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國寺之名婦孺皆知,甚至飲譽海外。就算是義縣本地人,多半熟悉奉國寺,而對地藏寺的印象或許隻停留于一個鄉鎮的名稱而已,殊不知,地藏寺也曾是一座香火繁盛的古刹,而這座古刹竟是為皇家道場奉國寺而生的。
古刹位于義縣地藏寺滿族鄉所在地,地藏寺村屯中酾山腳下。距離義縣縣城約30公裡,酾山平均海拔110米,屬典型的松嶺丘陵山區。史上曾是遼西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驿站,境内有大帽山和平頂山兩處青銅文化遺址,一處漢郡文化遺址,治所就在古刹北5公裡古城山的山頂之上。
地藏寺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遼西地區地藏菩薩的主要道場,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曾受釋迦牟尼的囑托,要在釋迦滅度、彌勒佛誕之前的無佛之世存留世間,教化衆生,且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寺始建年代失考,但據說,它和奉國寺的淵源極深,且地藏寺和尚均出于奉國寺指派。可以說是和奉國寺相依而生的佛家道場。按照佛教的《三世說》,奉國寺為義縣的陽世佛主道場,那麼就還應有一處地藏菩薩道場作為陰世亡靈的超度場所,彼此互為補充。每年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生日,也是地藏寺的廟會日,香衆摩肩接踵,極為鼎盛。
奉國寺建成後,奉國寺時任主持道善大和尚受聖宗耶律隆緒所托,尋找陰世道場的建寺地址,幾經輾轉,來到地藏寺舊址,隻見山勢九龍逶迤,九股山泉彙聚,形成一塊山間盆地,正為九陰九陽相伴相生之風水寶地。解放後,因除四舊,地藏寺香火清冷,無人看管,逐漸頹敗,1957年,佛像被毀後,寺院改為人民公社。
地藏寺最後一任主持界陂攜徒弟返回奉國寺,并保存了寺廟僅存的兩件佛家文物。這兩件佛家文物,一件是塔式鐵鑄香爐,一件是鐵鑄經锺。上面留有銘文,經锺所鑄年代為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2年)。而香爐年代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據今以有二百三十年的曆史。
2008年,義縣縣政府決定,把奉國寺原有的廟産——義縣大佛寺小學的房舍連同地皮退還給奉國寺,寺院面積一下增加了6000多平方米。這塊地皮就在大雄殿的西北角,奉國寺景區接手後進行了全面的勘察、清理,發現原大佛寺小學西南與奉國寺西北接壤處地下,藏有一處古寺遺址。
遺址有前殿、中殿、後殿、東西廂房、三門、圍牆等,廟門稍偏東南,根據形制初步斷定,這是一處獨立的寺院,便為“寺中寺”地藏寺。也或許是地藏寺鄉的陰世道場毀滅後,奉國寺僧人根據原地藏寺規制而建的,以滿足佛家道場的陰陽相向。這也便是義縣民間流傳的“僧過不知寺隐寺,客來未見冥府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