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5:23:34

01.劉備:我兒子也是你兒子

提到諸葛亮和劉阿鬥,大家都不陌生。畢竟,“白帝托孤“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阿鬥是劉備四十七歲才得來的兒子,這時才十七歲,還是個半大孩子,他當然要為兒子謀劃好後路,找一個值得托付的顧命大臣。于是,劉備将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阿鬥托付給了諸葛亮。《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囑托兒子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一句話就奠定了劉備去世之後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在朝廷中的地位——小皇帝的“相父“。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叫相父還是)1

縱觀曆史,“皇帝的”幹爹“可不好當,“相父“”仲父“可以說是一個”高危“職業。在此之前最有名的就是呂不韋,雄才大略的嬴政是絕對不能容忍大權旁落的,他豈能容忍一個姓呂的仲父站在他背後指手畫腳,最終,作為商人父親或仲父,鬥不過手段狠毒的政治家嬴政,于是乎,這位傑出的商人,嬴政的姓呂的仲父被活活毒死了。

當然,諸葛亮絕不是呂不韋這種狼子野心之輩,阿鬥距離秦始皇這樣殺伐果決、獨斷專行的千古一帝也差着十萬八千裡,但這份工作還是存在一定的危險——幹得好未必能青史流芳,但做不好一定是千古罵名。直到現在,阿鬥與諸葛亮的關系還在争論不休,正史論者堅信葛相忠心無二,陰謀論者堅稱“葛賊”一手遮天。

所幸阿鬥并不是個不識好歹的叛逆少年。畢竟,人可以沒能力,那叫“庸“,也可以叛逆,那叫“勇”,但不可以既沒能力又叛逆,那叫作死。

諸葛亮曾經評價劉禅“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備臨死的時候曾經對劉禅很滿意:“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諸葛亮不是阿谀奉承的大臣,劉備也不是徒好虛名的君主,他們不會把一個頑劣的混賬說成好孩子。事實上,就像史書所評價的那樣,阿鬥的品行就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他就像一塊白絲,染料是什麼顔色,他就是什麼顔色,想必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才會在《出師表》裡殷殷切切地叮囑他:“親賢臣,遠小人。”

諸葛亮的功績我們自不必提,而阿鬥對諸葛亮的态度,雖然有争議,但從曆史記載上看,至少在諸葛亮生前身後,阿鬥都沒有對他的相父表露出半分的不滿和怨念,甚至積極維護相父的名聲。他這輩一輩一共殺過兩個大臣,一個冒犯了阿鬥本人,造謠阿鬥和自己妻子有染;另一個則是冒犯了諸葛亮。

在諸葛亮死後。李邈認為小皇帝對諸葛亮懷恨已久,現在終于擺脫了顧命大臣的鉗制,正是歡天喜地的時候,如果自己這時候上去錦上添花,把諸葛亮批判一番,豈不是正撓到皇帝癢處?于是這位仁兄自信滿滿地去上書:“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今亮殒殁,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豈不知這一腳踩到了阿鬥的雷點上,阿鬥非常生氣,毫不猶豫地将人投進了牢獄,然後處死了他。

所以,如果給阿鬥看一看網上鋪天蓋地的陰謀論,他大概可以自信地說:“純屬造謠。上一個說我對相父有怨言的,已經被我砍了。“

02.阿鬥:你兒子也是我兒子

前面說到,劉備是四十七歲才有了阿鬥,巧的是,諸葛亮也是四十七歲時才有了親生的兒子,那就是後來在季漢滅亡之際戰死沙場的諸葛瞻。

諸葛亮絕對是個好相父。劉備曾經對阿鬥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韬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諸葛亮親手抄寫了《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韬》給阿鬥,但是沒有送出去就遺失了,囑咐兒子可以親自去找丞相請教。這段話裡提到的幾本書都是有關治國理政用兵的典籍,由此可見,諸葛亮肩負着培養教育太子的工作,某種程度上确實算是阿鬥的半個爹,并且,從諸葛亮傳授的這些内容來看,那些認為諸葛亮是故意把阿鬥養成一個廢物的陰謀論也不攻自破了。

