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間錯綜複雜的輩分關系淺談
枯木
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法,在學術界一直有争論,但大多都一緻認為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分水嶺,關于春秋戰國斷代,曆來說法不一: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為戰國始年等。
由于司馬遷嚴謹的精神和對曆史的巨大貢獻,現在春秋戰國斷代時間大多都按照司馬遷在《六國年表》中提出的分界法,把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曆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餘次。司馬遷語 “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後來隻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争奪霸權。曆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同樣的事情,關于春秋五霸的争論也是各不相讓,大概有幾種說法,大多認為“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至于其他說法,這裡暫時不做讨論。
中國最早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都是“女”字偏旁,人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人們以部落氏族聚集在一起,這也是母系社會的主要特征,部落首領之間選舉采取禅讓制。進入父系社會,女子逐漸處于附屬地位,以至于大多沒有名字隻有姓氏,堯舜禹時期應該是母系向父系過渡階段。
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第一個朝代:夏朝,宣布禅讓制的滅亡和嫡長子世襲制的建立。曆經夏朝、商朝到周朝開始的“封建制”(封諸侯,建同姓),以宗法制(宗族制)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封與天子有密切關系的親屬功臣,依照尊卑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爵位高低分五等:“公、候、伯、子、男”,從而穩固統治政權。這種“封建制度”一直影響了我們國家幾千年,一直延續到近代。
我們來看看春秋五霸的姓氏和爵位。齊國:姜姓(起源于炎帝神農氏。),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封地,賜姓曰姜氏,謂之呂侯,因姜太公功勞而封,今山東青州。晉國:姬姓(姬軒轅氏,黃帝後裔),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後改為晉,起源于“桐葉封弟”故事,封國地為今山西翼城。 秦國:嬴姓(起源于臯陶,上古賢臣),伯爵,系黃帝姬颛顼後裔。封國地為今陝西西安。楚國:芈姓(黃帝後裔),子爵,系黃帝姬颛顼後裔。封國地為今湖北枝江。宋國:子姓(殷商後裔),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河南睢陽。
從上面看出,春秋五霸裡面隻有宋國爵位最高,主要是因為周武王滅商朝時,微子啟“抱器歸” ,功勞重大,因此封為公爵。其他的齊國、晉國因為一個是姜太公,一個是周武王之子,因此被封為侯爵。秦國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因此被封為伯爵。而楚國雖然也是黃帝後裔,但是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視為偏居南隅的蠻夷之邦,始終受到歧視和打壓,因此被封為子爵,這也是楚國一直心有不甘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為了加強關系和親密度,公侯貴族之間相互嫁娶,以血緣為紐帶,因為在那時已經确立了“一妻多妾”制,就是隻有一個正妻,其他的都是妾,唯隻有正妻死亡或者被休,才能另外立妻,這是和“嫡長子繼承制”相契合的倫理制度。然而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達到政治聯盟,很多國君打破倫理關系,把女子作為一種附屬品随意贈送,女子地位身份低下,絲毫沒有自由,隻能聽任父兄之言,被當做政治禮品做交易,因此會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公侯貴族之間的輩分關系錯綜複雜,有的甚至讓人咋舌,我們就以五位霸主為例,看看他們的輩分親疏關系。
春秋五霸裡面絲毫沒有争議的隻有齊桓公和晉文公。第一個稱霸的是齊桓公,也是五位霸主裡面年齡最大的。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兒子,公元前685年繼位。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理所當然的第一位霸主。
齊國曆來是出美女的地方,再加上齊國是大國和強國,因此齊國的美女自然是比較搶手。齊國出過幾位聞名春秋得美女“宣姜、文姜、齊姜、”。宣姜、文姜是齊桓公的同父異母的姊妹,隻不過那時候齊桓公作為公子小白還在莒國避難,執政的是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宣姜的命運多舛,本來是衛宣公為太子公子伋(急子)娶妻,見宣姜是個美人,就指使公子伋出使鄭國,父娶子妻,生了公子壽和公子朔兩個兒子。宣公想廢黜太子伋,立公子壽為太子,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齊國,派人冒充盜賊在半路殺了他。宣姜讓兒子壽給太子伋透信被拒絕,壽将伋灌醉替他出使被殺,伋醒來後趕過去也被殺。宣公隻好立公子朔為太子,就是衛惠公,沒多久被趕出,最後還是齊襄公領兵讨伐,才得以重新執政,為了安撫公子伋勢力,把宣姜又嫁給了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頑(衛昭伯),生三子二女: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
