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兒,在淮安的旅行已是最後一天了,晚上的飛機,還有大半天的時間,準備去淮揚菜文化博物館去看看,誰還不是個吃貨。
從淮安河下古鎮坐有軌電車到水渡口站下車,轉23路到淮安菜博物館站下車。淮安菜博物館坐落于淮安市清河區,建成布展面積6500平方米。這裡環境優美,就是稍顯冷清。
博物館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布展,充分展示淮揚菜文化發展、創新、鼎盛過程,讓參與者全面了解淮揚菜悠久的曆史文化内涵。一個人的參觀,不要太爽。
在博物館的結尾部分,有名人名家與淮揚菜的展覽。淮揚菜有四大特點。一是就地取材。淮揚菜系中的經典菜肴多用當地出産的普通原料,很少用山珍海味,是普通大衆都能享用得起的人間美味。二是土菜細作。雖然用料普通,但注重火工,講究刀工,無論是選料、前期加工還是調味等均精工細作、講求韻味,追求完美。像制作欽工肉丸的肉糜不用刀斬,是用鐵棒錘出來的;淮安軟兜需将活長魚放入鍋中氽熟後,再取其脊肉制成。
三是五味調和。淮揚菜注重原汁原味,清淡适口,非常适合東方人的飲食習慣。有科學家發現,東方人與西方人的飲食習慣的差異是因為小腸長短不同,西方人小腸短,适于食肉,東方人小腸長,适于食素。英國人已開始呼籲“吃曾祖母吃的東西”!因為那是老百姓們在數千年飲食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篩選出來的,體現了飲食的真谛,契合大衆養生健體的需要。
四是百姓創造。淮揚菜肴面點的發明都是來自于老百姓,然後經過達官富賈的庖廚幹錘百煉最終成名。山陽、清江浦繁華時,巨紳豪商雲集,鹽商顯富好宴請賓朋,将老百姓創造出的好菜專門聘請大廚精心研究,提煉升華,然後招待賓客,通過比菜、鬥菜,淮揚菜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清康熙年間,兩江總督來清江浦視察河務,河道總督在其衙署園林清宴園内迎賓。其中一品菜肴就是由周代鼈羹發展而來的“燴鼈裙”,烹調盡美,江督連聲贊好。河督與其為同科進士,相見甚歡,故開玩笑說:“此亦江南一品。”制府反譏道:“此物頗知水性,應是江淮一品。”孰料,傳至民間,“江淮一品”竟成了這道菜的正名。
同治元年,出身名廚世家的孫友梅入清晏園學廚,四十餘歲時因患眼疾,幾近失明。名醫高月攀因醫治好了其眼疾,後者遂留在南家執庖近三十年,不取分文,直至去世。高氏後人也因此得到了孫友梅的真傳,其中江淮一品就是高家宴席上的一道頭萊。這道具有兩幹多年曆史的名肴,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品嘗後,譽之為“世界上最好喝的湯” 。
許嘉璐副委員長來淮安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讨會”。在淮安迎賓館就餐時,他看到菜單上“軟兜長魚”四字,當即注目沉思。随後,他提筆将菜單上“軟兜”的“兜”字改成“脰”,旁注“項後也”,劃去“長魚”二字,還在菜單上寫上“脰”字的出處:“脰,古語古字也,首見于漢代《說文解字》,猶存于淮語中,可貴也。然今人多不知,此‘兜’字代之,誤會也,今為改正之。”最後,他又在菜單上寫了“淮安軟脰止此家,亞非拉美譽中華”,由此說明“軟脰”的“脰”就是長魚脖頸後面的那塊肉,并對這一淮揚名菜給予了高度評價。
飲食烹饪是民族文化的一大品牌,淮揚菜作為中國古典“四大菜系”之一,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符合中華民族的中和、和諧的文化精髓。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鹹、色、濃的特點,形成了獨有的甜鹹适中,鹹中微甜的風味。
汪曾祺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享有盛譽的美食家,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他的文章《豆腐》,以其豐富的人生體驗來寫豆腐這個小物件,其中也提到了淮揚菜中的名菜—一大煮幹絲:“幹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幹,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幹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幹是特制的,極堅緻,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隻有拌幹絲。幹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後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
本文是淮揚菜博物館的結束篇了,淮安的行程也接近尾聲,下文我們一起去看看“南船北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