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堅守遠離繁華都市的深山20多年,老兵李京超告訴你什麼是——
堅持的力量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維 通訊員 張毅
選擇堅持的李京超。
盛夏雨後,海濱小城褪去連日來的重重霧霭。華燈初上,漫步街頭的人們不會想到,遠處群山中有那麼一群“海軍藍”,正在将專注而犀利的目光,投向更遠處的萬裡海疆。
無論風雨還是豔陽,他們都在用同一種姿勢,守望着大海,護佑着戰艦。
他們之中的老兵李京超太過平凡。黑瘦的身闆,黑瘦的臉龐,像很多老兵一樣性格直爽行事幹練。他佩戴的領章,又道出了這位二級軍士長的不凡——在這個遠離繁華都市的深山裡,老兵已經駐守了20多個春夏秋冬。
這座山占地4千多畝,要想守好談何容易。李京超熟悉山上的一石一木就像熟悉自己的家。李京超出生在山東威海一個小漁村。出去看看,曾經是當年那個少年的夢想。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出來後會一頭紮進深山,而且一守就是20年。
李京超曾有機會離開這座山,回到繁華和喧嚣當中,他卻選擇了寂寞與堅守。老兵心裡隻有一句話:人總要有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漫漫長途,讓人風雨兼程的是内心的熱愛;當熱愛成為習慣,讓人抵達更遠方的,是一次次面對挫折時的堅持。走近老兵,最讓我們敬佩的,是他那不變的初心、不懈的勇氣,以及面對困難時的陽光樂觀……老兵說,每一次選擇了堅持,他總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并從中領悟到堅守的意義、生活的真谛。
——編 者
李京超在給石頭标語描紅。
19歲的李京超如願站在了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的門口,成為了學兵隊一名新兵。他說,在此之前,自己仿佛生活在一個“平行時空”。
高中畢業,李京超選擇了離開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和同學一起來到城市,第一份職業是皮鞋廠工人,後來,他又随着時代潮到了南方,在一所學校當起了保安。
學校保衛科科長戰辛曉是一名海軍轉業幹部,曾在獵潛艇上服役。他很喜歡這個做事一闆一眼的小夥子,經常教李京超練軍體拳,講昔日軍營的故事。這讓李京超覺得生活中亮起了一盞燈。
作為老大哥,戰辛曉經常鼓勵他:當了兵有可能後悔,不當兵肯定後悔。
這句話聽得多了,李京超越發覺得,當時的日子過得不費力氣,卻也似乎“沒什麼意思”。他想清楚了自己要什麼,便毅然做出跳出舒适圈的決定——穿上軍裝,迎接新挑戰。
“為了夢想而當兵。”辭去工作,回到老家,李京超和家人商量的語氣似乎由不得商量。等待的日子,李京超每天鍛煉體能,迎着風奔跑在山路上。每次跑完大汗淋漓,他覺得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
穿上軍裝、學了專業,面對複雜電路圖和精細元器件,李京超意識到自己要“惡補”的知識缺項很多。
“哪怕微小的差距,也要拿出最大的意志去征服”——寒夜裡,戰友蜷縮進棉被酣睡,李京超躲在被窩借助手電光翻看資料、默默背記。
教員孫秀美很快注意到了勤奮又刻苦的李京超,對他的指導也格外悉心。電容、放大器、充放電路……在言傳身教和嚴格要求之下,李京超的專業水平進步很快。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個晦澀的概念,仿佛幻化成精靈,連翅膀上的脈絡也變得清晰生動。”
半年後,李京超軍事技能和專業理論實操科科優秀。眺望遠方,李京超對未來的軍旅航路充滿了遐想。
這山似乎有種魔力,魔力的源頭是熱愛
向南。綠色的鐵皮車上,300多人從煙台到湛江時隻剩20多人。
與很多人盼望在家門口當兵不同,李京超堅持着自己的堅持——想去海邊當兵,最好能上艦艇。
下了火車、上了卡車,李京超透過帆布縫隙望出去,十裡軍港飛速退遠,直到視線中隻剩一重重的山。
與戰艦擦肩而過,李京超難免遺憾。他沒想到,更大的遺憾還在後面。
一路走,心一路涼下來。海邊長大的李京超,從未走過“這麼難走的山路”。2米多高的甘蔗林,肆意“侵占”着本就狹窄的土路,山上不見一戶人家。從清晨走到日暮,眼前出現一個營區,就這樣,他迎來了自己學兵下連後的第一站——海軍某倉庫。
