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高等教育數據咨詢平台麥可思在2021年“世界讀書日”統計了國内101所高校2021年度的圖書借閱數據,發布了《2021年中國大學生圖書借閱榜》。
根據這份榜單顯示,部分大學生在閱讀廣度和深度上存在不足。其實閱讀很難有深度,也是衆多喜愛閱讀者的一大瓶頸。
即使做到了一年閱讀100本書的量,卻如過眼雲煙一樣,壓根記不住這100本書說了什麼。
扮演過喬布斯的演員阿什頓·庫徹說:“聰明是這個世界上最性感的事情,而深度閱讀是接近智慧的過程。”
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就在于「深度」閱讀怎麼個深法!
美國知名傳播學者凱瑟琳·T.麥克沃特在《深度閱讀:分科閱讀的思維與技能》一書中,系統介紹了深度閱讀的各種技能,緻力于培養讀者深度閱讀的習慣和如何根據特定的學科進行調整深度閱讀的方法。
麥克沃特教授著有讀寫領域四部曲,将自己在教育領域多年沉澱下來的經驗全部總結和升華,解答了衆多學生、閱讀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在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困惑與不解。
這次2022年再版的《深度閱讀》已經是原版的第8版,可見其在閱讀領域的影響力有多深,方法有多實用。
01明确閱讀目的
喜歡閱讀的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不是所有書都值得仔細閱讀”。沒錯,我們如何閱讀一本書,最直接的衡量方法在于你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比如通俗的文學作品,大多數人隻想知道個故事,那麼即使忽略了幾頁也不會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對于研究小說寫作技巧,或是寫這本小說的書評人來說,他就需要深度閱讀這部文學作品,拆解并思考,最後為自己的學習或寫作服務。
所以,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弄清楚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目的。這不是功利性閱讀,而是讓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有的放矢,提升自己生活的各項質量。
若是你的閱讀是為了娛樂,那就不要太在意閱讀的時長和完整度,想看時就看幾頁,不想看時,也可以丢一旁。
若是你為了學習研究,比如心理學書籍的學習。這種屬于社會科學類,那就需要你在通讀的基礎上,還要解剖出各知識點,并把它們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
若是你為了寫論文查找一段資料,那麼你隻需要找到相應的工具書,找到其中相關的部分,仔細閱讀并應用即可。
當下時興的閱讀熱,總是以數量來證明自己對知識的熱情,其實這是一種完全沒必要的行為。因為看過多少書,吸收了多少知識點這些事情,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真正關心。而「看過」書的真正含義,就是你通過閱讀增加了多少學識,這才是為自己的能力增加有用的砝碼。
在《深度閱讀》的最後一章,麥克沃特教授分享了社會科學、商學、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和技術與應用領域五種通俗特定學科的閱讀策略,讓深度閱讀方法成為最好用的閱讀工具。
不用管别人的閱讀數量,隻關注自己的閱讀質量就好。讓每一本書都能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對你來說就是最有效的閱讀。
02 掌握深度閱讀的方法
明确閱讀目的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深度閱讀。答案很簡單——主動閱讀 審視。
閱讀是一個被動同化的過程;主動的參與到他們閱讀的材料中,會思考 、質疑、挑戰和批評作者的觀點。
在閱讀之前,我們要先對自己的閱讀習慣進行一個評估。
《深度閱讀》書中有提供關于閱讀習慣的測試,筆者測試後發現自己屬于視覺型和應用型,那麼閱讀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把知識畫下來,對筆者來說就非常有效果,能加深對書籍的理解。
其次,閱讀時也要保持專注狀态。
比如吃飯時看電視,大多數人都會忘記飯菜的味道,就是因為不夠專注。書中對此是從消除幹擾和集中注意力兩方面入手,總之閱讀其實是個蠻私人化的事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之後是重點中的重點,閱讀三部曲——提出引導問題,提煉作者的書寫用意和叙述方式,檢驗自己的閱讀成果。
提出引導問題意在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你可以從章節名稱、小标題、主題句等找到作者試圖在闡述的觀點或事情,用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這三種常用的方式來提出深入探知的問題。
帶着問題閱讀可以讓你主動與作者的思維碰撞,在學習到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弄清楚作者的寫作思路——這也有助于你對閱讀材料的理解。
最後是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以檢驗對閱讀材料的熟悉程度,是否達到了初期的閱讀目的。
書中介紹了常用的SQ3R閱讀/學習系統,是一種邊閱讀邊學習的方法。對于有強烈意願學習的文章或書籍,可以嘗試這種方法。
03 評估作者和書籍
中國有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講的就是在閱讀過程中要辯證地看作者所述事情。
雖然大多數書籍和文章都是寫作者多年積累,但難免有個人偏見或是數據過期等不符合當下的狀況;也有可能,這些書和文中提到的觀點與你期待的或是論證的正相反,那就需要你對作者和書籍都進行一個評估了。
評估主要從三方面進行:
首先對作者的寫作環境和作者本身進行一個評估。
比如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年代,當時的風向等等,這些看似無關的信息都深深影響作者筆下的每一個文字;若是非常聰明的人,也僅可以根據這些可以判定作者的觀點是否可靠,詳盡事實。
其次是對書籍或文中的數據、論點或事實等進行再驗證。
對于學術類或人物評價等,都要注重其數據出處、言論時間等。這些代表作者寫作的嚴謹性,也左右你要以何種态度面對這樣的言語。
最後是綜合自己的觀點,找到作者寫作的真實目的。
我們閱讀書籍有自己的期待,作者寫作也有他的期待。深度閱讀是增長智慧的過程,所以,找到作者的寫作意圖,結合自己的所需,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領域真正拓寬,讓那些你看重的、可以應用的知識真正成為自己所有。
深度閱讀的過程,是不同靈魂、不同觀點之間不斷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困難」會讓人成長,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寫在最後
一年讀完多少本書不是目标,隻是衆多策略的一種。不要讓生活被别人的耀眼綁架,而是發自内心,為自己的理想生活添磚加瓦。
你的閱讀深度擴展的是你的人生寬度,所以,歸根結底,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将書籍讀透,是對自己知識渴望的犒賞,也是真正走在了增進自己成為優秀人才的路上。
周國平先生說: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引範祖禹,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是以為推薦~
圖/部分源于網絡,侵删緻歉
寫于2022.11.6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