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拟聲詞,活躍于網絡時代每個人的聊天記錄裡。
呵呵,代表一種意味深長的笑。可以表示輕度好笑;可以表示無奈、冷漠或無聊;可以用來否定對方,同時表達輕蔑或嘲諷;可以用于無話可說時的尴尬,或者意欲結束聊天時的暗示。
呵呵,簡單而複雜,含蓄而薄情,通常隻可意會,也易産生歧義和誤解,成為被朋友圈拉黑的導火索,與不熟絡者當慎用,亦不建議在正式場合使用。
呵呵,是一個社會現象。在文獻網站“知網”上,一篇名為《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碩士論文,截至今日已被下載30437次,被引用19次。
呵呵,通常不被喜歡,曾被評選為“最傷人詞彙”。
呵呵,也一度是我很反感的詞。
直到我發現了蘇轼,一個喜歡“呵呵”,一個可以在“呵呵”之間看透生命的人。
熙甯八年(公元1075年)冬天,蘇轼寫信給好友鮮于子俊。
蘇轼先是誇贊了鮮于氏所作詩文有蕭然之古風,然後談了談自己近來的創作情況。
「所索拙詩,豈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與鮮于子駿書》
你跟我要詩,我豈敢獻醜,但是不寫又不行,隻是沒騰出空來。最近喜歡作小詞,雖然沒有柳永那樣的味道,但也是自成一家了。呵呵。
雖然表示得謙虛,但是可以看出,蘇轼對自己新寫的詞還是很滿意的。
那是他的第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蘇轼對這首詞很看重,言外還有些小心思:我做了點新嘗試,不想迎合世俗風氣(我才不要跟柳永一樣),就是要走另類的道路。呵呵,一個親和、傲嬌,又帶點小竊喜、小得意的蘇轼,躍然紙上。
蘇轼《治平帖》
大文豪,也會很調皮。
「示及數詩,皆超然奇逸,筆跡稱是,置之懷袖,不能釋手。異日為寶,今未爾者,特以公在爾。呵呵。」——《與米元章》
米芾老弟,你的詩寫得真棒,放在将來肯定是寶貝,之所以現在沒人看重,是因為你還活着。呵呵。
寫這封信的時候,米芾還沒混出什麼名堂,而蘇轼确是最早慧眼識珠的人。對于老大哥這個帶着贊許的玩笑,米芾一定非常受用吧。
一聲呵呵,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在蘇轼的不斷鼓勵下,米芾寄給蘇轼的詩文也逐漸多了起來。
蘇轼《木石圖》,卷尾有米芾的跋文
蘇轼對小弟很關照。在哥哥面前,卻可以耍無賴。
「近屢於相識處見與可近作墨竹,惟劣弟隻得一竿,未說《字說》潤筆,隻到處作記作贊,備員火下,亦合剩得幾紙。專令此人去請,幸毋久秘。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雲與可筆,亦當執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與文與可》
文與可,就是那位擅畫墨竹的文同,與蘇轼是表兄弟,也是好友。蘇轼在另外幾個朋友那裡看到了文同畫的墨竹,隻有自己隻拿到了一幅,那幅還隻畫了一竿竹……蘇轼心裡滿是委屈。
先不說我給你寫《字說》這事吧。就說我到處給你作記寫贊,任你驅使,任勞任怨,你怎麼也得給我幾張吧。我現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處亂畫,然後題上字,就說是你畫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約定去告狀,索賠二百五十匹絹。呵呵。
此堪稱跟人家要東西的最高境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恩威并施,理直氣壯。一句呵呵,不接受反駁。
面對這麼狡黠可愛的蘇東坡,老實巴交的文同能拿他怎麼辦呢?
讀這樣的信,感受到的真性情,比蘇轼站在我們面前還要真切。那顆率真的赤子之心,像山澗一樣靈動清澈。
文同贈給過蘇轼一幅《賞雪谷偃竹圖》。文同去世之後,蘇轼“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文同《墨竹圖》
在蘇轼的一千多封尺牍裡,有四十多首出現過“呵呵”。
喜歡“呵呵”的蘇轼,在儒雅的風範裡,躍動着張揚的個性。他機智、風趣,以玩笑的口吻,除去功利、客套的僞裝,将真摯的情誼表露無遺。
蘇轼交友廣泛,有口皆碑。在他遭遇磨難的時候,這些朋友常常送出幫助和撫慰。蘇轼在表達感謝時,也回饋以樂觀豁達的心态。
「某每蒙公眷念,遠緻珍物,勞人重費,豈不肖所安耶……呵呵。」「呵呵。酒極醇美,必是故人特遣下廳也。」「某病咳逾月不已,雖無可憂之狀,而無慘甚矣。臨臯南畔,竟添卻屋三間,極虛敞便夏,蒙賜不淺……呵呵。」「某既緣此絕棄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兒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呵呵。」
……
蘇轼從不因苦難而失去笑聲。有時,笑聲裡難免有感傷,卻也有支撐生命的力量。
蘇轼一生大起大落,卻一直以超脫的心态、洞達的智慧,面對着人生的風雨坎坷,為後世樹立起一種笑對人生的生命格局。
積極的生活态度,是要正視苦難,尋到生的樂趣。給每一個關心自己的人一個放心的交代。哪怕在最凄涼的絕境裡,也能給别人帶來溫暖和力量。度己,也度人。
呵呵,仿佛穿越了千年時空,至今仍餘音袅袅,讓人看見蘇轼明淨、灑脫的笑意。
蘇轼《寒食帖》
人性崇高的士大夫,不僅有睿智潇灑、榮辱不驚的風度,更有看淡風雲,包容天地的襟懷。
蘇轼的一生,濃縮着北宋的新舊黨争,他在政治上與王安石針鋒相對。但當政治硝煙散去,蘇轼仍能主動與對手化解龃龉,握手言歡。對蘇轼的才華和雅量,王安石慨歎:“不知更年幾百,方有如此人物!”
在蘇轼心中,沒有什麼恩怨是不能消融的。
蘇轼的另一個政敵章惇,曾對蘇家兄弟百般迫害。後來章惇被貶,蘇轼複任,章惇的兒子擔心被打擊報複,就寫信給蘇轼,為父求情。而蘇轼隻一句“中間出處稍異”(一度有點小分歧),就把當年政壇的腥風血雨,輕輕帶過。
蘇轼的姐姐嫁給表親程之才,後來或許是在婆家遭到了虐待,早早去世。蘇洵當衆把程家從上到下罵了個遍,也要兒子與程之才斷絕關系。四十二年之後,蘇轼與程之才在命運機緣安排之下,化解恩怨,為兩家重修舊好。「兩甥相聚多日,備見孝義之誠,深慰所望。」結尾處,仍是一句「呵呵」。
很多時候,表現得多曠達,背後的故事就有多痛苦。一笑泯恩仇,從來沒有說上去那麼簡單。
除了蘇轼,誰有那般胸懷,發出那一聲“呵呵”?
蘇轼《雨竹》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友人孫颀求書,蘇轼在回複時寫道:
「紙軸納去,餘空紙兩幅,留與五百年後人跋尾也。呵呵。」——《與孫子思》
這幅字後面多出了幾尺白紙,就留給五百年後的人給我寫跋文好了。呵呵。
一個自信而豪邁的蘇轼,站在時代的峰頂,俯視着未來,打趣地看着我們。
王安石不是問了嘛:不知要幾百年,才能有蘇轼這樣的人物。
呵呵。
審核 | 陳 凱
責編 | 黃發強
來源 | 誰最中國,參考資料:《蘇轼文集》。(聲明:“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衆号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或依法處理。)
呵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