這是個大而荒涼的地方。老兵一進門就告訴他,倉庫占地4千餘畝,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進入營區,一條水泥路隻有一車寬,一座樓房也沒有,營房都是磚瓦平房。
7月的南方悶熱難耐,周圍的山像一圈鐵壁,把雨後騰起的熱氣鎖住。下了車,李京超感到連呼吸都困難……他還不知道,更難的在後頭。
山上岩層硬,井難打,官兵們隻能飲用雜質多的岩層水。李京超回憶,這種水燒開後,水垢多,一定要曆經長時間沉澱才能喝。戰友們每周都會自發“排班”——輪流上山砍柴、燒水。
“偌大營區隻有2部電話,一到周末就排起長龍。”盤算着自己的津貼隻夠打1個小時長途電話,李京超決定寫信。攤開信紙,老兵告訴他,山裡偏遠,一封回信能走2個月。
除了書信慢,“車馬”也不給力。
最近的鄉鎮距營區30多公裡,來回一趟煞費周折,老兵這樣比喻:“出門還是浪花白,回來成了土溜子”。
這就是20多年前的倉庫。
待得時間久了,李京超心中的情感卻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駐地偏遠,這裡的兵卻不孤僻;條件艱苦,這裡的兵從不叫苦。
軍史館裡,看到駐守這裡的前輩制作的根雕和石頭畫,李京超驚歎于他們的專注力和創作力。他們就像榮譽室門前的“石生樹”——堅硬的岩石上生出一棵樹,樹根用力纏繞着石頭,盤根錯節的姿态,訴說着生命的頑強與堅韌。
不遠處,一座守庫石讓李京超久久凝視。“虎踞群山劍指大洋”八個蒼勁有力的“庫訓”,被官兵描得鮮紅,刻進被歲月侵蝕的巨石中。
環顧營區,李京超漸漸有了一份感悟,“這山似乎有種魔力”。魔力的源頭,就是眼前的戰友——一群心懷熱愛,堅持熱愛的兵。
李京超(左)與來營探親的女兒。
時間會見證付出,也會給予答案
那年春節,李京超休假回家。“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成了十裡八鄉的香饽饽。”說媒的人,把李京超的家門檻“踏得光亮”。
門廳中,又來了一撥人相親。正腼腆得不停搓手的李京超,手機突然響了,他如釋重負跑進裡屋。随着自己習慣性的一個“到”字,他知道,任務來了!
那一年,李京超已經是倉庫技術骨幹,負責某型裝備的維修和保養。
“我們就像裝備的‘外科醫生’。”李京超向記者打比方,新型裝備從工廠交至倉庫,囿于當時的運輸條件,各部件都是拆開運輸。作為技術骨幹,他和戰友擔負着組裝、校準、裝艦等工作。
“就像搭積木一樣,隻不過這個‘積木’委實有些大,而一些内部配件卻比頭發絲還細。”這給李京超和戰友們的工作,帶來不小難度。
洞庫裡無風無雨,24小時被白熾燈照得通明——走進洞庫,人們總會有種錯覺:時間仿佛靜止。為了方便開展研究,李京超幹脆卷起鋪蓋住進洞庫,一住就是2個月。
那段日子,李京超記不清和戰友裝載了多少裝備,實在累得堅持不住躺在床上,他的眼前便會浮現榮譽室門前的“石生樹”和守庫石……
守庫已經守了好多年,彼時李京超才真正懂得了老兵們的專注從哪兒來。
一年後,東海之濱的另一片深山中,海軍首屆某型裝備保障比武即将拉開序幕,多個倉庫官兵摩拳擦掌、比武争雄。
在訓練場外觀摩,場上的一位吊裝司機,用眼睛“掃”了一下新裝備與目标位置的距離,便輕推拉搖杆,回轉踏闆和油門交替踩合,随後操作吊機,穩穩牽住裝備,将其順利裝進箱體。
“對手”一套行雲流水的操作,讓李京超越看越揪心。他心中不免忐忑:“新裝備我們剛接裝,他們已經實操一年多。”
單項課目的差距就這麼大,作為班長,李京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堅持!不拼一下永遠也赢不了。”李京超鼓勵大家,既然單項拼不過,那就拼團隊協同;既然速度比不過,那就比完成質量。
每晚睡覺前,李京超将操作流程,一幀幀在腦海回放:幾号号手跑幾步,哪顆螺絲擰幾圈,口令何時響起……如同電影導演,他将每個“分鏡”設計得嚴絲合縫。
考核那天,天剛微白,李京超就挨個喊起戰友,反複叮囑流程,幫助大家将他腦海裡的畫面“投影”到現實。
一個人、一群人有多努力,時間會見證付出,也會給予答案——最終比武考核,李京超帶領團隊斬獲某型裝備機動保障團體冠軍。
李京超(左)深夜和戰友一起巡邏執勤。
拿出勇氣,再險峻的山也能登頂
攀上一座山峰,站在仰望已久的山頂,李京超說:“山越高風越大,越能把人吹清醒。”
