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

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2 00:22:48

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天天論語筆記41以禮治國)1

論語中的君子為人處世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這一講,我們把五章的内容先分開說,搞清楚其大意,再集合一起來講解。先連在一起來讀一遍: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是不是很連貫,也很完整啊。把《論語》分割成一句話一章,是先儒的功勞。對于當時的幼童學《論語》來說,有其積極的意義。幼童讀書的主要手段就是背誦,先生要求先背會再說。一長篇放在一起不好背。對成人來說就有點多此一舉了。有時候這些人為的割裂對我們理解《論語》會産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無法自證的孔子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得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不足和熟悉夏禮、殷禮的人很少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第一句孔子說他非常熟悉夏商周的禮儀制度,但是可以證明自己正确的文字記錄和人物太少。孔子整理恢複了大量的夏商時代的禮儀制度。他也承認夏禮、殷禮很多都是他考證推理出的樣子,能夠證明他正确的文化古籍和賢能懂禮之人都不多,所以很多人并不相信他。孔子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範,可惜當時僭越禮制的人實在太多了。杞:杞國,是周朝分封夏禹的後裔所建立的國家,在今河南杞縣一帶。宋:宋國,是周朝分封商湯的後裔所建立的國家,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征:證明。文獻:文和獻是兩個詞,文指的是曆史典籍;獻指的是有知識的賢人。

禘祭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說:“現在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第二句舉個例子來說明孔子很懂禮制。“禘(dì)祭”是古代天子祭祀祖先的祭禮,是最隆重的典禮。禘禮隻有天子才能舉行。魯國的國君用禘禮來祭祀祖先是一種嚴重的僭越行為。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魯君沒做好表率,也難怪三家群起僭越。“灌”是禘禮中的一個程序。用童男或童女代替受祭的祖先,被稱作“屍”。禘祭一共要向“屍”獻酒九次,第一次獻酒叫“灌”,也叫“裸”(guan)。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着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後也不能改變。生是尊貴之人,死後其亡靈也是尊貴之魂。孔子說現在行禘禮剛看到第一道程序我就不想看了,反映出孔子對禮崩樂壞哀傷的心情,也表達了他對現狀的極為不滿。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問孔子什麼是“禘祭”,孔子卻說我不知道啊。就是這個“或”,“或”一出場就問些讓孔子不高興的事情。《為政》裡“或”問孔子“子奚不為政”,專踩孔子痛腳。這次,孔子對魯君用禘祭的事情正窩了一肚子的氣,他跑來問禘祭。綜合《論語》中出現的“或曰”、“或問”我們能發現,孔子的弟子們在編輯《論語》時的良苦用心。有些人沒眼力勁,或者沒知識、沒文化,問些不合時宜的話,咱就不計較他了,也不必寫出他的名字讓他難堪。就用“或”代替好了。

孔子認為魯君用“禘祭”名分不符,嚴重違背禮制。看不下去不是儀式、程序對不對,場面夠不夠奢華的問題,而是這件事魯君本就不該做。用禮儀形式破壞禮儀制度,整個事情原本就是嚴重錯誤的。所以有人問他關于禘祭的制度規定時,他故意說我不知道啊。從前兩章的内容來看,孔子不但知道“禘祭”,還很精通。孔子說不知道,是他懶得去說。他也知道說了也白說。就跟冉有不能阻止季氏祭泰山一樣,孔子也無力阻止魯君用禘祭。孔子對魯君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他緊接着又說,如果那些國君們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易如反掌了。也就是說,誰懂得禮的根本,知道尊重禮制的尊卑長幼秩序,誰就可以很輕松地治理國家了。你看,但凡他們懂得一點禮制,也不至于把個好好的魯國治理得這麼爛啊!

