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譚俊在田間擺弄多肉植物盆景。 資料圖片 圖②:朱麗娟在線上與困境兒童家庭交流。 資料圖片 圖③:陳恺宇(左)在與員工讨論業務。 本報記者 窦瀚洋攝
信息來源:教育部等6部門和單位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百日沖刺”行動
又到畢業季,又是求職季。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此季不同往季。如何順利就業、施展所學,成為畢業生格外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舉措落地逐步拓展擇業空間,一些新領域、新業态成為年輕人發揮聰明才智、幹事創業的舞台,他們主動轉變就業觀念,在變革的大潮中修煉十八般武藝,将創意變現,讓夢想實現,闖出一片新天地。我們采訪了其中一些年輕人,聽聽他們的就業創業故事,或許對奔波求職中的畢業生們有所啟發。
選擇新型農業
走進田間,近處是天然樹枝搭成的木架子,上面擺滿了造型各異的多肉植物,遠處是8個薄膜大棚和戶外活動、燒烤區域。
這個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的初創農業基地有些簡陋,但從種植、銷售到農旅業态樣樣都有,成為周邊市民休閑娛樂、體驗農活的好地方。基地負責人是去年剛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的譚俊。1995年出生的譚俊,一口本地話,由于經常在大棚、田間勞動,皮膚曬得黝黑,俨然一副田間老把式模樣。
2017年,還在讀大二的譚俊萌生了把所學知識盡快實際運用的想法。“當時先是在寝室陽台種多肉植物,後來越種越多,就在老家的田裡搭了一個竹棚子,同時在網上直播賣貨。每次直播銷售額在一兩百元,相當于我一個星期的生活費了。”譚俊說。
學以緻用最能長本領。譚俊調配出适合長沙郊區的多肉植物營養土配方,用所學的園林知識搭建出很多精緻的多肉植物小盆景。他還把實踐中的學問上升為理論,在校期間申請了課題,專門研究多肉植物如何在湘北地區屋頂綠化中得到更好運用。
2019年畢業季時,譚俊面臨兩難選擇:繼續種植多肉植物,還是找份父輩們眼裡的好工作。“讀書的時候長輩們都支持我不斷嘗試新事物,但當我準備紮根農村搞新型農業時,反對的聲音就多了。”譚俊說,親戚鄰裡們覺得我回鄉沒前途。
在當地社區的幫助下,譚俊用每年1萬元的價格流轉了7畝農田,算上自家的3畝,總算有了個像樣的多肉種植基地。一頭紮進田間,譚俊才發現從事農業創業的年輕人還真不少。離他的基地隻有兩三公裡,1993年出生的校友曾世傑也開辟了一個農業基地,專種蔬菜和火龍果。同樣在望城,34歲的袁虎,水稻合作社規模已經到了2600多畝;剛滿20歲的丁勝也成了流轉200多畝地的水稻種植大戶。
2019年,譚俊的多肉植物基地銷售收入達到80多萬元,還開辟了多肉DIY、戶外燒烤等休閑項目,每畝地平均年産值近10萬元,遠高于一般的果蔬種植。今年3月,受疫情影響,譚俊的多肉植物基地銷售收入隻有往年的1/3,偏偏這時,農業創業者最擔心的自然災害又來了。“大風把好幾個棚子都吹起來了,損失慘重。”但在多方幫助下,譚俊申請到了當地農業部門發放的受災補助,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又到一年求職季,很多想借助互聯網返鄉創業的師弟師妹向譚俊請教經驗。“現在,休閑農村、農業物聯網、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态不斷湧現,鄉村越來越需要有知識、有新理念、懂技術的年輕人。”譚俊說,“鄉村是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大舞台,但應當結合本地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同時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接下來,譚俊打算培育技術含量更高的多肉植物品種,提高産品均價。“别看我這裡有10多萬棵多肉植物,但平均價格隻有四五塊錢,高端品種隻占20%,與成熟、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多肉植物基地還有差距。”譚俊說,最近母校找上門來,準備把他的基地吸納為學校創業孵化基地。
搞電商先學帶團隊
“創業的念頭在實習時就有了。”在甯波星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老闆陳恺宇笑着告訴記者。今年5月初,剛從浙江外國語學院畢業,陳恺宇便創業做起了跨境電商業務。
創業前,陳恺宇在甯波某電子商務公司做實習生,負責跨境電商運營,優秀的業績與突出的管理能力,讓他逐漸萌生了自主創業的念頭。“實習時了解到跨境電商的商機,何不趁着年輕闖一闖?”陳恺宇說。
幸運的是,他的創業夢得到了實習公司的支持。“實習公司老闆得知我想創業,願意與我合作,為公司提供後端倉庫等支持,這讓我們的前期運營有了不錯的基礎。”陳恺宇介紹說,加上實習期間積累的采購、銷售經驗,雖然公司僅有6人,但5月已達成百萬元的銷售業績。陳恺宇頗為自豪。