上面說了那麼多,隻是為了讓人記住宋桓夫人,也就是以後另一霸主宋襄公的母親。從血親關系上說,齊桓公是宋襄公的堂舅公。
再看文姜,更是臭名遠揚,和齊襄公兄妹私通,破壞人倫,奸情敗露,齊襄公竟然把文姜的丈夫魯桓公給殺了,繼位的文姜的兒子魯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的毒誓。《東周列國志》:"齊僖公二女,長宣姜,次文姜,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倫天理,至此滅絕矣!而魯莊公娶的也是齊國宗室女哀姜,哀姜和魯莊公弟弟慶父私通,更是造成魯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災難。
齊國還有一個美女,那就是齊姜(和以後晉文公齊姜不是一人),是齊桓公的宗女,嫁給晉文公的爺爺晉武公作為姬妾,晉文公父親晉獻公繼位後私通父妾并且予以扶正,生下太子申生和公主穆姬(秦穆公夫人),從這個輩分來看,齊桓公長晉文公兩輩。但是到晉文公在齊國避難的時候,齊桓公又把宗室女齊姜(另一個)嫁給了晉文公重耳,并且在晉文公複國的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晉文公繼位後被立為夫人,因此齊桓公和晉文公應該算是翁婿關系。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前659年-前621年在位。作為一個後封的伯爵國家,在東進受阻後,向西拓展疆域,遂稱霸西戎。秦穆公為求将來做霸主,拉攏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首先是向晉獻公求親,娶了晉獻公女兒穆姬為正妻,也就是說秦穆公是晉文公的姐夫。
後來,在晉文公出逃19年之間,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懷赢(文赢)嫁給當時在秦作為質子的太子輿,也就是晉文公重耳的侄子晉懷公,太子輿因為父親病重,怕君位被奪,于是潛逃回晉國,這讓秦穆公非常惱怒。當重耳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看到晉文公雄才大略,民心所向,于是一下子就給了晉文公5個宗室女,其中最重要的就有自己心愛的女兒懷赢。晉文公顧慮倫理綱常,并沒有答應,但是在群臣的建議下予以接納,不過剛開始還是很嫌棄的,《左傳》記載“奉也沃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看得出,文赢很有主見,再加上有秦國的勢力支持,因此,文赢在晉文公五位夫人裡面排在首位,也留下了“秦晉之好”的美譽。秦穆公和晉文公成了既是翁婿關系又是郎舅關系,從宗法上講應該是翁婿關系。
宋襄公(前650年—前637年在位)是春秋五霸裡面比較名不副實的一位,從年齡來看應該是比齊桓公小,但是要比秦穆公和晉文公大,從血親關系來看比齊桓公要低兩輩。宋國雖小,但是地位較高,并且一直追随在齊桓公左右,在齊桓公去世後圖謀霸主,幾次召集諸侯會盟,但是都是一些小諸侯國,并未得到大國的支持,以至于并未真正做成霸主。
晉文公(前697年 -前628年)是春秋最著名的君主,也是使得晉國成為春秋稱霸時間最長的奠基者。在外流亡19年,遭遇種種苦難,62歲才得以繼位,但是晉文公勵精圖治,謙虛謹慎,勤政修業,知人善用,德服四海,文倚狐偃、武用先轸,執政趙衰,最終使得晉國基業百年稱霸諸侯。
楚莊王元年 (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是比前四位霸主晚的較多的霸主,由于位置偏南,地處蠻夷,中原諸國都不願去征讨,這給了楚國大力發展的機會,再加上楚莊王“一鳴驚人”的韬光養晦,重用武舉、蘇從等忠直大臣,把楚國開拓成了春秋時期疆域最大的諸侯國。在政治婚姻上,楚國和中原諸國之間和親較少。
因此,從年齡排序應該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從輩分排序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翁婿關系),秦穆公——晉文公(翁婿關系和郎舅關系),齊桓公——宋襄公(侄外孫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讓人看着都五花缭亂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禮崩樂壞,倫理失常,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相互殘殺的悲劇時時上演,而女子作為附屬品,更是沒有一點自由可言,作為政治犧牲品随時都可能被奉送,諸侯争雄、連年征戰的結果使得人民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社會也遭遇了徹底的變革。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最燦爛的時期,在500餘年間,諸子齊放,百家争鳴,人才輩出,燦若星河;戰争此起彼伏,局勢跌宕變幻;風雲人物層出不窮,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外交謀略的運籌帷幄,針鋒相對的口舌争辯,戰場上的兵戎相見,朝野之間的詭計上演,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7-10-25榆木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