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熵”?
“熵”的概念,我以前也接觸過,是熱力學概念,或許自己是學文科,一直似懂未懂。早上聽了華為的管理顧問丁偉老師的一堂直播課《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對“熵”有了進一步地認知。
“熵”是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1850年提出來的概念,用于熱力學第二定律,衡量體系的混亂程度;所以該定律又叫“熵增定律”。
講的是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也就是說,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态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一切自發過程總是向着熵增的方向發展。最終,所有的摩擦力、電勢、化學勢都消失,整個系統慢慢地退化成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于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的熱力學平衡或“最大熵”,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态,一種死亡。
有時我會說:宇宙的大背景是一種“混沌”、“無序”,我們要在“無序”中找出“有序”來,這就是“生命”。有時候藝術為什麼講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明暗交替、......,都是在尋找一種有序的“生命”。
二、“熵”的四個度量特征“熵”可以作為一個衡量系統混沌程度的指标,它有四個度量特征:
一是熵增,混亂增加,最終死亡,是自然運作;
二是熵減,它使系統更有秩序、功能增加(熵減的前提是開放),是主動作為;
三是負熵,它是帶來熵減效應的活性因子,能産生能量。比如信息是人的負熵;新成員、新知識、簡化管理等是組織的負熵。
四是正熵。與負熵相反。有時候感覺概念,純是我們的一種應用與想象。
三、“熵”的應用這宇宙中的規律,本質上都是相通的。“熵”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都有一種隐喻的味道在裡面,所以華為任(正非)總稱之為哲學。
我們從“熵”的三個基本認識來看它的應用:
認識一:開放系統才能熵減。
系統必須處于開放的環境中才能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封閉了就帶來熵增。就象美洲的土著,所以中國要改革開放,沒有回頭路;就是進行熵減,增加活力。
“沒有理想,不學習不努力,就是個人的熵增。”(人的一個天性偏好,個人的一個熵)
——任正非
個人熵減:就是有理想有目标,并為之努力奮鬥。人有點象異構的計算機,一部分是天生的,直覺、性格等;學習就象裝應用程序,程序越多越高級,能力越強(當然有個平衡)。
認識ニ:負熵打破平衡,促成熵減。
“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産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薛定谔《生命是什麼》
生命以負熵為生。人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運動?為什麼要規律作息?這都是一種熵減過程,以産生生命的活力和熵減的力量。
比利時物理學家普裡高津,根據生命的進化過程,總結了一種“耗散結構”概念(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耗散結構都是開放性的(僵死的系統都是封閉的);
2、耗散結構都是一個遠離平衡的系統;不斷與外界物質和能量交換,這樣就可以避免熵死,形成負熵流,和無序走向有序。
這實際上就是熵減的兩個規律:開放與非平衡。“非線性”也屬“遠離平衡”的一種。
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煉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任正非
當然,引入負熵要适量、高品質。就象我們不要吃垃圾食品一樣。
認識三:熵增與熵減的此消彼長。
熵減不會自動發生,但是熵增有時候會自動發生。從人性上來講,人有積極向上,理性的一面,受成就感價值感的驅動;但是人也有貪婪、自私、安逸、不思進取的一面,這是與生俱來的,克服也不易。
“都江堰疏導不了太平洋”、“八百裡秦川何曾出過霸王”、秦淮河邊上産生不了世界領袖”,任正非講的就是企業一定要有稱霸全世界的雄心,要去做世界領袖,也講的是人。
四、華為的實踐
華為應用一種“活力引擎模型”,有入口、出口,吸引外界人才、知識、優秀合作夥伴、先進制度。以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來實現熵減。所以為什麼華為要賣“5G”技術給美國,然後兩家競争。
19101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