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工務段為啥不簡單一點?本報記者 王亞瓊 本報通訊員 李仁華,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這個工務段為啥不簡單一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本報記者 王亞瓊 本報通訊員 李仁華
7月的襄陽,酷暑難耐。驕陽下,地處漢水之畔的襄陽工務段武當山橋隧車間大院内,車間工會主席何勇給段領導打去 “職工之家”熱線電話: “車間有7名職工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當天上道作業存在風險。”段主要領導立即安排各車間迅速調查摸底,統計分類。20分鐘後,全段查找出來的患病職工都收到了段上送來的藥品,因病不宜上崗的職工也被妥善安排。
這是襄陽工務段 “職工之家”中發生的一件普通 “家事”。2014年以來,該段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獲知并解決了上千個職工反映的生産、生活和思想問題。小問題當場拍闆,大問題上會集體研究解決,保證凡事都有回音,既體貼了職工的 “身”,又捂熱了職工的 “心”。
近幾年來,這個段先後獲得了 “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火車頭獎杯等榮譽,連續3年被武漢鐵路局表彰為 “模範職工之家”。襄陽工務段養人先養心,聚人氣暖人心,營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大家庭,書寫了工務職工的新篇章。
養人養心,工區生活充實就是家
7月份以來,受南方持續降雨影響,襄陽工務段管内襄渝線、焦柳線多處出現險情。他們立即成立19個抗洪搶險突擊隊,日夜堅守、排除險情。
在這些搶險隊伍中,随州線路車間線路檢查班是一個年輕的團隊。工區職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文化程度都在大專以上。車間專門安排的包保幹部叫張瑞,26歲,大學本科畢業,2014年曾參加國家公務員招聘筆試,但最終卻選擇繼續留在條件艱苦的襄陽工務段。
襄陽工務段地處山區,點多線長,2700多名職工常年露天野外作業。由于條件艱苦,過去這個段很多青年職工曾經有過跳槽的想法,但和張瑞一樣,都逐漸放棄了跳槽機會。
讓隊伍漸漸穩定下來,是因為這個段采取了 “養人養心”的戰略。他們借武漢局和諧站區建設的東風,抓住機遇,改善職工的生産生活條件。
這個段分布在1800多公裡線路上的123個班組都有小食堂,冬天職工下班能喝口熱氣騰騰的姜湯,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小浴室能夠讓職工随時洗個熱水澡。單身宿舍統一配備單人床、棉被、衣櫃、空調,Wi-Fi和數字電視直通工區。大多數工班都有幾塊菜地,職工們利用休息時間種上時令蔬菜。自種蔬菜降低了夥食費,使得職工收入 “含金量”十足,還讓職工着實體驗到綠色與健康。
十堰線路車間小花果工區是襄渝線上的一個普通工區,這裡有13名青工。雖然他們的工作環境很艱苦,但工作生活仍然有滋有味。3年前段裡為每個偏遠工區補助800元錢生活費,十幾個青年人一商量,買了100多隻雞雛和鴨雛。如今職工每天早上吃一個荷包蛋,生産任務重時殺隻雞,每逢職工過生日,不僅要做一桌好菜,還要雕花擺盤,拍個照傳給父母。他們認為:爸媽放心,我們才能安心。有人說,吃好喝好不想家,小花果工區的職工說: “吃好喝好過得充實就是家。”
聚人聚心,文化建設送精神食糧
留住職工并不難,但要聚攏職工的心,光靠物質條件的改善是不夠的。襄陽工務段領導意識到,要增強職工對單位的認同感,還必須提升軟實力。因此,他們通過優良的企業文化和恰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讓職工有了自豪感和歸屬感。
該段通過一張報紙、一台晚會、一本畫冊、一場巡回慰問演出的形式,為職工搭建舞台,凝聚職工的心。一張報紙 《襄工信息報》報道段裡大事小情、感人故事;一年一台晚會展示職工才藝、表彰年度先進;一本畫冊記錄職工崗位風采、動人瞬間;一場巡回慰問演出深入一線,為職工送文化送清涼送健康。 “四個一”活動已經成為該段職工凝心聚力的精神食糧和深受職工喜愛的企業文化品牌。
在2015年度的表彰晚會上,這個段自創的文藝節目 《我們的團隊》用朗誦形式回憶了3個受表彰團隊的故事,在場的觀衆無不為之動容。
“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工作時想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是一種奢望;下班後因為沒有電視隻能靠在鄉村小路上散步來打發時光。他們每天最高興的時候,就是安全、順利地完成一天的作業,見到一般人每時每刻都能見到的光亮。”
