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有人寫文章引用《論語》中的話,說孔子的弟子說過“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凡是涉及孔子講性與天道的話都不是孔子說的,因為孔子根本就沒說過這類話。
“不可得而聞也”,怎麼就能夠說孔子沒有性與天道的思想?實際上那個話不過是他學生的一個謙辭,意思是說我們這些人學問不高,老師給我們講性與天道的那些話我們聽不懂。
根據這句話斷定孔子從來不講性與天道,是沒有道理的。馬王堆帛書《要》篇講了孔子老而喜易的事,“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那麼到底這個《要》篇和《易傳》有沒有關系?我想,舉一個例子就能很明确地說明《要》篇是和《易傳》有明确關系的。
孔子老而喜易這件事,根據《孔子世家》可以斷定。是在魯哀公十一年以後,也即公元前484年,而魯哀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孔子就去世了,所以《要》篇記的是孔子最後幾年的事。那時候子貢在孔子身邊,子貢問孔子:“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蔔筮之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什麼意思呢?子貢問孔子說:老師曾經說過,那些德行不好的人才跑到神靈那裡去,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占蔔算卦,怎麼今天你卻看算卦的書?這與過去所說的不是矛盾了嗎?思廬edit
孔子回答他說:“易,我後其祝蔔矣,我觀其德義耳。”在《易經》這方面你要說算卦我當然比不了那些專門算卦的,我與那些人是“同途而殊歸”,“我觀其德義耳”,我看的是《易經》裡面的德義。
什麼叫德義?德義這個詞容易引起誤解,今天我們常常講德義,指的是一種倫理道德的概念,可是實際上在易學裡它的含義不是這樣。《要》篇裡說:“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
孔子說他為什麼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樣呢,就是因為幽贊神明一定要達于數,如果不達于數就和巫沒有差别了,而數要不達于德,做不到德這一點的話,那就和史、太祝這些人沒有差别了。“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史巫、算卦的那些人對易學的真正内容并不了解,他們隻是會進行一種操作,是“好之而非也”,所以孔子說他是“觀其德義耳”。
德義兩個詞完全是易學的兩個詞,所以孔子是易學的真正開創者,是孔子真正把數術的易和義理的易(或者叫哲學的易)完全區别開來,于是才有我們所說的真正的易學。而正因為區别了這兩者,使《周易》的哲學成分進一步純化,使易學進一步地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來源:《<周易>與中國文化》
作者:李學勤
●鄧曉芒的學術之路:真正的哲學是拿命活出來的
●趙汀陽:人民需要思想,而不僅僅需要娛樂
●520,如果哲學家們今天發朋友圈表白...
●陳嘉映:“詩意的栖居”背後,海德格爾其人其事
●躺平學導論課程(必修).pp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