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刷朋友圈,生怕錯過朋友、親戚、同事、老闆的人生精彩片段,然後像審閱一樣,逐個點贊。
吃飯的時候,打開抖音,看看熱榜,看看推薦,看看自己關注的人有沒有更新,更新了趕緊點贊。
好不容易上了地鐵,有那麼一會可以看看内容多的,看完了,趕緊點贊。
上班忙,沒空刷手機,下班了回家,一看朋友圈裡又更新了,而且今天的運動排行榜出來了,趕緊點贊。
打開軟件,你會發現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是5-6個小時。出去正常的工作溝通,很多的時間都是閱讀、看視頻、消遣,你手指最多的動作就是滑上滑下,然後挨個點贊。
你肯定以為“點贊”是自發的行為,是你對朋友的反饋,是社交的需要,是對好内容的認可,你沒想到的是,“點贊”是被社交媒體設計好的,他們讓你上瘾了。
上世紀初,一個俄國的生理學家,用狗狗做實驗,想要弄清消化系統的運作機制。反複多次的試驗,讓這位生理學家發現:每次給狗狗送吃的,都打開紅燈、響起鈴聲,一段時間以後,隻要看到紅燈亮、鈴聲響,狗狗就開始分泌唾液。這個生理學家是巴甫洛夫,試驗被稱為“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證明了:一些不是出自本能的中性刺激物,如果伴随着某種條件,多次重複出現,就能引起條件反射。一個人的反應,經過多次重複刺激,就可以不經過大腦思考,直接做出條件反射。
現在很多的社交媒體,都會利用條件反射,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點贊行為,就是一種條件反射。社交媒體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點贊上瘾符合他們的商業目标:讓用戶産生依賴、養成習慣、上瘾,是互聯網産品不可缺少的要素。
有人會覺得奇怪,我一個小小的點贊,總共花費不到1秒鐘,也不用投入金錢,社交媒體培養這種行為有什麼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點贊功能最早出現,是為了節省時間。美國有個網站,叫“掘客”,這個網站沒有編輯,通過用戶自己挖掘各類信息。用戶可以在成千上萬的新聞中,挖掘出自己感興趣的,挖掘的人也多,新聞被推送首頁的幾率就越高。當時的挖掘,就是點贊的雛形。
從社交媒體的角度出發,點贊可以節省大量的運營成本。以抖音為例,創作者每天發布的視頻上千萬條,如果用專業的編輯逐條去看,再決定是否推薦,一天下來,光人工費抖音都支付不起,啥也别幹了。更何況,編輯口味又不能與用戶100%契合,編輯覺得好,用戶不買賬。因此,通過用戶自發的點贊,既節省成本,又能保證質量高、用戶愛看的内容獲得推薦,對社交媒體來說,一舉兩得。
從内容創作者角度出發,點贊多了,會形成一種正向反饋。雖然有人說,社交軟件下人人都是孤島,但是孤島也期待别人的欣賞,你發一條朋友圈,幾百個人點贊,誰能說你心情不是美美的?打開B站看看,很多視頻都會打上“5000點贊”、“點贊飙升”,來激勵創作者,也吸引用戶觀看。
從單純的用戶角度出發,點贊可以節省時間。面對海量信息,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的用戶,根本沒時間甄選,你直接推一篇點贊數最多的,我了解一下大多數人看什麼,我就跟着看什麼。此外,朋友圈總有一些社交型的人物,ta們發的動态,我不一定方便評價,但是點贊,可以讓對方知道:我有關注你哦。
因此,不要小看點贊,它背後有大大的作用。那麼社交媒體是如何讓用戶點贊上瘾的?