果然,他還沒來得及欣賞爬坡過坎後的風景,一紙命令,又讓他瞄向另一座高峰。
那年,雷達班班長因編制受限未能通過晉升選取,助理工程師讀研進修,2名骨幹退伍……李京超所在檢測中隊的“核心業務單位”——雷達班,隻剩下幾名義務兵。
新兵時期就學雷達專業,李京超深知“這座山”的險峻。
“雷達檢測如同開保險櫃,其中數十個元器件,就像保險櫃上的旋鈕,隻有每組數據都精确,才能獲得唯一‘正解’。”他進一步分析,每種元器件配有專屬檢測流程,在這個領域當技術能手,必須對信号原理、電路知識等熟稔于心。
“拿出勇氣,再險峻的山隻要敢攀登,總能登頂。”李京超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将資料摞在案頭,一邊查資料,一邊記筆記,幾乎是廢寝忘食。
理論翻書學習,實操卻需要經驗積累。一次,某型新裝備突然出現故障,機關派來一位雷達檢測班長排除。
“陪了‘師傅’15天,吃飯睡覺都跟着他,學到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金點子’。”白天李京超瞪圓了雙眼,生怕錯過一個細節;晚上,李京超敲開“師傅”宿舍的門,拿着本子邊問邊記。
鬥轉星移,風勁潮湧。一路沖鋒的李京超,攀上了雷達檢測的“山”。
追趕的腳步不停歇。此後,他又征服了裝備檢測領域的另外2座“高峰”。至此,他成了倉庫首位檢測技師,被譽為裝備“内科專家”。
既然一輩子幹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幹到極緻
10年前,我國艦艇裝備性能有的尚不穩定,李京超曾親身經曆過失敗。那一天,他在日曆牌上畫一個重重的紅圈,對“徒弟”們決然地說:“知恥而後勇,隻要我還在裝備保障崗位上,就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作為裝備檢測中隊分隊長,李京超的使命是測試數據,再将其調試至最佳狀态。為了更加精準,李京超做了兩個決定——将參數調整精度的小數點,再往後移1位;同時定位故障後,盡量不将故障裝備返廠,而是先自行維修,提高技術能力。
做到第一點,并非易事。
“我們就像是問題的‘篩子’,把‘網眼’編得密點、再密點,問題就能更快更準地顯現出來。”為此,他從收集數據入手,一點點突破、一點點核準。在所在維修崗位,李京超編寫了好幾本技術書籍,一點點畫出流程圖。
做到第二點,更不輕松。
“我們自行維修,後續保障也會落在我們頭上。”李京超執意要幹,“現在開始鑽研,自己能修的盡量自己修,有利于保持平時的裝備完好率,對戰時的意義更大。”
時間,檢測堅持的“試金石”。那一年,某海域組織海上實彈射擊。戰艦奔騰的艉流,在海面上劃出一道道銀色的航迹。指戰員們都在期待,裝備實射時那一刻的精彩表現。
那次,李京超遭遇了嚴重暈船。他所在艦艇才幾百噸,在海上跑得比數千噸的護衛艦、驅逐艦還急。高速穿浪,李京超吐得昏天暗地。
為了完成實彈射擊前的維修保障任務,他抓着鐵欄一步步挪動步子,對裝備進行測試。
“水氣那麼大,某個部位的電器短路了。”面對惡劣海況下的突發故障,李京超分析壓力表後細細排查,終于發現是一個充氣活門堵帽多擰了半圈,“由于晃動過大,緻使活門脹裂,箱體漏氣”。
準确的故障定位,讓這個看似非常棘手的問題瞬間排除。那天,實彈發射非常成功,艇長興奮地跑進兵艙,緊緊地抱着李京超說:“班長,你真行!”
掌握8種技術技能,3次在海軍維修技能比武中争得頭彩,20多次在海上應急排除故障……李京超20年的維修保障人生,璀璨奪目,他說“既然一輩子隻幹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幹到極緻,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近年來,随着新裝備升級換代,裝備人工檢測方式正在慢慢地被智能檢測方式替代。磨砺多年的“絕招”,被歲月打磨得有了“包漿”,李京超卻沒有患得患失。
他憧憬地說:“我在期待着傳統專業被全新專業取代,我會跟随時代大潮完成轉型。”
一次,李京超12歲的女兒打來電話,電話裡,小姑娘親切地和父親商量暑假的來隊探親時間,還說:“爸爸,等我長大了也成為您這樣的軍人。”
李京超笑了:“未來的事交給未來,我們隻需更加努力。”
(本文圖片由張 毅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