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每逢秋天之夜,在故鄉村子的上空,村民們常常聽到天空中,隐隐約約地傳來,一陣陣“鴉——鴉——”的雁叫聲。
這聲音由遠至近,越聽越清晰,打破了夜空的寂靜。
教科書上說,大雁屬于候鳥,每年的秋天到來時,它們便離開北方,結伴往南而飛。記得有首兒歌這樣唱着:秋風起,雁兒往南飛,飛過了山崗,飛過了叢林,來到了南方的栖息地……
民間也曾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諺語:八月十五雁門開,小燕走了大雁來。
是啊,雁兒是氣候的天使,每年秋天一到,它們便從北方飛到南方,享受這裡的暖冬;夏天來臨時,它們又從南方飛回北方,享受那兒天氣的清涼!
随着時令的更換,大雁每年都要進行兩次較大的遷徙。
人們發現,大雁在遷徙的時候,大都是結成雁陣飛行。它們飛行的秩序還挺有講究,一直是頭雁領隊衆雁飛,它們在飛翔的途中,隊形還不時地變換着,時而變成“一”字,時而變成“人”字……
秋天,秋高氣爽,在野外觀看雁陣,倒是一件很有興趣的事情。當你舉目遠眺,在那遙遠的天幕上飛來的雁陣,起初呈現出的僅是一行正在晃動的小白點,接着由遠而近,不停地向你移動,漸漸地,僅一瞬間,就抵達你頭頂的上空,使你清清楚楚地望見,它們竟是一隻隻羽毛灰白、體形碩大、精靈可愛的白天鵝!
秋天,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在這藍天白雲之間,望見這遷徙的大雁從天宇中飛掠而過,那場景、那畫面、那陣勢,藍白映襯,動靜結合,使天空呈現出一道亮麗的景觀,誘人贊歎不已!
記得小時候,每逢秋天季節,我常常嚷着要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到村邊的一個寬闊的草坪上去觀看雁陣。說來真湊巧,幾乎每次都看到雁陣,從村子的上空飛掠而過。那時,我還是一個剛滿六周歲的孩童,那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記得有一次我問奶奶,為啥村子的上空常有大雁飛過?奶奶用手輕輕地拍了下我的肩膀,慈祥而又溫和地說,因為村子的上空有一條雁路哩!
奶奶還對我說,大雁是一種非常敏銳且記性甚好的鳥兒,它們每次遷徙飛越的線路,都會牢牢記住,每次遷徙都按照熟悉的路線飛翔。當然,奶奶的這番說話,正确與否,還有待考究。
在生物學的這門學科中,大雁在遷徙時所經受的艱辛及風險,人們知多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曾專門拜訪請教了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了解。據一些長期從事鳥類與自然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反饋說,大雁這種候鳥在遷徙的過程中,每小時的飛翔時速是60至90公裡,平均每天飛行的旅程近200多公裡。
由于飛越的路途遙遠漫長,加上途中的食物不足,甚至有時還會遇上狂風暴雨及飛雪的襲擊,往往造成體能透支,而頻頻發生意外。據他們長期的觀察了解,不少雁兒在飛翔的途中,突然從高空墜落,倒地而亡!
因此,大雁每次的遷徙,不僅是對其意志及毅力的檢驗,更是對其進行一場生死極限的挑戰!
記得去年國慶節期間,我回鄉下老家度假。一天上午,我到村子附近的小鎮集市去趕集,當回到村口的一條幹涸的水渠旁邊,就發現有一隻羽毛灰白的大雁,不知啥時候因何故而跌落在這裡。當發現這隻天外來客時,它的左翅膀已經折斷,身上的許多羽毛已被滲出的鮮血染紅。它見到我這位陌生人時,驚吓得一邊撲打着斷翅,一邊發出“鴉——鴉——”的驚恐叫聲,見到此情景,真令人于心不忍。于是,我連忙用雙手将它輕輕地捧回去交給鄰屋的一位堂兄,讓他負責幫它及時進行用藥消毒,及包紮處理。
堂兄是村上的一位愛鳥護鳥的熱心人。經他近20多天的悉心照料,這隻受傷的大雁已很快痊愈,并完全恢複了體能。見此,我們終于選擇了一個天氣晴朗的大清早,把它拿到村口那空曠的田野上去放飛。
當堂兄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它往天空用力一抛,隻見它發出幾聲歡悅的叫聲,煽動着那輕盈而有力量的翅膀,環繞着我倆的頭頂上空飛轉了一圈,然後,依依不舍地向着那初升的朝陽,向着那蔚藍色的天空,慢慢地飛翔而去……
望着大雁高飛遠去的那一刻,我曾為它當初受傷而感到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下來。
作者:鐘文
責編:毛秘 《白浪情》
來源:新華号 宏哥有話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