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标】
1、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了解《荀子》及相關文學知識,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現象,背誦全文。
2、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理解并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進行合理論證的能力。
3、審美鑒賞與創造 :體味文中蘊涵的“學習之道”,通過研讀文本,樹立正确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明确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1、方案一: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方案二: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重視對後輩的教育,勉勵他們勤奮讀書,将來能夠學有所成,于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詩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勸學
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辍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陶淵明
2、解題
“勸”是鼓勵、勉勵,勖勉的意思。勸學就是鼓勵人們堅持學習。作者以《勸學》為題目,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隻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勸”這個字統領全篇,告訴我們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者。主張“性惡論” :強調後天的環境和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明禮儀而化之);主張“人定勝天” :他認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可以靠主觀努力去認識、改造、利用它。
三、熟讀課文,讀準字音和節奏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指生讀,糾正字音和停頓。
示例:輮 / 使之然也。 故 /木 /受繩 / 則直。君子 / 博學 / 而日三省乎己,則 / 知明 / 而行無過矣。
3、齊讀。
四、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識
1、結合注釋,自讀課文,标出你發現的重要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
要求:說出該字詞句在本文的文言現象,并且能夠結合自己的積累進行一下拓展。
如:學不可以已。已:古文字形體像一個頭朝下的胎兒,表示胎兒已經成熟,即将要降生。本義:止,罷了。如:學不可以已、死而後已。衍義:(1)完結,已經,表示過去。杜甫《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2)表示超過一定限度。相當于“太、過”。成語:不為已甚,已甚:過分。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适可而止。(3)“随後、不久”。《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4)相當于“就、便”。如:蒲松齡《促織》:“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對學生要求不要太高,能說出一兩個就可以。
附《勸學》文言知識點:
一、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禀賦)
4、雖有槁暴,不複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二、古今異義
1、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疾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裡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金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砺則利。
今義:金銀。
6、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7、用心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8、用古義:因為;今義: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義:腳或腿;今義: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義:容身,托身;今義: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遊水)
(二)動詞的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3、形容詞的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四、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
②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隔絕)
③以為妙絕(《口技》)(極點)
④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
⑥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于之地六百裡(《屈原列傳》)(斷絕)
2、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強健、強壯)
③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餘、略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裡(《觸龍說趙太後》)(qiǎng,勉強)
⑤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戰》)(強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假裝)
④假有人焉,舉我言複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遠看)
②日夜望将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盼望、希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送東陽馬生序》)(聲望)
④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農曆十五日)
5、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聽見)
②博聞強志(《屈原列傳》)(見聞、見識)
③初聞涕淚滿衣裳(《聞軍官收河南河北》)(聽說)
④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鄒忌諷齊王納谏》)(使上級聽見)
⑤況草野之無聞者欤(《五人墓碑記》)(聲望、聲名)
⑥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蔺相如列傳》)(聞名、出名)
⑦掃後更聞香(《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後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自由口頭逐句翻譯,不會翻譯的句子标出來,共同解決。
3、檢查翻譯情況。出示重點句子指生翻譯。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是顔色比蓼藍更深;冰是水所凝結成的,但比水更冷。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驗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賦(同一般人)沒有差别,隻是他們善于借助客觀條件罷了。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沒有辦法到達千裡;不彙聚細流,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刻東西如果中途放棄,那麼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屬和石頭也能雕刻成功。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獲得,聖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備了。
(8)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是人們在遠處也能看得見。
(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達千裡之外;借助船隻的人,并非善于遊泳,卻能橫渡江河。
(10)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向上卻能吃泥土,向下卻能飲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夾,除了蛇洞和黃鳝洞就沒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五、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改造提升自己,“知明而行無過”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積累、貴在堅持、用心專一
六、嘗試背誦。如果還有剩餘時間,讓學生試着背誦1至3個自然段。如沒有時間,讓學生課下背誦。
第二課時
一、檢查回顧黑闆檢查1——3段默寫
二、合作探究本文的論證方法。1、生齊讀全文。
2、上節課我們已經梳理了本文的寫作思路,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那麼為了論證這個中心論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又起到了怎樣的論證效果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内展開讨論,然後推薦中心發言人回答)
示例:(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運用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砺則利。
運用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學習能夠改變自己。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聯系初中課文《談讀書》“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
設喻的基本原則:“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把抽象的道理借助20個比喻句,說得明白、具體、生動形象,化深奧為淺近,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使讀者容易接受。
(4)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反兩方面設喻,闡明學習的态度,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 《談讀書》)
對比論證,一正一反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文字的說服力。
三、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1、善用比喻說理,形象透徹。
2、兼有正反對比,富于變化。
3、多用對偶排比,朗朗上口。
四、深入感悟,學以緻用《勸學》這篇課文幾乎一直存在于高中語文課本,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絕大多數學生僅僅是把它當做一篇文言文來學習,卻忽視了它存在的深層意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文中你感觸最深的句子,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來談談它帶給你的啟迪是什麼?
學生思考後自由發言。
五、作業背誦默寫全文,完成同步練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