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綠色十年巢清塵

綠色十年巢清塵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21:43:49

“42℃排不上全國高溫前十”——8月中旬網絡上的熱搜,成為今夏高溫強度的一個側面寫照。高溫帶來的缺電、幹旱、火災等次生災害,讓人們更切身感受到氣候變化的風險。

全球各國都在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努力,我國更是在過去十年間以實際行動穩定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開展國内氣候行動、實現低碳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提供了借鑒。”曾親曆《巴黎協定》談判的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對新京報貝殼财經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更彰顯了我國願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新貢獻的明确态度。

在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上,大會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應該說中國正用實在的行動來兌現實在的承諾。”巢清塵稱。

根據氣候變化預估,至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地表溫度都将繼續上升。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巢清塵認為,途徑主要是兩類,即減緩和适應氣候變化。她同時強調,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無論采取哪種措施,全球各國合作都是重要途徑。

綠色十年巢清塵(綠色十年巢清塵)1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受訪者供圖

十年來,中國以實際行動穩定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新京報貝殼财經: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哪些貢獻?

巢清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在開展國内氣候行動、實現低碳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和成效,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了雙碳目标,這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國内各部門在編制“十四五”規劃目标和計劃時均以“雙碳”目标為指引,各級政府也把“雙碳”目标作為制定地方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指引。

二是低碳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至2021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5%的經濟增長,累計節能約14億噸标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37億噸,煤炭消費的比重從2014年65.8%下降到了2021年的56%,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6.6%,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提前3年完成了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标。

三是大力開展氣候變化适應行動,制定了《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适應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統籌謀劃部署,提出了到2035年适應氣候變化的目标。

四是建立了全國碳市場,把碳市場作為推進實施“雙碳”目标的重要市場手段。

五是氣候投融資領域取得積極進展,發布促進氣候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通過金融手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行動的落地和實施。

以上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和成效表明中國已經走上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以實際行動穩定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為巴黎協定的全面有效實施奠定了制度和規則基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和成效也為發展中國家低碳轉型提供了借鑒,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了表率。

新京報貝殼财經:這十年間的一個裡程碑事件是2015年《巴黎協定》的簽署,提出本世紀内将全球變暖控制在較前工業化時期2範圍内。您可否結合自身經曆談一談《巴黎協定》簽署、實施等一系列過程,有沒有難忘的故事可以分享?

巢清塵:2015年,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在法國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關于《巴黎協定》的談判。為促成這次大會取得成功,中國在會前、會中、會後都做了大量工作,發表了中美、中歐、中法等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為《巴黎協定》的通過、生效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一件事情至今我還很有印象,巴黎大會即将收官之際,歐盟突然宣布與79個國家在内的非洲、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國家集團達成一項“雄心勃勃并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随後,美國也宣布加入,由此該集團被稱為“雄心聯盟”,但中國、印度等國不在該“聯盟”中。當時光明日報采訪我關于對這個聯盟的看法,我明确表示“政治作秀大于實際意義”。現在再看這件事驗證了我的感覺,這個聯盟自巴黎大會之後并無實質性活動。聯盟提出的關于“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雖然最後在《巴黎協定》中給予了體現,但從目前各國提出的承諾看是難以實現的。“雄心”不能隻是“空談”,而要實實在在踐行。

還有一件事情是大家事先都沒有想到的,2020年9月主席宣布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随後我國又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曆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需要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表明了中國全力推進新發展理念的堅定意志,彰顯了中國願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新貢獻的明确态度。

在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上,大會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應該說中國正用實在的行動來兌現實在的承諾。

在全球變暖情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和強度還會增加

新京報貝殼财經: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09,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所産生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導緻全球氣候升溫,近年公衆切身感受到的高溫、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您如何看待全球及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形勢?有哪些影響與危害?

巢清塵:近百年來我國的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複合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高溫、幹旱與暴雨洪澇并存。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長期、深層次上生存與發展的挑戰,各國也都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轉型而努力。

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地球自然生态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在水資源、生态系統、糧食生産和人類健康等領域都已有體現,預計在未來全球變暖的情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次和強度還将進一步增加,對自然生态系統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更大風險。

例如,在未來全球溫升2℃情景下,科學家預測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而在全球溫升1.5℃時,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将減少到70%-90%;在全球溫升2℃的情景下,北極夏天完全無冰的情況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而在全球溫升1.5℃時這一風險将降低到每百年一次。

新京報貝殼财經:您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根據氣候模型預估,氣候系統變暖至少會持續到2040年,我們該如何應對?

巢清塵:根據氣候變化預估,至少到本世紀中期,全球地表溫度都将繼續上升。實際上這還是最為樂觀并且幾乎難以實現的一種情形,況且氣候系統的一些慢過程,如海洋、冰凍圈的變化甚至會持續數百年。

那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呢?途徑主要是兩類,即減緩和适應。減緩是指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和手段,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增加碳彙。增加碳彙的途徑主要有植樹造林和采用固碳技術。從各國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可以實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也可以應用經濟手段,包括征收碳稅,實施碳排放交易等。

适應是自然或人類系統在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刺激下做出的一種調整反應,這種調整能夠使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得到減緩或能夠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适應氣候變化有多種方式,包括制度措施、技術措施、工程措施等。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因此,無論哪種措施,全球各國合作是重要途徑。

氣候中心不隻是提醒“陰晴冷暖”,同時用數據和技術服務能源轉型

新京報貝殼财經:應對氣候變化,能源低碳轉型是重要方面。但人們賴以生存的氣候資源正在發生變化,風能、太陽能的分布和開發受自然條件影響,間歇性和波動性會影響電網穩定性,今年水電大省四川發生限電就是一個例子。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會采取哪些舉措為我國能源轉型發揮積極支撐作用?

