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媛的女兒已經3歲了,今年開始上幼兒園小班了。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向說話很流利的孩子,突然說得磕磕絆絆了。
聽着她說:“我我我...”就是“我”不出來的時候,媛媛心裡别提多着急了:一方面孩子現在上幼兒園了,擔心她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也這樣,被同學們笑話;另一方面,更是擔心孩子真結巴了,那可就糟糕了。
孩子是真的結巴了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不要進行幹預矯正呢?
一、真的是結巴嗎?事實上,短期口吃在2-5歲孩子中很常見,父母不必擔心害怕,這個時候的“口吃”是陣發性的,它應該說是“發展性言語不流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
1、從2歲開始,孩子的語言迅速發展,詞彙量不斷地增加,但是他們還不能夠輕松地組織語言,容易出現停頓和重複。
2、寶寶們認知事物的能力也在快速發展,認識的事物已經很多,但掌握的詞彙較少,且不牢固。
當他迫切地想表達自己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适當的詞彙,再加上口腔肌肉群還沒準備好,對某些發音會感到困難,神經系統調節言語的機能又差,于是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腦子比嘴巴快,就會出現“卡殼結巴”感覺。
随着孩子的成長,當他們的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已經可以選擇合适的詞彙表現自己思維的時候,孩子“口吃”現象就會消失。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真正的結巴概率隻有5%,而且很少在2、3歲階段會出現的,一般都是在5歲以後确診的,所以大家先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更加不要着急。如何正确應對寶寶這一階段的“言語不流暢”才是更為重要的。
二、爸爸媽媽該如何應對?1、放松不焦慮
媽媽們心态放平,接納孩子們說話有時會斷斷續續的狀态,而不是橫加指責。
有些家長一看孩子結巴就着急去糾正,或者要求孩子重新說一遍,這些舉動會增加孩子的交流壓力,反而無法讓孩子自然度過。一旦表達壓力過大,反而會加重口吃現象。
2、耐心聆聽
既然大部分寶寶出現的口吃現象都是正常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對待這個過程,與孩子交談,聽孩子的說話,營造一個輕松的語言環境,消除他的心理壓力。
有時孩子着急了,我們可以告訴他:“慢慢說,不趕時間”。要讓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輕松自然地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糾正。
3、放慢語速
快節奏也會增加孩子潛意識的焦慮,影響孩子的表達。
家長在日常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慢慢說話的習慣,在孩子放松時練習發音,讓其放慢說話速度,延長說話時間,并進行反複訓練。
急性子的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則,放慢自己說話的語速,等等孩子的成長步伐。
一般來說,所謂的“口吃”是孩子發展的正常階段,之後都會慢慢好轉的。
當然如果孩子在說話的時候除了磕磕絆絆,還出現面部表情或者肢體動作都顯得誇張或激動等異常現象,或者有家族曆史,“短暫說話不流利”情況持續時間超過半年這些情況,爸爸媽媽還是要到醫院就診咨詢醫生。
其實簡單說來,孩子暫時性的口吃狀态,其實是在教我們大人學會“傾聽”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發展曆程,耐心地等待他的成長,走近孩子那份努力想要發聲的心。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加yudiyisheng04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