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八旗制度,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即便是在滿洲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别,處處體現了等級制度的森嚴。
上三旗是鑲黃、正黃、正白,下五旗是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我們都知道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别。這一章節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上三旗下五旗的由來努爾哈赤晚年,沿用過去的遺制,将八旗作為家族的私産,在親近子侄中分配。領旗的旗主(和碩貝勒)享有在經濟、政治上均等的特權。皇太極繼位後,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在八旗增設管旗大臣,由大臣牽制八旗諸王。
此後,皇太極又陸續削奪阿敏、莽古爾泰兩大旗主,直接統轄正黃、鑲黃、正藍旗,此為“舊”的上三旗(這個時候其實還沒有上三旗的說法),但其餘各旗仍分别由和碩親王執掌。
順治元年,多爾衮以旗主身份攝政,實際秉持最高統治權。多爾衮與阿濟格、多铎是同母兄弟,原領有實力雄厚的兩白旗。順治五年,豪格被多爾衮治罪,乘機将隸屬皇太極一家的正藍旗奪為己有。多爾衮兄弟實領兩白一藍三旗,威權自專,對順治帝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順治七年,多爾衮病死,順治親政,随即對多爾衮實行大清算。通過一系列的努力,順治帝鞏固了皇權,他在原有兩黃旗的基礎上,又将多爾衮的正白旗劃歸己有,成為了“新”的上三旗。此後一直到清末,正黃、鑲黃、正白始終都是皇帝親領的上三旗。
上三旗的地位自順治朝形成後,那麼其他的五旗自然也就成了下五旗。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地位也逐步體現出來。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别
上三旗是皇帝親領,下五旗是由宗室王公分領,其地位自然不同。雖然從整體上來看,上三旗和下五旗并沒有太大的差距,但在很多方面也是有所體現的。
一是政治地位
上三旗由于是皇帝親領,地位高貴,人多勢衆,構成了八旗的核心,也形成了正身旗人社會地位事實上的差别。首先從選官的角度而言,上三旗旗人享有優先權,同是候補,上三旗比下五旗旗人更容易獲得實缺。
自順治以後,對滿洲八旗的分工也較為明确。上三旗守衛皇城,皇帝從中挑選侍衛。雖然清代的侍衛并非全部出自上三旗,但以數量而言,上三旗占有絕對優勢。
清代武職正一品的隻有銮儀衛大臣和領侍衛内大臣(乾隆還有伊犁将軍等),其中領侍衛内大臣就是上三旗的專缺,皇帝從上三旗中各挑選二人,共六人擔任領侍衛内大臣,負責管理大内侍衛,保衛皇宮安全。
此外,清代的八旗又分京旗和駐防八旗,人數大約都為10萬人左右。京旗基本上是由上三旗組成,外加少數的下五旗。而下五旗基本被派往全國各省駐防,顯然,在皇帝眼中上三旗才是最信得過的親軍禁衛,其政治待遇很高。
清代尤其重視“旗籍”,旗籍就是指隸屬哪個旗。上三旗旗人因為主子是皇帝,更容易得到晉升的機會。同時,皇帝為了表示對某一個大臣的恩寵,也經常利用“擡旗”的手段加以籠絡。比如,乾隆就将和珅從正紅旗擡為鑲黃旗,以表示對他的恩寵。事實上,擡旗也是下五旗和蒙古、漢軍旗人最為看重的一個榮譽。
二是經濟待遇
清入關後有幾次大規模的圈地,上三旗不管從圈地規模還是質量上都大大超過下五旗。而且在順治初期,朝廷在分配八旗房屋、田産、家奴的時候,也更傾向于上三旗,所得比下五旗更多。
乾隆以後,八旗人丁繁衍開始出現了生計問題。朝廷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維持八旗生計,幾次撥銀資助八旗,當然這些八旗子弟中更多的都是下五旗旗人,上三旗出現生計困難的并不多。即便有困難,也會優先獲得朝廷的資源,畢竟他們是皇帝的家奴,享有絕對的優先權。
上三旗旗人在任職方面,更容易獲得肥缺。比如京城中最肥的内務府衙門以及各省的稅關、鹽政、海關、河道等衙門,上三旗旗人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這些崗位,隻要放上一任,就會幾輩子吃穿不愁了。
康熙以後,下五旗的地位和上三旗逐步拉大。康熙親政以後,陸續分封諸兄弟子侄為下五旗王公,與原有本旗王公共同管轄各旗人丁,于是一旗有王公數人,不再存在一個旗主專擅的局面。
康熙以後凡是分封的皇子,一般都有五至六個牛錄的人丁。這就形成了一個旗有數個主子的情況,作為一般的旗人,其隸屬關系就比較複雜了,受到的制約也更多,不像上三旗那樣隻認皇帝一人。
當然,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區别不僅僅是上面所說的這些,還有很多細節上的差别,但總體而言,最能體現就是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差距,這也說明随着皇權越集中,旗籍地位的差别也越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