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紹,這個段武當山橋隧車間機械化工區的9名職工穿着滿是灰塵的工作服來到舞台中央。工長李新民說: “我文化水平雖然不高,卻知道守土有責的道理。我雖不善言談,卻知道肯定就是溫暖,就是鼓舞。隧道施工還在繼續,我們會更加努力。”他樸實的話語赢得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
3年時間,這個工區職工輾轉于武當山、白雲山中襄渝線上有名的兩個長大隧道,為隧道病害整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一支為了鐵路安全暢通,在隧道深處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的團隊。黑暗與粉塵可以遮蔽他們的眼睛,卻不能改變他們心中做人做事的标準,長年的堅守使他們的工作服變成了 “隧道铠甲”,而這身 “铠甲”正是他們在艱苦環境中征戰的見證。
觀衆席上,一名快退休的老職工感歎道: “我都50多歲的人了,按道理說已經沒有什麼可感動到我了,但今天看到台上這些工友感人的故事,我流淚了。”
“晚會上每個節目都源于當年發生的真人真事,我們普通職工也能從晚會中看見自己的身影,感覺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員。”據職工反映,這個被譽為 “小春晚”的表彰晚會讓他們真切體會到了崗位的責任感、榮譽感。
近幾年,這個段把評先活動和文藝演出融為一體,把過去單一評選表彰标兵和先進集體拓展為評選各工種、各方面的先進。從2013年開始,這個段增加了十佳工班長、十佳段嫂、十佳青年、十佳 “傳幫帶”典型工長等評選,讓每一顆職工之星發光出彩。
被評為2015年度十佳段嫂的職工家屬魏璨參加完表彰晚會後,在微信朋友圈裡說: “我認識丈夫14年,今天才真正了解他的單位和他的工作,理解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那股堅持勁兒。這個大家庭對他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我們的 ‘小家’,我支持他!”
近年來,這個段職工自創自編自演21個文藝作品,每一個作品原型都來自一線:有以職工違章後内心矛盾沖突為主題的小品 《規章與習慣》,有以談心活動中真實事例為原型的小品 《轉變》,有以4個愛崗敬業的工長為原型的快闆《誇工長》……通過這些作品,職工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決心為安全生産、隊伍穩定提供更為堅強有力的保障。
暖人暖心,平等溝通交流心舒暢
在自然條件艱苦和班組分散的情況下,過去一直困擾這個段領導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了解全段2000多名職工在想什麼、缺什麼、希望領導為他們做什麼?他們曾試圖采取 “襄工網上信息直通車”等方式,讓一線職工把生産、生活和思想上的問題反映到段裡再逐步解決,但因這些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讓他們很難收集到職工的真實想法。從2014年上半年開始,這個段采取領導班子每名成員每月與一個班組整建制談心的做法,變 “報上來”為 “下去聽”,直接讓領導和職工面對面,改變了過去 “隻聞其聲,不見其人”,靠文字和鼠标與職工溝通的做法。
這一變,領導和職工之間的溝通順暢了、隔閡消失了,隊伍穩定了、關系融洽了。一年多時間裡,這個段領導與班組整建制談心189次,職工反映生産、生活和思想上的問題上千個。凡事都有回音,小問題當場拍闆,大問題會上集體研究,随着很多問題順利解決,職工漸漸感覺到領導關心職工、依靠職工并不是紙上談兵。
此前,胡集工區職工李軍向參加談心活動的領導反映,年輕人愛上網本無可厚非,但有些青工上網控制不好時間,有時玩到深夜,第二天上班無精打采,不利于人身和作業安全。工區如果建一個網吧,進行統一管理,既能滿足職工上網的需求,又不至于影響第二天上班。李軍說: “一想到 ‘網吧’這個稱呼,我就沒抱太大希望。沒想到一周之内,不僅胡集工區的網吧建起來了,全段有條件的工區都采用了這種方法。”各個工區把所有電腦集中在網吧内,建立使用制度,還安排專人管理,要求每天23時網吧準點關閉。這件事讓段領導明白了一個道理:對于職工反映的問題,一件事不解決可能影響一群職工。如果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很可能積重難返。職工不怕在惡劣的環境裡工作,怕的是領導心裡冷漠,忽視他們的存在。隻有讓職工的心溫暖起來,才能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工作中。
如今,襄陽工務段的職工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裡曬小菜園豐收的果實,曬驕陽似火的天氣下整修一新的鋼軌,曬工友生日時工區食堂提供的大餐……這不僅僅是物質條件改善後的滿足,更是企業文化積澱的自信和自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