但是對于自己的兒子,諸葛亮可能并沒有特别上心,或者說,他的兒子出生得太晚了。那時候的諸葛亮,一方面事必躬親,大小事務都需要他經手處理,“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一方面又為了北伐、為了複興漢室殚精竭慮。内政外交已經耗費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以至于被老對手司馬懿評價為“食少事煩,安能久矣”,哪裡有時間親自去教導兒子。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叫相父還是)2

後人整理的《諸葛亮集》中,談到治國、理政、用兵、修身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是提及自己兒子的部分很少。一個是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他寫信給哥哥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隻是怕他過早成熟,将來成不了大器”。一個八歲的孩子因為表現得太過聰明而被老父親憂心忡忡地認為難成大器,放在現在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見,他對待自己的兒子沒有半分老來得子的寵溺,相反,他非常地嚴厲。

另一個流傳千古的《誡子書》,也是寫于建興十二年的北伐途中,短短的八十六個字,字字珠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甯靜緻遠,飽含着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和無限期望。

同樣是在這一年,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而這時候,諸葛瞻隻有八歲。此時諸葛亮家中,内無餘帛,外無赢财,家産隻是成都的“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與曆朝曆代的丞相相比,實在是有些”寒酸“。可以說,除了一封《誡子書》,他沒有留給兒子任何東西。

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嗎?

其實這話也不對。

做臣子、做相父、做人做到諸葛亮的境界,他所能留給後代的東西已經不足以用物質财富來衡量,《誡子書》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而除此之外,更有無形的餘澤。

一是蜀地百姓自發的認可和愛戴。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那諸葛亮的兒子必然也會成長為一個好的丞相,所以,在蜀漢人士懷念諸葛亮的移情作用之下,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大家都很看好諸葛瞻。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盡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于是年紀輕輕的諸葛瞻無形之中就有了美名的加持。

二是皇帝全然的信任。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的阿鬥,面對着相父留下的隻有八歲的兒子,會不會油然而生出一種父愛,一種自己應該替相父把他教養成人的責任感,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們從諸葛瞻的履曆裡,能夠看出阿鬥對于諸葛瞻毋庸置疑的偏愛。

延熙六年(243年),諸葛瞻十七歲,早已繼承了父親武鄉侯的爵位。這時他剛剛成年,阿鬥就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随後,又授予了他騎都尉的官職。此後,二十歲不到的諸葛瞻開了挂一樣,仕途一帆風順,稱得上是平步青雲:他很快被封為羽林中郎将,接着便擔任射聲校尉、侍中。到了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諸葛瞻累遷至尚書仆射,加官軍師将軍——需要說明的是,此前漢朝沒有這個官職,這個官職是當年劉備入川後為諸葛亮設立的。諸葛亮當上軍師将軍時是三十三歲,諸葛瞻做到軍師将軍時,也是三十三歲。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叫相父還是)3

盡管史實證明,諸葛瞻無論如何都比不了他的父親,但在當時季漢人民,無疑是将諸葛瞻視為“諸葛亮2.0“版本。蜀中百姓愛戴他,皇帝信任偏愛他,朝中大臣感念着諸葛亮的恩德,對他滿懷期盼,所以,當阿鬥決定将女兒嫁給他時,沒有一個人反對,試問,誰不想梅開二度,誰不想複刻一段劉氏皇帝與諸葛丞相魚水相得的神話?

這件事裡唯一感到困擾的,或許就是已經作古的諸葛亮了吧。由于皇室與諸葛家的聯姻,原本與阿鬥平輩的諸葛瞻變成了阿鬥的半個兒子,而阿鬥則從諸葛亮的兒子輩變成了親家公。

他從此就直接比劉關張兄弟矮了一輩——不僅僅是因為劉關張與兄弟相稱,更因為血緣上不可否認的姻緣:阿鬥的兩任皇後,都是張飛的女兒,阿鬥的另一個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孫子。

