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期間,“綠色生活·讓家更美”論壇雲活動在網絡平台上線播出,來自全國的6戶家庭講述綠色家庭故事,普及綠色環保知識,号召大家踐行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就有從改變身邊人、身邊環境入手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上海楊浦區劉悅來家庭。
今天(6月15日)是全國低碳日,
主題為
“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
一起來聽聽
全國最美家庭劉悅來的家庭故事,
帶你解鎖綠色環保生活。
走進大學路“創智農園”,仿佛進入微型生态園,裡面有郁郁蔥蔥的植物,也有小蝌蚪。孩子們在草叢中、水塘邊嬉戲,學生們在志願者帶領下學認花草。創造了這樣一片“神奇天地”的就是公益組織“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聯合創始人劉悅來。
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稱号的劉悅來表示,“我在上課時發現,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對腳下的泥土沒有感情。我想在修複土地的同時,也能修複城市裡的人際關系,在快節奏中給家庭一個可以安心交流、休閑的去處。”劉悅來決定利用專業優勢,用城市土地“邊角料”打造社區花園。
劉悅來身為同濟大學景觀設計學者,在教學之餘積極參加街道和社區睦鄰家園建設,把教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帶到家庭發展中,深入社區參加系列微更新微治理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被楊浦區政府聘任為首批社區規劃師,在推動社區規劃、社區參與和社區營造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相關案例多次入選聯合國人居署主編的《上海手冊》,獲得三聯人文城市獎。
“創智農園”就是這樣的成功案例。在這塊狹長的土地上,他和團隊發動更多市民參與設計營造了一座雨水生境花園,裡面種了不少濕生植物,為昆蟲和鳥類提供食物。邊上就是一座詩經花園。“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劉悅來指着池塘邊一抹蒼翠說,“沒長穗的荻就是蒹,那邊初生的蘆葦就是葭”。此外,菽、芣、蓫這些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在他的花園中都能找到。
在花園營造過程中,劉悅來也聽到過不同聲音:别家的花園幹幹淨淨、四季碧綠,為什麼他的花園有雜草、枯枝?
“我希望打造一個原生态環境,尊重植物生長規律。”幾年實踐下來,劉悅來的觀點逐漸得到大家認可。目前,他的團隊已參與設計營造了超過200個社區花園,市民自主設計營造的迷你版社區花園超過900個,舉辦超過了1300多場工作坊,不少已成為市民“身邊的自然,都市的田園”。
劉悅來能放手大膽地幹,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兒子和妻子都是劉悅來團隊的志願者,隻要有時間都會來幫忙。劉悅來一直說,兒子是他堅持這份事業的動力。兒子小時候,父子倆在荒廢的綠地上種薄荷,長得郁郁蔥蔥被物業割草割掉了。兒子哭得很厲害,但3個禮拜後,看到有新苗長出,兒子又笑了。“從這個過程中,他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我忽然想,這是不是該分享給更多人?”
2016年,劉悅來和社區居民一起對小區荒廢的綠地進行微更新,并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苔藓花園”。兒子積極出力,妻子給他建議,“不能僅靠我們一家力量。”于是,劉悅來建了一個群,把小區志同道合者拉了進來,約定時間一起松土、種植、養護。
這個團隊從最開始的幾個人到如今120多人,在居民的努力下,在居委、業委和物業的支持下,苔藓花園的面積也從最初60多平方米擴大到100多平方米。更重要的是,小區居民有了參與綠色分享的地方,鄰裡關系變得更融洽。
特别讓劉悅來感動的是,疫情期間,苔藓花園從三月份的二月蘭到四、五月的繡球、美人蕉,成為了居民小區裡的美麗風景。今年端午,花友會成員也是居民團長發起了公益繡球花園共建行動,60位鄰居貢獻了近40盆繡球,大家一起修剪清理綠化,并種下團購的繡球,花園的規模也從苔藓花園逐漸延展,擴展到大花園和居民樓棟。
“這些都是小小的實驗,但可能是推動公共空間建設的變革,這些小小的公共空間讓人民有更多的實驗和練習的機會,來創建更深刻的公共精神,為建設人民城市做好基礎。未來的人民城市,需要每一個家庭從家門口做起,這才是我們每個市民、每個家庭真正能安身立命的永續家園。”劉悅來對未來充滿希望。
楊浦區婦聯面向廣大家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綠色環保宣傳展示和主題實踐活動,培育選樹出一大批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家庭典型,積極探索推進綠色家庭創建的好經驗好做法,逐步推動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态意識在家庭中落地生根。
下一步,将不斷創新深化推進綠色家庭創建,團結引領家庭從生活點滴做起,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來源:上海楊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