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角-九年級世界曆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的世界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雯論注:最好的習慣便是堅持成為習慣~
第十模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初期的世界
第四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知識要點及習題提煉: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1)1920年年底,蘇維埃俄國工廠停工,農業産量急劇下降,饑荒嚴重。
(2)列甯認為,必須改變戰時共産主義政策。
2、實施: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
3、内容:
(1)餘糧支配:以征收糧食稅代替餘糧征集制。
(2)勞動力和剩餘産品支配:
①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後的剩餘産品,實行自由貿易。
②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币關系擴大生産,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3)中小企業經營: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4)分配: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4、評價: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産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5、實質:新經濟政策通過在一定限度内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币關系,來擴大生産,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蘇聯的成立:
(1)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2)回顧:
①沙俄-沙皇統治時期的俄國(1547-1917年)。
②蘇俄-蘇維埃俄國(1917-1922年)。
③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1991年)。
2、社會主義工業化:
(1)領導者:斯大林。
(2)實現:
①1928年-1937年,蘇聯先後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實現了國家工業化。
②蘇聯的工業總産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評價:
(1)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
(2)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内,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實現工業化。
(3)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緻使後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
(1)1927年,蘇聯的糧食收購量比1926年減少30%,斯大林認為這是小農經濟分散性導緻的結果。
(2)斯大林認為造成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農業的分散性和零碎化。
2、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
3、舉措:
(1)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
(2)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産計劃。
4、結果:實行農業集體化,既解決了糧食問題,也推動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
四、蘇聯模式:
1、确立:
(1)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2)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3)新憲法也标志着蘇聯模式的形成。
2、評價:
(1)積極影響: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2)消極影響:
①蘇聯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後狀态,蘇聯經濟發展失衡。
②随着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五、初中世界曆史曆年中考真題解析:
1、蘇聯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斯大林将這一模式神聖化、固定化,緻使社會主義喪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機和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