祭祀如果不是全身心投入還不如不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像祖先真的在跟前一樣,祭神就要像神真的在跟前一樣虔誠。孔子說:“我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祭祀活動中,那就跟沒有舉行祭祀一樣。”第一個“祭”後面省略了賓語,應該是祖先。第二個“祭”後面明确是祭神。孔子認為不管是祭祀祖先,還是祭祀神靈,都要全身心投入。就像祖先或神靈就在你面前一樣。“吾不與祭,如不祭。”很多專家都翻譯成“如果我不能參與祭祀的話,就跟沒有祭祀一樣。”這句翻譯顯得非常唐突。那就是說孔子認為隻要他沒有參加的祭祀都沒有意義。孔子怎麼可能說出這樣自大的話呢?“與”字面上是參與的意義,這裡應該理解成“深度參與”,也就是孔子每次參與祭祀活動都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全身心投入到祭祀活動中去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失去了祭祀的意義,還不如不要祭祀呢!孔子總結說:不管哪種祭祀,關鍵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對被祭祀者的虔誠,在于不能違背禮制的要求。由此可以證明孔子的祭祀是道德層面的,是服務于推廣禮制的一種儀式。完全沒有宗教祭祀的意義。前面我們提到過“子不言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等孔子對鬼神的态度。本章孔子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的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内心有對被祭祀者的虔誠情感。那些違背禮制,沒有誠心的形式主義祭祀還不如不去做呢。

我們都是王孫賈

王孫賈問道:“大家都說與其巴結奧神,不如奉承竈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樣說不對呀!若是得罪了上天,敬什麼神都沒用。”

《論語》的六号男配角王孫賈上場,王孫賈是衛靈公的大臣。我們找不到更多關于這個人的資料,隻知道是衛國大臣。好吧,這不太影響我們對本章的理解。

先介紹背景,否則,你會讀得莫名其妙。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前後在衛國呆了三次,并且呆了很多年。王孫賈這次跟孔子的對話也不知道是哪次的事情。衛靈公面子上對孔子很好,即使孔子什麼都不幹,衛靈公也給了孔子在魯國從政時六萬擔小米的年薪。孔子一行在衛國生活上還是蠻有保障的。當時衛國的大權實際上被衛靈公寵愛的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聩所把持。兩人的争權奪利也讓衛君很為難。衛靈公為了把我局勢,假裝糊塗,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能被他所利用。

從文字上看,王孫賈問的是拜神的問題,孔子似乎也回答了問題。王孫賈其實并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給孔子暗示。他看到孔子得不到任用,好心勸孔子說:“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奧”: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主神。對這種解釋我沒有查到依據,從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奧”應該是與“竈神”對應的天神神位。在什麼方位并不重要。我們理解成叫做“奧”的天神就可以了。“竈”:主管生火做飯的竈神。這裡是什麼意思呢?王孫賈以“奧神”比作衛靈公,以“竈神”比作衛靈公身邊的南子和蒯聩等實權人物。提醒孔子,别隻顧着跟衛君交好,還是要巴結奉承衛君身邊那些有實權的人員。好讓他們在衛君面前為你美言,否則衛君也沒機會用你。縣官不如現管啊!孔子一身正氣啊!對王孫賈說:你說的不對,一個人如果不按“禮”行事,獲罪于上天,敬什麼神也不管用。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在孔子看來,谄媚“縣官”和巴結“現管”都是不對的,有違禮制的事都會獲罪于天。孔子拒絕了王孫賈的好意,認為我若做了壞事,巴結誰都沒有用,我若不做壞事,誰都不巴結。也就是依禮行事,行得正,坐得端,無愧于心,做一個坦蕩蕩的正人君子。孔子借回答告訴王孫賈,你說的我都懂,隻不過不屑為之。王孫賈跟孔子相互打了個啞謎,誰的名字也沒提,但兩人心照不宣,彼此都懂了對方的意思。

