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4:42:52

“他并沒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遠離生活,使得生命和人類的活動以及體驗在他看起來是那麼荒謬和微不足道。”

——歐文·亞隆

最近,我們看到一條粉絲留言: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這種心态已經伴随我好久了。

覺得生活真的好沒有意思啊。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幹什麼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每天都是這樣。沒精力學習,遊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麼新的人。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

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

我們在粉絲群中發起了一項關于“生活興趣”的小調查。注:本次調查使用的随機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

調查結果令人喜憂參半:雖然有59.33%的被訪表示對生活充滿興趣或比較有興趣,但仍有17.79%的被訪明确表示對生活沒興趣。

生活興趣指的究竟是什麼?人們對生活興趣有哪些誤解?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感到生無可戀)1

01.“生活興趣”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

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于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

衆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确定性的負面感受

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ta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産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ta産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确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

*對于生活興趣,人們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阻礙了他們培養出興趣。

誤解1: “不需要做什麼,我就可以對某件事物一直感興趣。”

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是一勞永逸的,比如有人認為隻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能對工作一直保持興趣,于是頻繁換工作。

但現實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墳,興趣又變成了煎熬。

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随時間産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态,要對一件事物産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會在後文詳述)

這一點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都是通過懷着讨厭、忍受着沒有興趣卻不得不投入的過程,才真正在人們心中紮根的。

誤解2: “興趣可以被‘找到’。”

“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提問蘊含了對興趣的一種内隐态度,即認為興趣是固定存在的,隻待你去發現。

然而,相信興趣是待被發現而不是發展的人,對生活的熱情更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他們走到一個事物面前,發現哦這個我不感興趣,然後就走開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夠多元、相對單一。

從這兩種迷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尋找興趣,卻沒有從自己内部建立和發展興趣。

一方面,我們沒有做什麼努力,隻是在生活中尋覓看不見摸不着的興趣,等待興趣自己找上門來。另一方面,有時最初産生的興趣就并非我們内心真正的願望,而隻不過是被他人沉浸在興趣中的樣子短暫地吸引了。

想要真正覺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産生反複做這件事都不會厭倦的狀态,需要我們有“能力”足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件事的美妙之處。産生興趣也是需要具備與之具備的能力的:

比如逛美術館,瞎逛和自拍的興趣隻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如果你曾經了解過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

你覺得對生活無法建立起興趣,可能是你對生活的審美能力不夠。需要付出學習、努力,才能夠建立起對生活更強的審美能力來。先苦後甜,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興趣的真相所在。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感到生無可戀)2

02.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興趣?

Silvia通過兩個實驗發現,事物要想引發我們的興趣,需要具備兩個前提:其一,我們有可能去看懂它、理解它——那些顯然超過了我們當下的“審美”能力的事情,無論别人覺得多有意思,都無法打動我們。因此,“裝逼”選擇一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興趣,在實際的體驗中是不能給我們提供積極體驗的。

其二,它需要具有新奇的複雜性,它不能是我們理解不了的,但也不能是一眼看透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可理解的複雜性,并且這種複雜是有新意的。

找到新奇的人、事、物是很容易的。一家新開的餐廳、一部剛上映的電影、新認識的朋友……一切未知都可能是新奇的。但新奇本身不足夠讓我們産生興趣。大多時候,我們“拔完草“、看過電影、面完基,就沒有然後了。

而想要真正發展興趣,還需要我們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主動去創造複雜性:去細細品味好吃的菜,去研究菜品的品鑒,去記住和分析看過的電影,去和新朋友建立更深入的聯結……

在創造、經曆、理解複雜性的過程裡,我們的興趣才會真正被建立起來。與其說生活本身不夠有趣,讓我們覺得沒勁,不如說是我們沒有把日子過得有意思起來。

大多數人樂于接納生活帶來的好的一面,對于那些負面經驗,ta們的态度是僵化而封閉的。對生活給予我們的東西,首先要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可能這也可以,也許那也可以試試” ——這是把生活“過得有意思起來”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我們的人格有一套指引自我去生活的想當然的結構,大多數人是活在這套“經驗結構”中。有人無聊地活在那個符合自己經驗的“舒适圈”裡,無法産生興趣。有人好不容易做了新的嘗試,因為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放棄了興趣。

真正的投入生活意味着我們有勇氣去擁抱生活的每一種變化,允許自己體會新的經驗。如此,你才有可能創造和體驗更多新奇的複雜性,從而發展出興趣。

讓體驗塑造生活,生活才有可能有意思。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感到生無可戀)3

03.感到“生無可戀”,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

1. 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面向”。

所謂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顯然,那些有着更為豐富的人生面向的人,會更容易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興趣,也就是說,把我們的興趣“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當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意思,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那些由其他興趣引領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個職場人士,你是否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頗有優勢?或者你可以是健身達人、記錄生活的手帳迷等等。

你的身份和生活興趣,永遠都有地方可去,就不會覺得沒意思。

2. 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p<0.01)。

我們希望你全身心地參與生活。這種對生活的參與和投入是專注的、富有創造力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

投入的生活,聚焦于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盡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隻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

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投入生活,也有可能獲得愉悅感,比如靠消費純粹享樂。但研究發現,物質性消費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買買買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消費水平與生活興趣無顯著相關。也就是說,有錢并不必然讓人對生活更感興趣。一個完全投入生活的人,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這種最簡單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ta發揮創造力、感到生活很有意思的機會。

3. 提升感受力,體驗正念生活。

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

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态度,打起精神來,細緻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生活不是忙碌或空虛地重複每個日子,興趣也不是光靠找就能被發現。要建立對生活的興趣,需要我們全身心地調動自己,以開放的态度,嘗試更多的體驗。

它要求我們持續付出投入生活的努力,然後在生活中,勇敢地迎上自己自由成長地方向。

當你生無可戀的時候怎麼辦(感到生無可戀)4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