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号入座”很多人在喜歡上一首歌的時候,不是被優美的曲調所打動,而是被裡面的歌詞所擊中,往往覺得這歌詞寫的就是自己。我有一同學,就連聽周傑倫的《發如雪》這種描寫遙遠古代的作品,都覺得每個字都好像是在寫自己,最後他承認,僅僅是因為歌名“發如雪”這三個字,而他喜歡的女孩子頭上有幾根白發而已。我們都有一種“對号入座”的心理,不僅是歌曲,還有小說、戲劇等。這種現象在醫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我所認識的大多數學醫的同學,每當學到一種症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好像就是得了同樣的病。記得當年學習心髒病方面知識的時候,正好學到了心悸的概念,回想起好像某年某月某個時候自己就有過這情況,當時突然感覺自己的心猛烈地跳動了一陣子。特别是學到強迫症的時候,當老師描述反複擔心門是否關好,反複整理自己的房間以便看起來更為整潔,反複洗手等這些症狀時,下面的同學都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這樣的症狀,于是乎,滿教室的大多數人都開始懷疑自己得了強迫症。更為離奇的是,當大家學習到疑病症的時候,又都紛紛表示自己得了疑病症。有人分析這是醫學生對醫學知識掌握得一知半解的緣故,若大家對這些症狀掌握得夠深入的話,就能夠理性分析自己身上的情況,疑病的情況就會少很多。但這無助于解釋人們這種“對号入座”的本能。
所謂“對号入座”,本質上是人類在建立自身和外界的聯結點。外部環境瞬息萬變,一個人生存下去的概率和他與外界的聯系的多少成正比。所以人們喜歡在自己和外界的事物之間找到聯結點,相似是聯結最基本的一種形式。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了一次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MMPI),給每個人兩份結果,一份結果是受試者真實的結果,一份是受試者的平均結果。最後實驗發現,大多數人都認為平均的那份結果更像自己。因為這些平均結果的描述總能和受試者找到相似的地方。這個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上的“福勒效應#我要上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