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相信許多佛弟子在生活中會經常被人提問,如“什麼是佛教?”“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嗎?”“佛教是幹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有時一兩句話講不清楚,需要一個系統的解答。今天這篇文章恰好可以回答上述問題,值得收藏備用!
- 1 -
什麼是佛?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翻譯呢?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這兩個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譯,然後再加以注解。
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
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
從它的作用上講是“覺悟”。
- 2 -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
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存環境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
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隻有教學才有師生的關系。
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
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佛教講的是三世的教育。即過去,現在,未來。
- 3 -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佛教的創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三十歲得道,成道後稱為釋迦牟尼佛。
據中國曆史記載,他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距現在兩千五百多年了,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滅,住世七十九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 4 -
如來佛和釋迦牟尼是一個人嗎?
不了解佛法的人,看了電視劇《西遊記》後,常對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這兩個名詞有錯誤的認識。
如來是佛的一種稱号,釋迦牟尼佛隻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尊佛,它方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比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佛有十種稱号:如來、應供、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間解、世尊,如果加上“佛”之名号共十一種。
如來隻是一種統稱,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佛為釋迦牟尼如來。就像我們稱呼老師,老師是一種統稱,然後才有張老師,李老師。
- 5 -
涅槃是什麼意思?
涅槃的意思,粗淺地講,就是除盡了煩惱,到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甯靜的境界。
佛為了教化世人,所以才出現世間,同世人一樣的生活,等到教化的事辦完了,佛就離棄肉身,回到原來不生不滅、永久安全和平、快樂安甯的境界中去了,那境界就是涅槃。
再說俗點:就是我們一般人歸西了,有道高僧就稱為“涅槃”。
- 6 -
學佛,隻是追求心靈的寄托嗎?
寄托心靈的方式有很多,學佛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這并不是學佛的目的。
所謂寄托心靈,其所指的心靈,隻是我們的妄念而已。追求心靈的寄托,為的是使心靈得以安頓。而寄托心靈的方法,不外是借用藝術或宗教等外境,以虛幻的外境羁絆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滅、變幻不定的,即使暫時獲得安頓,也不會永遠,終究會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别的目标來求寄托。
雖有少數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獻給藝術,但這是妄念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追求,不斷加強追求同一境相為目标,表面上看似找到終身的寄托,事實上依舊是不斷在追求,并不能使心靈得到安頓。所以向外追求心靈的寄托,事實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學佛,則正好相反,是向内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對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滿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頓,而真正達到追求心靈寄托的目的。但這并不是學佛的目的,而隻是學佛的開始。
- 7 -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确,怎麼學、怎麼修,都會走到歧途去。
一般說來,學佛有四種不同的發心:
一是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報,或為了自己或家人的壽命健康,而來學佛;
二是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而來學佛;
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脫,也要救度一切衆生都能和自己一樣解脫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學佛;
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輪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與解脫,一切的衆生和佛果,都一樣隻是虛妄的幻相,沒有什麼可追求,也沒有什麼必須脫離的,為了讓自己和一切衆生都能覺知這個道理,并回歸這種超越的絕對境界,而來學佛。
這四種發心,雖然有層次上高低的差異,但基本上都還不算錯誤。當然我們不鼓勵第一和第二種發心,但如果你是以這兩種發心而來學佛,我們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須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态,随著對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漸開展,讓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
事實上,學佛的真正目的隻有一個:圓滿覺悟。
除了這四種目的之外,如果你還有不同的目的,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徹底檢讨一下。
特别是如果為了追求超常态的能力、為了感應、或通氣脈、練靈動等等目的而來學佛,請一定要重新考慮,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學佛的理念,等确定具有正确的動機後,再來學佛。
因為學佛是一條追求正确覺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于超常态能力感應之路。
如果以超能力或感應來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為了超能力或感應而來學佛的,必定會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換取虛幻的超能感應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 8 -
佛教是迷信嗎?
所謂迷信,是自己未經探究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說法,盲目地相信。
任何教法,都沒有所謂迷信不迷信。迷信與否,是你信仰的态度。
如果你已經深入了解,經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它的教法沒有錯誤,和你的觀念相吻合,而産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
如果還沒了解,隻聽别人說很好,或者依從家族的傳統而跟著信仰,信仰之後還不深入了解,隻純粹當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
如果你不了解佛教,隻聽别人說佛教是迷信,或看見佛教的一些儀式表相,未經深入了解其義理,就評斷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迷信他人的說法、迷信自己的成見。
佛教從不贊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勵人懷疑,并把所懷疑的事提出來讨論。
唯有知道懷疑,才會認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産生理性的信心。
事實上,沒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這樣容許懷疑,這樣開放,這樣不迷信的。
- 9 -
佛教是消極悲觀嗎?
許多人聽到佛教講“無常”、講“生死”,就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但是事實上,無常、苦、空、生老病死,都是這世界存在的事實真相,它不會因為你不談它而消失。
消極或積極、悲觀或樂觀,不是在于無常、苦、空、或生老病死這些事,而是在于你如何面對這些既存的事實、你用什麼态度來面對它。
如果你能正視它,這就是積極;如果你認為這些太消極,而不願意談,或者不敢碰觸,以為不面對它就不存在了,這種逃避的心态,才是真正的消極,不隻是消極,更是自欺欺人的愚癡想法。
如果你面對這些事實,而認為無法突破,甘心被它所限,因而消沉,或放縱享樂,那是消極;如果能正面探讨它,突破它的限制,就是積極。
如果你不願去突破它,而認為人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那才是悲觀;如果你能從探讨和突破中發現人生的另一層真實意義,那就是樂觀。
佛教正視這世界上一切現實問題的存在,用心來探讨,并找尋解決的方法,從内心真正的自己,來突破外在的限制,找到無量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事實上,佛教是真正積極樂觀的。
- 10 -
極樂世界和天堂一樣?
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講到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極樂世界和天堂都是完全不同的。
極樂世界,它是由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建立的清淨國土,是一個供發心努力修行者專心修行的地方。
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惡道,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也都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壽命非常長,長到足以修行成就。
又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所有生活上的必須品,和修行上所需要的東西,都隻要動一個念頭就自然出現,不必再為生活和修行而煩惱,可以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能夠很快成就。
又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世界沒有任何會障礙修行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幫助大家修行的,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很快就能成就。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必定都安享清淨的究竟大樂,因此稱為“極樂”!
内容來源:那一座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