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割席是因為道不同

割席是因為道不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1:04:58

說起朋友鬧掰了,評書中有一句話常用的話叫做“割袍斷義,劃地絕交”。一千八百年前的管甯用了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将他和華歆共同讀書坐的席子用刀子從中間割開,于是從此就有了管甯割席的故事,以示道不同,不相為謀。

割席是因為道不同(割席是因為道不同)1

管甯主動用刀子将二人所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

管甯與華歆實則是殊途同歸

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無論是管甯還是華歆,抑或是所有的讀書人莫不如此。都說盜亦有道,讀書人的道似乎更高尚一些,但是如何達到光輝的頂點,卻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讀書人清高,但總要面對現實,于是管甯和華歆各有各的道。

曆史上管甯和華歆關系應該很不錯,否則就不會朝夕相處,隻不過管甯似乎屬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那種,華歆則不然,他似乎更喜歡笃行修齊治平,琢磨如何将讀書與出世緊密結合起來。人所共知的便是那則管甯割席的故事,其中還套着一個小故事。

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miǎn)過門者,甯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由此足見,管甯做事心無旁骛,心不随境轉,管他是片金還是瓦石;華歆則不然,他見到事物首先要分析,當留則留,當棄則棄。當見到高車大馬的軒冕路過時,華歆似乎更表現出劉邦于項羽的風範。什麼風範呢?一是形諸于色,像項羽那樣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另一種就是如同劉邦那樣面呈豔羨之色“大丈夫當如是也”。 管甯恪守以逸待勞的黃老之道,華歆則笃行陰陽合一之道,不以此廢彼。

割席是因為道不同(割席是因為道不同)2

管甯更喜歡绛帳弦歌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化方式

管甯避居遼東,對黃老之道,一以貫之。他就是一面旗幟,雖然是避難,依然是衆人眼中的明燈、航标和榜樣。很多避難的人看到管甯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漸以成聚”,逐步成了聚落。這個時候有幾件看起來非常普通的小事兒,讓管甯逐漸“高大上”。

鄰家有頭牛跑到田裡把莊稼糟蹋了一通,這對于視莊稼為性命的百姓來說那是要命的事。按照一般人早就拿起棍子将牛打一通,或者跑到牛主人家大罵一通。管甯則不然,他把牛牽到陰涼處好生飼養,牛主人見到此景,内心生起大慚愧,就如同犯罪一樣。這正是管甯所盼望的,讓人們從内心中有所覺悟有所改惡遷善。

管甯所居住的地方有一口井,很多人都用來汲水,因此經常出現吵鬧打鬥的事情。管甯是如何處理這件事兒的呢?他購置了很多打水的器具,放到井旁邊,這樣就方便人們更高效率地打水。于是人們互相自責,互相謙讓,旬月之後,人們次第聚集在一起,成為村落。

管甯于是因勢利導,開始為人們講詩書,讓人們知道禮讓,這種風氣普及遼東,“民化其德”。 管甯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看到有窮困潦倒的,雖然家裡窘迫,也盡可能拿出一些東西來贍養他們。管甯教化衆生,因材施教,見了兒子,就和他讨論“孝”的話題;見了弟弟,就和他探讨有關“悌”的話題。

割席是因為道不同(割席是因為道不同)3

管甯似乎是真正實踐了諸葛亮所說的“不求聞達于諸侯”。管甯甘于淡泊,但是朝廷從來都沒有忘記過他,從曹操到孫子魏明帝曹睿都多次征辟,管甯總是堅辭不就。那位被管甯分道揚镳的華歆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管甯,甚至将太尉一職禮讓給管甯,都不能令管甯心動。管甯避亂世而久居遼東,喜歡戴白帽子以示清高高潔如滄浪之水。杜甫曾經稱贊“扁舟不獨如張翰,白帽還應似管甯”;文天祥一句“或為遼東帽, 清操勵冰雪'讓《正氣歌》永存人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