公司成立一個多月,當“老闆”的體驗又如何?面對記者提問,陳恺宇直言不諱:“創業當老闆遠沒想象中那麼簡單,以前我隻關注個人業績,現在公司大小事情都要操心。”對他而言,這個老闆并不好當,從聯系供應商到商品上架、推廣,再到管理員工,所有事務都要費心,忙得雙休日也無休。
前不久公司就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原來,在對某商品的定價、上貨方面,陳恺宇與員工産生了分歧。“疫情影響下的國際貨運形勢不穩定,該商品本就利潤低,我便提議放棄該商品。”後來了解到員工為商品營銷傾注不少心血,市場反饋也不錯,協商後便決定提高定價試一把。“沒想到賣得還不錯,為公司帶來可觀收益。”陳恺宇感歎道:“原本以為當老闆隻需要發号施令,原來人際關系是門‘大學問’,今後要學着與員工打好交道。”
95後陳恺宇對年輕人創業有着自己的見解:“年輕團隊更具朝氣,思維活躍,大家奔着同一個理想,合作起來也更有幹勁。”前不久,他向浙江外國語學院提交了大學生創業基金申請,申請通過後可以能拿到1萬元的補貼。“學校專門出台了創業幫扶政策,無償資助學生創業,目前已資助30餘名學生。”浙江外國語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學生處處長傅堯力說。
眼下,陳恺宇正忙着跟員工制訂下一階段公司發展計劃,交談間看得出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對于未來發展,陳恺宇說心中早有規劃:“下一步我們要‘招兵買馬’,希望未來兩年内可以發展到30人。”
做公益成為新風尚
“幫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是一份有價值的工作。”今年夏天即将畢業,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研究生朱麗娟早早決定了職業方向。在由上海普陀區婦聯業務主管的上海樂揚紅樹林慈善公益中心實習了近半年,她由衷地愛上了做公益。她已簽約這家公益慈善組織,全職負責困境兒童幫扶工作。
選擇社會組織作為自己走出校園、融入社會的起點,并不是朱麗娟最初的想法。“剛上大學那會兒我對社會工作這個專業認識還不深入,不了解這個領域的價值在哪裡。”朱麗娟說,但後來的一次專業實習經曆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時,朱麗娟在上海的一家醫院擔任醫療社工,負責探訪病房,為病人和家屬做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對抗疾病。
“在醫院,生死别離幾乎天天發生,我可以用專業知識幫助他們走出陰霾,擁抱新生活,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朱麗娟說,這份成就感,讓她毫不猶豫地把社會工作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向。
社會組織提供的公益服務是公共服務的有益補充,其本身需要良好的社會動員和資源整合能力,要與社會各方面打交道,這給像朱麗娟這樣的大學生提出了與在校學習完全不同的要求。
受疫情影響,春節前已經開展的困境兒童家訪活動隻能以電話和線上詢問的形式進行。“一開始我按照拟定的流程一個個問,效果并不好。”朱麗娟說,在向資深同事和前輩請教後,她嘗試與受訪家庭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動。
“聊得多了,家長和孩子也就願意真心實意地和你說話。”朱麗娟說,一圈問下來,這些家庭的焦慮主要集中在網課上。有的家庭沒有平闆電腦,長時間盯着手機看,孩子難以專心還傷眼睛;有的家裡沒法打印,打印試卷必須去打印店,不僅價格貴,還要長時間排隊……
“這些事情都不大,但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朱麗娟和同事們迅速把這些問題歸納總結,中心積極籌集善款和物資,在普陀區相關部門和一些愛心人士及企業的幫助下,籌集來的打印機、平闆電腦、複印紙、筆記本等被分别送到了30多個孩子手中。
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幫助,朱麗娟心裡特别滿足:“這讓我想去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
近年來,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各類社會組織數量不斷增長,公益慈善組織逐漸成為吸納就業、服務社會的重要平台。但一些應屆畢業生及家長認為社會組織工作并不是一份穩定的職業,即使一些社會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在擇業時也會對社會組織性質的單位望而卻步。對此,朱麗娟有自己的看法:“年輕人首次擇業應該多從興趣和學以緻用的角度考慮,選擇一份能實現人生價值的工作,這樣才能保持前進的動力。”朱麗娟說。
根據單位的工作計劃,朱麗娟正式入職後第一站将奔赴西藏,組織志願者為孩子們開展科普活動。看着去年同事和孩子們開心、快樂的照片,朱麗娟已經在期待自己的這趟行程了。《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4日 05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