美國學者尼爾·埃亞爾寫過一本書,名叫《上瘾: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産品邏輯》,書中揭示了很多讓用戶“上瘾”的互聯網産品設計原理,他給出了一個簡潔明了的上瘾模型: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我們來逐一分析。
第一步是觸發,引導用戶去使用你的産品。
觸發有外部觸發、内部觸發兩種。外部觸發可以按鈕設計完成,比如朋友圈裡的點贊是心型設計、公衆号點贊是伸出大拇哥、抖音和快手點贊是點亮紅心,這種設計其實是發出下一步行動的指令:點一下。用戶會不會點?這就涉及内部觸發:産品或者内容有沒有打動你。
你的朋友分享了一段讀書回憶,非常的溫情,點亮了你美好的校園瞬間;有人分享了一篇質量很高的财經報告,你讀了很受啟發;抖音創作者發布了一個治愈的輕音樂,快手有個人發了一段很土但很投入的舞蹈,這些讓你感到很輕松。遇到這些情形,通常你都會點贊。因為這些内容與你的情感、思想、記憶發生了關聯,點贊讓你覺得參與其中,這就是内部觸發。
雖然有些點贊是社交類型,但大部分的點贊,還是代表你對某段話、某個人的認可。通過内部、外部的觸發,點贊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走進我們的生活。
第二步是行動。
觸發提示用戶下一步要幹什麼,如果用戶無動于衷,那麼觸發就無法生效,所謂的上瘾也談不上了。行動需要動機和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福格博士認為,人們的核心動機有三種:追求快樂、追求希望、追求認同。在心理學範疇裡,贊賞他人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可以給他人和自己都帶來快樂。打開朋友圈,看看朋友的動态,發一個小小的紅心,能給自己帶來積極地暗示。
能力更不用說了,人人都具有點贊的能力。如果你注意觀察,你會發現社交媒體點贊的按鈕要麼偏左、要麼偏右,動動拇指就能解決。目的隻有一個,方便用戶夠得着。如果點贊放在最中間,有的用戶可能會覺得麻煩就不點了。如果你使用某個功能,花費的步驟越簡單,你越愛使用。幾乎用不到啥能力的點贊,自然就更容易讓用戶使用。
第三步是多變的酬賞。
用戶行動之後,如果能夠得到獎賞,尤其是不可預期的獎勵,他一定會更加願意使用某功能。點贊,用戶會得到什麼獎賞?
除了上面說的收獲積極地心理暗示,點贊可以讓用戶覺得參與其中,有代入感。這幾年網絡上推動的大事件,例如獸爺的《疫苗之王》,都是從點贊多、閱讀量高開始引爆的,點贊代表認同的正義力量。此外,點贊是網絡上孤獨靈魂融于集體、尋找共鳴的标識。現代人生活在水泥圍城裡,渴望群體又害怕群體,于是深夜的點贊就是他們對于集體的善意。點贊還可以表達情緒。
現實中,我可能是個為了生計不得不996的慫貨,但是看到拼多多員工的猝死,會引發我壓抑的憤怒和悲傷,在單位我忍氣吞聲,但是一個贊,代表我内心的渴望。點贊的背後,其實不僅僅是内容的認可,是用戶自己的情緒釋放,悲傷、高興、憤怒、羨慕等等複雜的情愫,都在一個贊裡了。
因此,點贊可以獲得社交上的獎勵,讓客戶、老闆、朋友知道我的存在,也可以獲得流量上的獎勵,抖音、快手就是以點贊來劃分流量池,點贊越多代表關注越多,變現的機會就越高。最後,點贊還可以帶來我們上面提到的自我獎賞,情緒、回憶、認同等等。
最後一個上瘾的步驟,是投入。用戶與産品或者内容接觸得越多,就越離不開它。在社交媒體上,用戶投入的不一定是金錢,而是點贊或者評論。點贊不會帶來即時回報,也不會立刻獲得肯定,但是你的點贊會吸引下一個用戶點贊,“看都看了,點一個贊又何妨?”這種想法會形成累積效應,引來大批的跟風者。
如果去過寺廟或者道觀,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水池底部有很多1元或者5毛的鋼镚。這些硬币是怎麼投進去的?我覺得投硬币的人可能也沒什麼想法,就是扔幾個試試。這種現象,跟點贊是一個道理。隻要有人開頭,就會有人跟風。
點贊并不是沒有負面影響,比如操控情緒,弱化了其他表達方式。現在很多社交産品開發了點踩功能,可以直接表達對内容的不認可。推特曾經推出的一個版本,甚至隐藏了點贊功能。無論怎樣,點贊的上瘾功能是始終有效的,即使有一天它被抛開,也一定是新類型的功能更讓用戶上瘾。
網絡已經滲透了我們的生活,這是不争的事實,我們離不開手機,它提供了生活工作的便捷,也帶來了情感和情緒的疏遠,這是技術進化下人類的宿命。無論怎樣,我們還是為當下點個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