衛靈公雖有用孔子之意,但孔子三進三出衛國也沒得到一次機會。事實說明在衛國當時的形勢下,王孫賈的說法是相當正确的。孔子得罪了“竈神”!說孔子沒聽進王孫賈的勸說也不正确。孔子還是去拜見了南子。《雍也》中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見南子的事情當時很多弟子都覺得這件事有違禮節,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女人,老師為什麼要去見她?正直的子路還直接對老師表達不滿,搞得孔子對天賭咒才下得台來。孔子見南子是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在衛國得到啟用。這不就是去拜見了“竈神”嗎?我不知道一身傲骨,聽命于天的孔聖人決定見南子時的心情得有多矛盾。為了一個當官從政的機會,他不隻是低下了自己高傲的頭顱,甚至都不怕“獲罪于天”了。或許孔子認為這是為了尋找效力于天的機會,老天爺是不會怪罪他的。

中國人一般都知道“竈神”,就是竈君、竈王爺。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就算過年。老話講:“臘八、祭竈,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又講:“二十三糖瓜粘,打發竈王上了天。”竈神是每家都有的,一般供在廚房,竈神是管生火做飯的神,還管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每年臘月二十三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彙報,正月初四回來。人們為了讓竈君替自己多說好話,在二十三這天吃麻糖、粘糖瓜,要用糖把竈王爺的嘴粘住,為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報吉祥”。“奧神”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奧神就是家裡的主神。中國是功利主義的多神民族,需要誰信誰,不需要什麼也不信,有老天爺、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關公、财神、竈王爺、土地公、祖宗牌位、觀音菩薩等等。就是孔夫子後來也坐進了各地的文廟接受大家的祭拜。明朝開始就建立了一整套祭孔的儀式規範,在孔子的誕辰日祭拜孔子。現在好了,大家在各種考試之前去孔廟燒香祭拜,以求得一個好成績。我們的思路一如王孫賈那麼現實,考試拜孔廟,求子拜觀音,求财拜财神,生病拜藥王。我們去寺廟燒香祈拜跟信仰一點關系都沒有,也不管面前是哪尊神仙,統統燒香磕頭求拜。求神仙的各種保佑和五花八門的幫助,好像不求點什麼就虧了那幾塊錢的香火。

我們每個人骨子裡都是實用主義的王孫賈。不僅僅要顧着眼前吃飽飯,還不能忘記了“天神”的存在。

你知道你的“天神”是誰嗎?

道客村曰:

殷商之禮不足征,禘自既灌不欲觀;

治國知禮如反掌,獲罪于天一場空。

【注釋】

(1)杞:周代分封給夏禹的後裔建立的公國。成語“杞人憂天”出處

(2)征:證明。

(3)宋:周代分封給商湯的後裔建立的公國。

(4)文獻:文,指曆史典籍;獻,指賢人。

(5)禘:dì,古代隻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這裡指魯國國君僭越禮制采用禘禮,所以孔子不想看。

(6)灌:本作“祼(guan)”,祼祭,祭祀中的一個程序。一般用童男童女代替受祭者,叫做“屍”。禘禮要向屍獻酒九次,第一次獻酒叫做祼。

(7)吾不欲觀之矣:我不願意看了。

(8)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定。禘之說,意為關于禘祭的規定。

(9)不知也: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于禘祭的規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魯君僭越禮制,孔子又不能說破。

(10)示諸斯:“斯”指後面的“掌”字。

(11)指其掌:表示很容易,易如反掌。

(12)祭:祭祖。

(13)媚:谄媚、巴結、奉承。

(14)奧: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對這種解釋我沒有查到依據,從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奧”應該是與“竈神”對應的天神神位。

(15)竈:竈神。這裡指竈旁管烹饪做飯的神。此處應指短期利益、眼前利益。

(16)獲罪于天: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3.9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得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代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不足和熟悉夏禮、殷禮的人很少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3.10 孔子說:“現在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願意看了。”

3.11有人問孔子關于禘祭的禮儀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啊!知道這種規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好像把它們擺在這裡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着他自己的手掌。

3.12 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像祖先真的在跟前一樣,祭神就要像神真的在跟前一樣虔誠。孔子說:“我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祭祀活動中,那就跟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3.13 王孫賈問道:“大家都說與其巴結奧神,不如奉承竈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這樣說不對呀!若是得罪了上天,敬什麼神都沒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