉蓉是清代古文家,《習慣說》選自其《養晦堂文詩集》。劉蓉少時專注于讀書,竟沒注意到屋中地上的坑窪在不斷侵蝕擴展,父親看到後對他說,你連一間屋子都管理不好,如何還能治理國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齊家”是步入社會的起點和前提,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于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從個人到國家天下,從正心誠意修身到治國平天下,一個不容忽略、不可越過的環節就是“家”。
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國之不存,何以為家?衛國禦敵乃吾族之責也。——《黃氏宗譜》
皮都沒有了,毛還長在哪兒呢?傾覆的鳥巢下面,難道還有完整的鳥蛋?國家都沒有了,哪還有家呀?保衛祖國、抗擊敵人是我們家族曆來的神聖職責。
10、國耳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治安策》是賈誼呈給漢文帝的一篇奏章,論述如何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此句意謂為了國家舍棄自己的小家,為了公衆利益舍棄個人利益。文帝時,外有匈奴侵擾,内有諸侯王争權奪利,賈誼主張行仁政,輕賦稅;削弱諸侯勢力,鞏固中央集權;富國強兵,抗擊匈奴。強調政治教化,确立“國耳忘家,公耳忘私”的愛國思想。
11、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徐特立
這是無産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8)的題贈聯。
上聯的“家國”,即家與國,亦指國家。上聯鼓勵人們常讀有關家國的書,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愛國情操,自覺地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樣,做事也應有選擇,當然這選擇不是拈輕怕重,唯利是圖,投機鑽營,而是不做“無益身心”健康的事,像明代“海青天”海瑞所言:“幹國家事,讀聖賢書。”
12、正人君子,澹泊明志。為人應以忠孝仁義為上,當以家國為重;先憂後樂,鞠躬盡瘁。——《庫川胡氏宗譜》
正人君子,應該淡泊名利而使自己志趣高潔。做人應當以忠、孝、仁、義為最高道德準則,應當以國家為重;要憂患在前享樂在後,要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13、興亡有責,況在國家。忠貞報國,振我中華。——鄭觀應《招商局公學開學訓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對國家盡忠,報效祖國,振興中華。
14、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典籍。這句話的背景是,齊景公濫賞無功之人,所以晏子勸谏他:當年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君主喜歡那些對國家有利的人,而厭惡那些對國家有害的人,所以賢良的人越來越多,奸邪的人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常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國家有利的人或事,我們都應該喜愛和歡迎;對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事,則都應當憎恨和反對。
15、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隻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追逐個人利益的品德。明代張居正所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表達了同樣的愛國情懷。
16、憂國者不顧其身。——林逋《省心錄》
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分憂的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鬥争。正是這些民族脊梁,才能使中華民族多次擺脫危難,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1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底,文天祥抗擊元軍,兵敗被俘,元軍迫其随船追擊南宋逃亡皇帝。次年正月,過零丁洋時,詩人賦此詩以明心志。大意是:自古以來,有誰能長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顆報國的赤心,永遠閃耀在青史上!詞意沉摯,氣壯山河。
1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示兒》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臨終前寫給兒子的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全詩文字質樸自然,情感沉痛真摯,催人淚下,表達了詩人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愛國激情。
19、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治家格言》
讀書是為了做一個道德與才智傑出的人,并不是為了科舉功名;做官則要心中想着君主和國家,怎能考慮自己和家庭?
20、一寸山河一寸金。——宋代《宣和遺事》前集
宋徽宗時,投降派蔡京等想接受金國割讓燕雲州郡的無理要求,主戰派特向宋徽宗進言,提出“一寸河山一寸金”的嚴正忠告,宋徽宗不予采納。至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為金人所俘,後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金史·左企弓傳》中亦有“一寸山河一寸金”之句,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作“寸寸山河寸寸金”,一字之易,愛國之忱,溢于言表。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