巢清塵:“雙碳”目标下,低碳能源轉型使得清潔能源的生産、傳輸、調度、運行等對天氣氣候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頻發、強發、并發的态勢,對能源供給、需求等諸多環節都将帶來重大風險。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了風能、太陽能精細化評估,摸清了我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家底,建立了國家級精細化風能、太陽能水電能資源圖譜,并開展了氣候資源的滾動評估,加強不同時效氣候資源監測的精度和密度。

研究表明,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的時空互補性可以減小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提升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電網友好性,增強并網調峰調度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

另外,國家氣候中心構建了中國長時間序列高時空分辨率風能、太陽能資源數據庫和新能源大數據平台,為國家能源轉型提供科學數據支撐。我們還研發了極端“無風無光”事件的識别技術,刻畫了我國低效風光資源的時空變化特征。這些舉措和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成果,都将為我國能源轉型發揮積極支撐作用。

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氣象觀測系統,持續增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監測預警能力

新京報貝殼财經:今年6月,我國發布《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2035年,氣候适應型社會基本建成。什麼是氣候适應型社會,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

巢清塵:氣候适應型社會指的是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仍具有較強适應能力的社會。建設氣候适應型社會需要各級政府,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公衆,全社會的重視和廣泛參與,共同應對,從數據、技術、設備和人才等多方面進行儲備。

從氣象部門的角度主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包括從大氣觀測轉向地球系統觀測,發展以衛星為主“地空天”協同觀測,覆蓋範圍從國内關鍵區—全國全覆蓋—國際關鍵區,提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觀測;二是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三是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包括提升定量化評估的技術水平和基礎能力,加強敏感領域和重點區域的評估工作;四是強化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包括平時減災,災前準備,災時應變和災後恢複;五是通過上述工作不斷減少氣候變化的預估、影響和風險評估的不确定性,使适應措施精準到位,助力氣候适應型社會的構建。

此外,從協調和推進适應型社會建設的角度,可以考慮:一是加強适應氣候變化科學的頂層設計和長期統籌規劃;二是推進系統性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和适應評估工作;三是開發不同層級和部門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适應的智能平台;四是将氣候風險管理融入各行各業及地方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

新京報貝殼财經:《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還提出,2035年,氣候變化監測預警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的氣候變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成果如何,下一步如何提高相關業務能力水平?

巢清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氣象觀測系統,氣候系統觀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地面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9.6%;建設國家氣候觀象台25個,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中的13個,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業務化運行,并布局國家級溫室氣體觀測站43個;7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服務全球124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監測由大氣圈向水圈、冰凍圈和生物圈等地區系統圈層拓展,由氣溫、降水、濕度等大氣物理狀态變量向水汽通量、溫室氣體通量等過程變量延伸。

《國家适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前置的重要性,氣象等有關部門應持續增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并重點強化幾方面業務科研工作。

一是提高氣候系統多圈層基本氣候變量的綜合觀測能力,在氣候承載力脆弱區繼續強化國家氣候觀象台建設,補充完善氣候系統關鍵要素觀測;增強我國對極地和高山區冰凍圈觀測能力;建設綜合立體氣候和生态氣象觀測網等。

二是加強氣候變化數據庫建設,推進氣候變化大數據産品研制和信息共享,強化數據應用評估和服務水平,實現對不同區域的氣候變化事實分析等。

三是發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建立中國區域精細化網格小時-天-月-季-年-年代際無縫隙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建設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平台,提升精準預報預測水平,強化預警信息發布和風險防範等。

四是建立氣候變化和重大氣象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技術方法,開展面向農業與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态環境和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的災害風險定量化、動态化評估,研發重大工程與基礎設施極端事件影響監測和風險預警技術,系統提升全社會的氣候韌性水平。

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大趨勢不可逆轉

新京報貝殼财經:受疫情、能源危機等影響,有的國家暫時困難放棄轉型努力,甚至有一些發達國家氣候政策回擺。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怎樣堅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定力?

巢清塵:近年來,受疫情、能源危機等各種因素影響,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形勢和一些國家的内政外交政策出現了諸多變化,多邊主義面臨着一系列挑戰。但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始終沿着全面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的方向持續向前推進,彰顯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堅持了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采取切實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展現了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風範。中國不僅積極參與了與氣候問題相關的國際治理進程,在《公約》的談判中體現建設性姿态,同時也積極派員參與《公約》外的各項國際進程,積極開展國際氣候治理合作,充分發揮大國影響力,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協調,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取得積極進展。

另外,中國還積極幫助其他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應對能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開展氣候變化合作支持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使中國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者、貢獻者的作用更加突出。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 程維妙

編輯 陳莉 校對 陳荻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