總而言之,由于這樣一場出乎意料的又順理成章的聯姻,諸葛亮或成最大“輸家”……

如果真有九泉之下相會,那該是多麼親切又詭異的場景:

張飛對諸葛亮說,我的女兒是你兒子的嶽母。

關羽對諸葛亮說,我的孫子是你兒子的連襟。

劉備摸着大耳垂,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諸葛亮看着阿鬥,長歎一聲:“親家啊,我出山那一年你才剛出生,還是個要你趙雲叔叔抱在懷裡的奶娃娃……”

03.諸葛亮是個好相父,諸葛瞻是個好女婿

早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諸葛亮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兒子将來難成大器,在當時,恐怕沒有人會把這句話當真。但事實再一次證明了諸葛亮看人的老辣:盡管諸葛瞻的仕途一路開挂,盡管有着人人稱贊的好名聲,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沒有多少難得出手的政績。

阿鬥當政的後期寵信宦官黃皓,搞得民不聊生。而此時的諸葛瞻與輔國大将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台政務,統領國事,曆史上并沒有留下他與黃皓相鬥争的記錄。經曆了漢末之亂的劉備與諸葛亮,生平最恨之事就是宦官弄權,而他們的子世代,一個寵信宦官重蹈覆轍,一個坐視宦官弄權,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季漢1.0們共同的信仰,為此,劉關張征戰沙場一生,而諸葛亮累死在了北伐途中,可惜的是,諸葛瞻并未能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北伐。誠然,這不能完全歸咎于諸葛瞻,因為,一方面,彼時季漢和曹魏實力已經相差懸殊,而季漢後期的國力已經不允許大規模的北伐,另一方面,姜維連年北伐,但結果卻不如人意。但無論如何,曆史上沒有留下諸葛瞻主張北伐、繼承父輩們遺志的言論,甚至,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北伐敗回之後,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緻使國内疲弊,于是上表給阿鬥,并削奪了姜維的兵權。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轉眼就到了景耀六年(263年)的冬天。這一年,魏國征西将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整個季漢危如累卵。在這種危急關頭,阿鬥再一次表現出了對諸葛瞻的信任,或者說,是對“諸葛”這個姓氏的信任乃至于迷信,他将最後底牌——禦林軍給了諸葛瞻,希望他的女婿能像他的相父一樣,再現以少勝多、絕地翻盤的奇迹。

但諸葛瞻終究不是諸葛亮。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飛的孫子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軍隊前往抵抗。但是他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又沒有采納黃崇搶占險要地形的意見,在綿竹迎戰鄧艾時放棄有利地勢,非要與鄧艾正面交鋒。最終被長驅直入的鄧艾一戰擊垮,導緻蜀漢最後的有生力量盡數身死。

綿竹一戰裡,諸葛瞻戰死。這位被寄予厚望的、學問謀略都遠不如父親的“諸葛亮2.0“,唯一與父親不相上下的就是忠烈的氣節,他的兒子、阿鬥的外孫諸葛尚同樣殉國。

當時兵力相差懸殊,再戰下去也是必死之局。而鄧艾給出了足夠誘人的條件,要封諸葛瞻為“琅琊王“。但是,作為阿鬥女婿,沒有辜負嶽父的信任和偏愛,作為諸葛亮兒子,他也沒有辜負父親留給他的美好名聲,他斷然拒絕了招降,也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奮而出擊,直到寡不敵衆戰死在沙場。

諸葛亮和阿鬥哪個好(叫相父還是)4

綿竹之戰後,鄧艾趁勢兵臨成都。當時季漢的軍事力量主要在劍閣,由姜維率領,成都地區軍事力量薄弱。當蜀漢君臣聞魏軍到來時,宮中上下亂作一團,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老陳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劉禅最終接受了谯周的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季漢正式滅亡。

當阿鬥出城投降時,心裡在想什麼,是在惋惜女婿一家都戰死沙場,還是在愧疚自己沒能守住漢室的基業,我們已經不得而知。畢竟,阿鬥投降之後留下的,就隻有“樂不思蜀“這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典故。

而季漢的曆史,已經戛然而止。

作者:趙則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