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枇杷黃,醫者忙”,指的是初夏枇杷成熟之際,正是各種流行病易發的時候,因此醫生們格外忙碌。
枇杷,也叫金丸,在我國文學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其他果蔬不同,枇杷是在秋冬開花,春夏成熟,所以有“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的說法。
枇杷全身都是寶,從葉子到果實到根須,都有很好的藥用價值。
一、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很多人都知道枇杷膏,但你知道其實枇杷膏是用枇杷葉熬制的嗎?
枇杷葉的藥用效果非常好,應用十分廣泛,比如枇杷膏、枇杷露、枇杷沖劑......都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
中醫看來,枇杷葉性微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熱咳嗽、胃熱嘔吐。
但需要注意的是,枇杷葉性寒,不适宜用于胃寒作嘔、寒性咳嗽,如《本草經疏》言枇杷葉:“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二、枇杷果:潤肺止咳、清熱解暑
枇杷是中國古代最早用于食療的果品之一,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其中胡蘿蔔素在所有水果中名列前茅。
每年初夏後是枇杷成熟的季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乃和胃降氣,清熱解暑之佳品良藥”。枇杷味性涼,甘酸、入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止渴等功效,經常作為食療品用于食欲不振、咳嗽口渴等症。
枇杷酸甜可口,很容易吃多,但脾虛痰濕之人要注意,多吃可能會助濕生痰,引起腹痛腹瀉等。
三、枇杷花:預防感冒、鼻塞流涕
枇杷的花朵也可入藥,《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花“治頭風,鼻流清涕”。
一般是在冬季、春季,等開花時采花曬幹炮制後入藥,枇杷花性平微溫,歸肺經,具有疏風止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頭風、鼻塞流涕等症。枇杷花泡茶飲用還可以預防感冒。
四、枇杷根:虛勞咳嗽、下乳止痛
枇杷根,幹品和鮮品都可入藥。
枇杷根味苦、性平,具有止咳、下乳和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虛勞咳嗽、乳汁不通、風濕痹痛等疾。民間有古方,可以用鮮枇杷根四兩、豬腳一個和黃酒半斤炖服,治療關節疼痛。
五、枇杷核:化痰止咳、利水消腫
枇杷核是枇杷的果仁,曬幹後可入藥。
枇杷核性平微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氣、利水消腫功效,中醫古籍記載枇杷核“治疝氣,消水腫,利骨節,治瘰疬”,可煎湯内服亦可以研末外用。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未處理過的果核都有毒,比如生杏仁、枇杷核,人體食用後可能導緻中毒,入藥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因此在平時吃枇杷時,也要注意吐核。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家長最好把核去掉再給孩子食用,以免誤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