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是三個層次的認知

什麼是三個層次的認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17:16:41

讀語悟論之三十 好導向與壞導向

陵西子張

什麼是三個層次的認知(讀語悟論之三十)1

孔子被後世尊稱為素王,就是無冕之王的意思。更有人說,天下隻有一家半,其中孔性占一家,皇帝占半家。因為孔家貴為帝師,其地位不可替代。誰家做皇帝,都得拜孔子。而皇帝是輪流做,所以,那個姓氏也不能占全。

《論語》“為政”篇第十九節、第二十節,是孔子教導國君和大臣如何治理國家的論述。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孔子深知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決策,都對整個國家和臣民産生極大的影響。魯哀公也想當個稱職的好國君。他就向孔子咨詢,如何做才能讓民衆悅服。孔子應對說。這裡用的是對曰,因為孔子是回答的國君的垂詢。樹立正确的典範糾正那些錯誤的東西,民衆就誠服。樹立錯誤的典型糾正正确的做法。民衆就不會服從。那麼,什麼是好的典範,什麼又是錯誤的典型呢,這是要用是否合乎禮制去判斷的。孔子的看法,用之于當代,也是有實際意義的。 古代的國家權利,完全操之于國君之手。現代判斷帶有法律和道德評價的權利,在司法機關處理案件時有直接的體現。比如,南京某法院處理的老人跌倒受傷案,對應不應當幫扶意外受傷的老人,敢不敢幫,法律和司法機關如何評判此類行為,在全社會引發了一場大讨論。又如,對正當防衛是持從嚴的條件,或是持從寬的條件,又引發了一場大辯論。這些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處理得好,百姓拍手稱贊,處理失誤,對社會正能量有很大的抑制和抵消。這是國家意志力的體現,是舉枉錯諸直,或是舉直錯諸枉的大事。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論斷和告誡,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什麼是三個層次的認知(讀語悟論之三十)2

魯哀公是站在國君的高度咨詢制定國策的問題。季康子作為魯國的相宰,他咨詢的是如何行政的問題。他想培養魯國的民衆養成對上尊敬忠誠的品格,而且用勸的方式。“勸”與“教”是有區别的兩種方式。“教”是普及性的教育,方式溫和,針對大衆,沒有特指。而“勸”則是在“教?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帶有半強制性的行為。孔子是肯定季康子的想法的。他直接與季康子探讨的是如何才能實現敬忠的目标。他說;欲讓下對上敬,上級首先自己要莊重。欲提倡對國君忠誠,先要提倡在家子女對父母孝,父母對子女慈。而且還要樹立道德模範。教大家去學習,如果教育以後,有的人仍然不敬不忠。再采取”勸“的方法,去實行勸化。

從以上的子曰論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治理國家的全才高人,他能站在立法的高度指導國君如何以善政禦國。也能從具體的行政手段上如何推行教化治國。

可惜,他郁郁不得志,他的治國理念沒有在魯國得到推行。

什麼是三個層次的認知(讀語悟論之三十)3

2022、6、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