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看動畫更注重特效場面,現在更看重情感表達,特别是經曆過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對親情和家庭關系更加重視,這也是創作《濟公之降龍降世》的出發點。影片以誇張化的手法表現了少年李修緣和家人之間的互動和矛盾,希望能夠借助這層關系,打動更多年齡層的觀衆,與大家産生情感勾連。”
——《濟公之降龍降世》制片人劉志江
心念所緻,砥砺前行。
2015年暑期,一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以近10億的票房,颠覆了大衆對國産動畫電影的印象,它讓人們看到了國漫的發展前景,開啟了國漫電影的崛起之路。作為促成這一票房奇迹的幕後推手,影片的制片人劉志江在這之後,決定持續深耕國漫電影領域。
時隔六年,他帶着投資并自制自導的全新國漫電影《濟公之降龍降世》(以下簡稱:《濟公》)歸來。影片已于7月16日公映,講述了由降龍羅漢轉世的少年李修緣在曆經人間的苦難後,再次悟道重獲金身,天降大任肩負起拯救蒼生使命的故事。
與《大聖歸來》一樣,《濟公》同樣擇選自中國的傳統故事。對此,劉志江坦言,他想借傳統IP的影響力,去打造中國人自己的英雄系列。
日前,烹小鮮(pengxx01)對劉志江及影片的編劇張挺進行了專訪,兩個人分享了《濟公》的幕後創作故事,以及對國漫産業的觀察與期許。
制片人&導演 劉志江
編劇 張挺
《濟公》的創作初衷,與劉志江的故鄉情息息相關。他的老家在浙江東陽,同省天台縣的國清寺,那裡的國清寺是濟公的出家地。所以劉志江一直有個想法:将濟公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并且緣于這部影片,他帶領團隊在天台縣考察了一個月左右,采風勘景,搜集素材。
然而,關于《濟公》的影視作品過往非常多,新作品若想獲得熱度和影響力,必須在内容和形式上創新。加之團隊有了制作《大聖歸來》的經驗,劉志江決定拍攝動畫版的《濟公》,并且将主角的形象定為少年。
這樣一方面填補了同類故事的空白語境,講述了濟公成長的經曆;另一方面,濟公在人間遊曆的傳說,創作範圍廣大,容易引發觀衆共鳴。
随後,圍繞着主線叙事結構,張挺進一步豐富了濟公的經曆和人物關系。第一,他給予了少年濟公“好心辦壞事”“不斷被誤解”的設定,增加了故事的戲劇矛盾;第二,按照普通人的生長環境,為其設置了父母、師長和小夥伴等身邊角色,使之人物關系更有看點。
這其中,影片着重刻畫了父子情,通過“父替子行”的橋段,突顯出父愛的偉大。同時渲染出好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重要性——先有小愛,才有大愛。從為娘治病到拯救蒼生,濟公的責任與任務愈來愈大。
核心框架搭建而成之後,影片正式進入劇本的創作階段,這為張挺帶來了新挑戰。畢竟,真人影視作品和動畫的劇作方式存在巨大差異。在其看來,動畫片是要在一個度裡進行誇張,編劇的想象力不能設限,如果讓後期人員完全按照劇本創作,這樣動畫片獨有的想象力就會被削弱。
他以經典的《貓和老鼠》舉例:“比如說一個追、一個跑,這是常用的場面。《貓和老鼠》裡3/4都是這樣的情節。這明顯不能用傳統的劇作手法去寫。《濟公》也一樣,為了滿足動畫特有的趣味性,很多搞笑情節都是編劇細心打磨出來的。如果編劇的想象力無法騰飛,那麼觀衆看不到一個充滿新奇的世界,那就缺失了動畫的魅力。”
近些年,國漫電影有個明顯的現象,即注重IP開發。體現于故事情節,神話傳說類的公共IP是最大的素材寶庫。無論是《濟公》還是《大聖歸來》,亦或是其他頭部作品,均取材于此,隻是在改編上,會融入當下的主流價值觀以及符合現代人思維的人物屬性。由此,如何在保持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進行IP創新,是現今國漫電影最大的創作障礙。
關于這點,劉志江表示:“從傳統文化中把當代價值提煉出來,這是最難的。否則寫出來的人物就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不接地氣,與普通人無關聯感,觀衆很難與之共鳴。所以電影《濟公》側重描繪他在人間成長的時光,着重筆墨渲染親情線,這種更生活化的情節與矛盾關照現實,容易加強觀衆的認同感。”
當然,過渡依賴傳統IP也會産生一個問題,這會間接促使創作者對原創故事缺乏熱情,導緻市場内容高度同質化,對行業的長遠發展存在一定弊端。
體現于IP衍生,國漫電影是更适合做IP開發的内容。由于國漫形象鮮明可愛,較之真人電影,标簽感更明顯。因此,聯名産品、同名漫畫、玩偶手辦等IP衍生品更有市場。不過,對比海外的同類産業鍊,國内的相關領域還處在起步階段。若想進一步提升,還需要作品數量、質量、創作能力和制造工業的同步前進。
就此,張挺認為,基于行業創作者的深耕與探索,國漫電影在近些年大幅踏步,技術持續進步,制作越發精良。但是盡管這樣,産業還是需要加快發展。僅拿作品數量來說,一年三到四部大體量的作品,對少兒市場來說都不夠,更不要說成年觀衆市場。
另外,人才緊缺也是一個大問題。在張挺看來,因為動漫創作是一個長期過程,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會在期間跳槽,這不利于一部作品的完整性。而且很多國漫電影的劇本都是技術人才在創作,缺少專業的國漫編劇。動畫内容的假定性很大,需要專業培養。
劉志江也表示,一部國漫電影從立項到公映,需要幾年的時間,這對人才的穩定性确實有高需求,但是短時間内,難以解決此問題。
由此看來,國漫産業仍需加大人才動能的補給,才能更有效地完善和提升作品優質量産的标準化水平,與其他行業聯動,形成“國漫 ”産業鍊,為IP創造更多的衍生價值。
由《大聖歸來》到《濟公》,六年間,國漫電影産業無疑在穩步前行。于市場端,票房呈級數飛增,而于制作端,視聽呈現愈發精良。隻是在最核心的故事端,創作者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從《濟公》的票房表現和主創的采訪看,盡管針對合家歡型的家庭向觀衆是一類選擇,但是可能深耕垂類觀衆的效果會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