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認知實踐方面的。而“知行合一”的起源于發展則恰恰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必然,下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知行合一的起源以及之後的發展:
衆所周知,王守仁的陽明心學實質上一定程度上是對宋代理學的延伸和發展,另外也是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但對于認識和實踐無論是身為南宋理學代表的朱熹還是開創心學的陸九淵都認為應當是先認識後實踐。
(附:陸九淵:“拘儒瞽生又安可以其硜硜之必為,而傲知學之士哉?” 朱熹在《大學》中提出:“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
兩位大教
朱熹
陸九淵
育家均表達出先知後行的思想,而明武宗正德四年,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王陽明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 ,反對程朱理學“将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應當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兩者相輔相成。
王陽明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提出更甚的觀點:“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三次改名原名陶文浚大學時受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改名為陶知行之後逐漸認識到行的重要性改名為陶行知。那陶行知的一首小詩來講:“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陶行知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前世今生是什麼?實際上是對于認識和實踐的發展
從聯系來看小編則認為這應當是中國對于思維和實踐的不斷探索,本身應當屬于從實踐出發,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思想大家對于我國思想發展的深遠影響。
謝謝各位看官觀看,
有更多想法歡迎各位看官評論區讨論,必看必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