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萊蕪香山
2022年元月23日于長清 張立勇
初次聽朋友說,要去萊蕪香山,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以前隻聽說過北京香山,北京香山名稱的由來,是其海拔575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雲霧缭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袅袅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
而萊蕪為何還有個“香山”呢?經查詢,是因此山中盛産香草而得名。同是叫香山,而“香”字的含義不同。萊蕪香山是濟南市萊蕪區、魯中第一名山,與東嶽泰山一脈相承,傲立于魯中地區的連綿群山之中,主峰海拔918.7米。
2020年秋,驅車成行,一探這幽靜之地。
幽谷深澗
暫時忘卻工作的勞累和城市的喧嚣,我們沿着盤山公路一直向山頂開去。公路曲折蜿蜒,峰回路轉到達了山頂停車場。站在山頂上極目四望,遠山蒼翠、山巒起伏、白雲悠悠。我們自山頂沿台階緩步向下而行,深入九天大峽谷之中。我從小在山區長大,這山谷、這草木似乎對我沒有多少吸引力和新鮮感。幸好我們請到了當地一知名向導,他帶着我們邊走邊講解着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小蟲,不時地回答遊客們的提問。
然而,及至下到谷底,心情便不一樣了。從山頂到谷底,落差很高,有八、九百米。仰望頭頂是一線藍天白雲,兩面山坡上則是茂密蔥綠的植被和參差險異的山石。而不知從何處起,山谷中冒出了股股清泉,形成了潺潺細流,浸潤着這山石草木。置身這深澗之中,享受着這綠樹、奇石、幽谷、秀水——獨特的山水自然風光,大有身臨仙境、超凡脫俗之感。若是炎炎夏日來此小憩,定會頓覺清涼,暑氣全無!
此情此景,恰是“空山不見人,但聞鳥鳴聲”,“陽光松間照,清泉溪中流”之美好意境。偶然一聲鳥鳴傳來,在這幽谷中久久地回蕩着。層巒疊嶂,巍峨峻秀,我們在回歸自然中釋放着人生激情,而此幽谷也以山野之美展現着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在這山野美景之中,也并非沒有“守護者”——我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蜘蛛網纏繞在樹枝和小橋之間,而那個大蜘蛛正在靜靜地“審視”着我們這些不素之客。顯然,它才是這裡的“主人”。
幽溪清泉
若說山為軀體,水則為血液,山有了水才有了靈氣、有了生機。香山的水,始于山泉,而後慢慢彙聚于峽谷的小溪之中,随物而賦形,時而“清泉石上流”,時而從險石上“飛流直下”,時而于平坦處彙聚成一汪清潭。而清潭中,山、樹、石、橋倒影婆娑,與遊人們的歡聲笑語融合成了一幅清新、美妙的動态田園詩篇,交織成了一曲優美、動聽的大自然交響樂章,書寫成了一幅清幽、野秀的長廊畫卷。
香山共有九溪十八澗,最秀麗的莫過于由龍尾湖蜿蜒而入、上下石屋間的一段溪水。這段溪水清澈透明,沿溪兩側緣樹花蔭、小橋流水,置身其間像在世外桃源。而溪水中多産高山魚類,“魚翔淺底”,令人目不暇接。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這溪水清潭之中,幾多靈動的魚蝦螃蟹,又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看來,這大蜘蛛并不“寂寞”。
這溪水魚蝦在帶給我們美好想象的同時,行至險要處,我們小心翼翼地踏着溪谷中的鵝卵石或者是清潭中的石墩,相互之間,拉一把、扶一下,體驗着這“共度難關”的旅程。出峽谷到達一處平坦處,我們就地休息,一邊大口呼吸着這天然氧吧中的負離子,一邊惬意地回味着、交流着。而同行的張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段流水潺潺的手機錄音,清脆婉轉而足以成為催眠神曲——我們直誇張老師是有心人。
幽靜清閑
出谷口,我們來到香山腹地的一個小村莊。綠樹、紅瓦,炊煙袅袅,雞犬之聲相聞,一派原汁原味的農家田園風貌。村民們每家種着幾畝山地,吃的是無污染、純綠色的五谷雜糧。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裡民風樸素,清閑幽靜而與世無争。在這種幽靜清閑的氛圍中,他們也創造着生産價值。除了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傳統農作物外,萊蕪村民們還種植着一項特産——生姜。
萊蕪生姜栽培和利用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的《論語鄉黨》中就記載了孔子生平"不撒姜食",可見在2500年前,人們就知道吃姜對身體有益。到了漢代,人們已經開始大量種植生姜。而萊蕪生姜,個大皮薄,絲少肉細,色澤鮮豔,辣濃味美,營養豐富,耐貯藏。其含有胡蘿蔔素、硫胺素、抗壞血酸、葉酸、鈣、鎂、磷、鐵等礦質元素及多種維生素。2017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萊蕪生姜"實施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保護。
返程途中,我們的車輛掠過一片片生姜農田。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種植的生姜,其狀類蒜。同行的朋友意猶未盡地談論着,說這萊蕪香山景區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很火爆了,景區的日出很有特色,而景區的的雲海也很好看,如夢如幻、令人震撼,還有詩為證:
萊時無影去蕪蹤,飄飄渺渺滄海中。
疑是蓬萊三仙島,朝霞半退現半城。
除了幽靜清涼,或許這正是萊蕪香山的另一番迷人之處吧。期待着下一次,再來此住一宿,以盡情欣賞之。
壹點号沼鳴拾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