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廣場戶外藝術裝置
萬菱彙迪士尼公主展 圖由受訪者提供
天河城SURI蘇蕊星夢銀河宇宙首展
今年廣州的元旦呈現出别樣的“慢”氛圍:少了過往雀躍的聚衆歡慶,多了安靜優雅的藝術氣息。記者走訪本地商圈發現,市民紛紛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告别2021,擁抱新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譚偉婷、陳馨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譚偉婷(署名除外)
商圈的日與夜,打卡互動藝術裝置
剛剛升級為二寶媽媽的“90後”小苑告訴記者,“今年元旦我計劃帶着大寶二寶悠閑地逛逛街,看看展,商場室内活動是我們優選”。
25歲的南櫻是一名辦公室文員,每逢假期她都會拿着微單相機拍攝廣州的日常景色。她告訴記者,藝術裝置是她近年特别偏好的素材,“我覺得有功能性互動性的裝置最吸引人,比如能引起集體回憶的跨界IP展就不錯。”南櫻表示元旦花了1天的時間,完成天河商圈互動藝術裝置的打卡路線。
如今,像小苑、南櫻這樣的新生代消費主力群,對具有儀式感的節慶日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計劃,其中尤以“藝術導向”的體驗最受青睐。走訪本地商圈時記者留意到,藝術不再是高冷範,商場化身最接地氣的城央藝術博物館,不僅有逛街“轉角遇見藝術”的驚喜,還能提供與藝術作品近距離的體驗與接觸。
據銀聯大數據顯示,廣州市民購物體驗傾向于選擇品牌商圈和超市,消費人群占比達84.5%。對此,VT101維多利廣場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近年也聚焦通過空間利用以及藝術裝置來打造夜經濟亮點。
“商場不再隻為購物存在,而發展成為城市休閑和社交空間,應該是商場未來的良好轉變。”曾是天河商圈重點項目負責人,廣州舉仨月百貨有限公司主理人Shally告訴記者,藝術、互動、裝置都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又一個走進商場的理由,也讓商場重新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活場景。
廣州城市藝術周創辦人翟月認為,商業和藝術的結合是一種多方共赢的事情,“首先是對公衆來說,有了更多的渠道去接觸藝術,同時對于藝術工作者來說,有了展示自己以及創作資金的支持,對于商業體來說,也是自身品牌價值的升級以及營商環境的優化”。
解鎖城市公共藝術,與内心來一次對話
所謂城市公共藝術,是指公共空間内的雕塑、壁畫、城市家具等有藝術價值的城市公共藝術建(構)築物。實際上,在今年廣州城市的公共空間裡也湧現了許多“藝術作品”,它們悄然布局在市民日常生活的熟悉空間中,于城市的審美與人們的心靈,都發揮着奇妙的功效。
在廣州就讀大四的小歐今年在珠江新城某設計公司實習,他告訴記者,以前會有一種“大型雕塑都是擺設”的刻闆印象,當自己身居其中才開始感受到它存在的特殊性,“作為從事設計行業的學生,我覺得更多是一種心靈啟發。”
CiCi是從事公關媒體工作的“90後”,朝五晚九是工作常态,“每次下班路過ICC看到‘洋蔥頭’,我都會不自覺笑出來。”她告訴記者,盡管天河北商圈很繁華,但半夜三更下班時難免覺得寂靜,擡頭能見到這樣的巨型雕塑,莫名被溫暖包圍,“喜歡這種很直接,很治愈的視覺感。”
實際上,像CiCi、小歐這樣忙碌的年輕人在天河商圈數不勝數,城市公共藝術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虛構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心靈啟迪與治愈的良藥。
或許我們看到一些城市藝術裝置時會發出疑問,這個是什麼意思?這其實是因為公衆對于藝術的理解不一緻導緻的。翟月告訴記者,“對于市民來說,我們去欣賞藝術作品,其實就是一次和自己内心對話的過程,我們在欣賞過程中,如果作品的内容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或是感受,這就相當于完成了一次有意義的交流。”對此,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楊一丁也表示,市民在假期裡尋訪和觀賞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作品,是很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他還建議,在欣賞作品形态和拍照留影之餘,還可對作者的作品寓意、創作觀念、相關流派風格的相關知識加以延伸了解,使自己對作品的體驗和解讀更加深刻和富有内涵。
記者觀察:
審美包容性,使得廣州藝術生态蓬勃生長
一座城市的公共藝術,輸出着這座城市的審美品位。據資料顯示,廣州是内地首個對城市公共藝術作出規範的城市。2019年發布的《廣州市促進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發展暫行辦法》中指出,由政府投資的三類新建建設項目應配置城市公共藝術建(構)築物。業内認為,不論是政府投資項目抑或商圈自發性構建,城市公共藝術的氛圍在廣州已然形成規模,潛力無限。
“城市公共藝術歸根結底為人服務,其抽象的造型或者誇張的結構,能造成一定的視覺沖擊從而在人們心中形成印記。”Shally在采訪中表示,甚至某些“矛盾”的撞擊也是引發人們對常規的醒覺從而提醒大家跳出日常去重新認識和審視當下,她認為這些嘗試都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應該更寬容地去擁抱它們的存在。針對公共藝術作品的本身,翟月指出,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必然不是純粹一件雕塑或是裝置作品,其中一定要具備文化性、地标性和話題性,要能相對持續地成為一個媒介載體&營銷介質,使商業體的運營者能拿此來可持續地“說事兒”,可持續地引起受衆的關注和互動,拉近商業與文化的關系,拉近商業體和服務對象的關系。在翟月看來,可持續性與可互動機制,是未來城市公衆藝術需要考慮的關鍵。
此外,楊一丁建議,市民也可在日常閑暇有計劃地安排參觀各種類别和主題美術館和博物館,“藝術審美與鑒賞習慣是可以通過時間慢慢培養的,在廣州,不妨學習如何在平靜舒緩的氣氛中,細緻體味藝術和文化的趣味與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